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亚滨教授辨治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伴焦虑状态学术经验采撷

2022-12-31周亚滨杨建飞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31期
关键词:心主气血教授

魏 来 周亚滨 孙 静 杨建飞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二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由于冠状动脉内壁发生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等原因,导致管腔狭窄或者闭塞,致使相应供血区域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疾病[1-2]。CHD 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年升高[3-5],药物和手术是西医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其中手术方面经皮冠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现今治疗CHD 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可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然而,PCI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方法,也伴随术后再狭窄、血栓形成等现象,而且患者PCI 之后需长期服用抗凝、调脂和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因此,此类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相关研究已证实,焦虑、抑郁会增强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表达,不利于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6-7]。中医药治疗效果明显,且毒副作用小,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8]。周亚滨教授从医三十余载,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其诊病原则,方出效捷,尤善治心系疾病,对本病的治疗,周亚滨教授倡导双心同调,擅长运用补虚泻实、调神解郁之法治疗,效果明显,见解独到,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于下,以供借鉴。

1 中医学的理论依据

“心”在中医学脏腑理论中地位至关重要,早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就有所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提及“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指出心犹如一国之君,掌控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转,能够汇聚全身脏腑精气,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基础。心主神明、心主血脉是中医学中“心”的两大生理特性[9],而“神”在中医学中又包含了两个方面,即人的生命活动和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周亚滨教授认为,中医学中“神”的两大表现形式与心主血脉及心主神明的两大生理功能不谋而合,从西医器质层面可以理解为心脏和心理,即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从《灵枢·邪客》言及“心藏脉,脉舍神”,可以看出“心主血脉”是“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人正常的生理及精神活动离不开气血的充养,若心主血脉功能出现异常,则精神意志活动也必然会出现改变;而“心主神明”是“心主血脉”的灵魂和主宰,若神明失主则气血逆乱而发病。《灵枢·口问》有“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扰乱心神,致五脏六腑皆病,故七情调和则脏气平,反之则扰乱心神、耗伤脏腑精气,进而形神俱损,加重病情。《素问·本病论篇》有“人忧愁思虑即伤心”,《诸病源候论》有言:“心气盛为神有余,心气不足善忧悲。”充分说明了心之气血与心之神明二者之间的互根互用、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心之气血充盈,则心之神明得安。反之,神乱则心气亏虚,即精神情志的异常又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10]。

“双心疾病”并见共存,并相互影响,历代医家早有认识。《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及:“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情志抑郁不畅打破了人体平衡、稳定的一种状态,致使百病丛生,由此可窥见古人对情志不畅致病的重视程度。《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中也有“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故可见情志畅达,则营卫通畅,气血调和;反之情志不舒,则心气郁,气郁则血滞,瘀血日久气阴暗耗,心病而发。

2 周亚滨教授辨治临床思维

2.1 实者从痰论治

痰是众多内科疾病的致病因素,亦是疾病的病理产物之一。广义的痰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11],有形之痰触之可及、闻之有声,多指从口中咯出之痰液,而无形之痰多停留在脏腑经络组织中,影响生化、阻塞气机变生百病,故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正如朱丹溪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周亚滨教授认为,痰邪在“双心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肥胖及血脂异常是CHD 产生的病理基础,正如中医理论所言“丰腴肥胖之人多痰湿”,饮食中油脂过盛所致的血液黏稠、肥胖、血脂升高等亦可理解为中医之“痰”邪[12-13]。在正常范围内的血脂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而病理情况下即是“微观之痰”,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增高,导致人体内气血津液运行迟滞,日久津液凝聚为痰,从而奠定了CHD 的发病基础。而痰邪日久不祛则变生他病,痰阻气滞,气机不畅则变生郁病,常表现为精神抑郁、情绪低落、失眠、胸部满闷等症状。周亚滨教授常以“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立论,治痰时强调健运脾胃,常结合病证运用香砂六君子汤、涤痰汤、半夏厚朴汤、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变化[14],伴有胸痛者常加瓜蒌、薤白以化痰通阳,行气止痛,痰涎壅盛者常加用葶苈子、薏苡仁,痰热者常加用栀子、天竺黄,另痰热盛并见大便干结者,周亚滨教授尤推崇以大黄为清热逐痰之要药。此外,周亚滨教授强调,临证时需顾及痰邪常夹六淫、瘀血为患,辩证孰轻孰重,常中有变,或温化、或清化、或燥湿、或化瘀涤痰等法。周亚滨教授基于“动能生阳”的思想,主张此类患者多做适量运动能鼓舞脾胃及一身之阳气,故脾胃得常则痰湿少生。

2.2 虚以养心安神

心与血、心与神关系密切,因气能行血,而血能载气,故心气亏虚,则血运无力,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脉不通可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缺血性心肌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气血两虚,心脉失养,亦可导致胸中隐痛、心烦、不寐等症状;心主之血脉是心神的物质基础,心神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故血旺则神旺,血亏则神疲,血亡则神灭[15]。气血