APP下载

高职生认知特点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2022-12-31何勇刚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高职生高职

○何勇刚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价值和地位认可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与过去相比,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明显增多,但是,高职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贡献能力等问题始终比较突出,被社会广泛关注[1]。对此,有必要进行改革调整,以破除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往的改革更偏重于政策法规的完善和师资力量的建设等方面[2],对高职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关注度不高,而高职生的心理因素对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呈现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很大,并能够对教师教育教学的最终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基于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探讨高职生认知结构对高职教改的影响,以期能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所助益。

一、高职生认知结构分析

相对而言,高职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认知结构存在一定缺陷,导致学习付出不少而效果却欠佳,长此以往,容易因挫败感而导致情绪低迷继而缺乏自信,走向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诱发心理障碍[3]。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深入学习以掌握和运用认知发展理论,探索高职生认知规律和特点,以便准确掌握高职生学习心态,进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研究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并遵循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精心梳理,结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发现高职生的认知结构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认知结构和知识储备欠完善,需要正确引导

对大多数高职生而言,步入高职生涯的他们普遍经历了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水平的多年教育,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虽然仍然存在基础不够扎实、知识体系有缺陷、认知结构不够完整等问题,但已初步达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能够适应并完成高职阶段的课程学习。与同龄人相似,对于陌生未知的新鲜事物,他们也很容易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也敢于尝试,在学习意愿上会有较强的主动体现。如果教师能加强因势利导,必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认知体验,改善他们的认知结构。此外,就其所学专业学科的特点而言,新知识在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上均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拓展性,要让他们能够高效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需要在认知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加强指导,促使他们不断地自我调节、适应。尤其是基础阅读能力方面的提升,他们可以借助阅读等方式不断地提升自己,从而让他们的认知结构在知识不断丰富和经验不断得以积累的过程中得以优化整合,并逐渐趋于稳定。

(二)自控能力偏弱,主体意识较强,需要调适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在学习方面同样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其薄弱环节主要在于自我调控、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表现明显地落后同学段的学生[4]。总体上看,高职生也具备了较强的学习动机,对于各学科的学习态度也算是较为端正的,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是较为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比较积极向上的。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其内驱力不足和可持续性不佳,体现在学习和生活上就是缺乏明确的计划和调控,在维持正向的态度、价值观方面时常出现反复,表现出思维的幼稚和混乱的状态。由此可见,在主体意识较强而自控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高职生即便存在较强的学习动机,但由于自我调控持续执行能力的缺失,容易导致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难以持续,受以上因素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因此不尽如人意。

(三)喜欢形象化操作,厌烦纯理论学习,需要对症施教

高职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日趋成熟,对自己的能力和处事态度有基本的评估,但概括性的抽象思维水平还比较低下,加上在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方面存在不足和偏误,导致他们面对涉及抽象理论的部分规划课程内容时,容易出现厌烦和畏惧等不良情绪。这也说明他们在抽象理论的学习方面存在不正确的认知。这主要是因为所要完成的抽象内容的学习过程需要头脑一直处于较为积极的认知活动状态下,而这些活动往往是以消耗非常多的认知能量为代价的,思维水平低下和知识基础薄弱加重了他们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挫败感,继而出现注意力分散、兴趣退化等现象。以往的研究表明,知识的组织、整理若能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那么高职生对自身认知状态的调节以及知识学习目标的理解与掌握都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高职的课程本就以面向动手操作的实践目标为主[5],教学的过程若能遵循视觉形象化的原则,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设计,无疑会更容易吸引高职生的注意力,唤起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从而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实现“六化”

高职生的认知特点是制定高职学科教学方案、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和组织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实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关键前提和基础。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借助高职生认知结构和发展特点的研究结果,可以科学高效地推动高职教改健康发展,实现教育教学成果最大化。基于此,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知评估动态化

对高职生的学习成效与认知特点关系的研究结果可知,学生选择“学习—理解—接受理论知识”的最佳途径是有规可循的,高职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基于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教师应全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加上恰当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由于全新的知识要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并在新旧知识体系之间实现有效迁移,必然需要依靠稳健的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之间构建桥梁,使得新知识在消化、吸收过程中,高职生能够自主回溯原有的知识节点,通过激活调用原有的认知轨迹,完成新旧知识的比对、分析,经过判断、取舍后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修正、补充和升级。针对高职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教师应具备动态的评估意识,并且建立相应的联动机制,在教学策略、内容组织、课堂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采取主动灵活的应对措施,并积极跟进教育教学评价,对教学及实训结果提供有效反馈,从而为推进高职教改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参考案例。

(二)课程设置趣味化

高职教师在教材内容选择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围绕着高职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基础展开,遵循高职生的认知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量的教学内容以及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以高效的组织形式协助高职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高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任务。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应以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为主,兼顾可行性原则[6]。比如,对于相同的科目,在低、中、高不同层级水平上设置的科目必须依循学生在各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关注知识基础以及相关知识节点之间的前后衔接。同时,还需要注意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使他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锻炼实境应用的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来看,人类都是先继承前人的知识技能和操作经验,然后消化、吸收、整合,最后衍生出新的知识和技能,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社会发展动态化全局性的视角来看,个体的学习过程复刻了人类的发展历史。新教学内容的呈现和组织实施不能脱离原有的旧知识体系,只能在原有基础上继承和发展[7],而这有赖于学习者高效的认知学习能力。所以,高职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取得成效,唯有深入了解并遵循高职生认知发展规律,并对这些认知特点进行充分准确的评估。从兴趣吸引注意力开始,逐步引导他们发现新旧知识的不一致,触发他们对知识的思考和联想,加深对问题背后隐含知识的见解,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对原有知识的修正与更新,推动他们认知结构的日渐完善,知识体系的日益完整。如此,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三)课程目标实用化

新生入学后,大多数高职生已初步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对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规划,他们据此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相应学科专业,希望能完成专业课程目标的学习,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该因势利导,顺应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实用化服务[8]。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实施上依照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结合高职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在课程设置上以实用化为原则,进行精心部署和落实;另一方面,以促进高职生职业发展为首要原则,将教学目标模块化,通过理论知识碎片化融入实践情境中,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实践活动规划之中[9]。高职生借助这些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组织协调、与人合作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为了将来职业发展而自发地投身于活动中且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课程内容模块化

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呈现应以模块化、系统化为改革方向,以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为重要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与完善,以便能更有效地服务于高职生的发展需要。事实表明,高职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有助于高职生降低学习成本,便于更加高效地学习本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加突出对高职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评价[10],还可以大幅度降低学习难度,避免过大的学习压力增加心理负担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在进行模块化课程内容设计时务必坚持连贯性与实用性原则,让高职生在完成课程模块的系统学习之后,能够在高效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又能灵活运用于相似的实践情境中。另一方面,依据高职学科专业特点的差异,在突出各自学科外在特色的同时,又需要对学科间的内部关联进行表征。在促进高职生专业操作能力提升的同时,也需要推动其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这就促使教师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自我修炼以臻化境,成为本学科的领军人物;同时,教师也需要具备跨学科沟通融合的能力,组织多学科联合设置融通课程,让高职生在学习不同的专业模块中开阔眼界,启发思考,触类旁通,增强吸收整合能力。

(五)理论实践一体化

由于高职学科专业特点的差异,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关联尤为重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职生唯有获得足够多的实践机会,才能体验到理论知识对指导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从而刷新认知水平,优化认知结构,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因为高职阶段的教育主要是面向工作实践过程,所以与此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关联非常紧密[11]。无论是校内外的各种技能大赛,还是实训基地的各项专业实践,教师都可以通过组织高职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专业操作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在参赛过程中锤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考判断能力,从而全面快速提升职业综合素质。对专注纯理论教学的高职教师而言,由于长期实践经验的欠缺,他们比较难以在优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过程方面,有效地落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安排与实践操作,因此,他们应更多地参加实地培训、带队实习等实践活动,以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弥补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以精深的专业综合素养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六)考核评价多元化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围绕高职生的认知特点,侧重点则是让高职生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他们主体作用的正确发挥反证了教师对其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旨在建立适合职教课堂的完整评价反馈机制,并为此制定配套的考核标准,以便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反馈、促进功能,引导高职生自我调控能力的正向形成与良性发展,让高职生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加深对学习与实践过程的良好认知和积极体验。同时,评价不能没有章法,制定一套具体明确而且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非常重要。在标准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规可循,可以开展相应的工作和学习活动。对高职生而言,可以循此标准有意识地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正确地规划关键的知识内容,以更积极主动的心态完成对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的整合,从而不断地完善认知结构,获得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

高职生的认知结构自有其特点和优势,若能利用好这些认知特点,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有助于他们知识体系的丰富弥补和认知结构的完善,以及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最终能够带动其职业素养的有效发展,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也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高职生高职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一题多解,认清思维树之“根、枝、叶”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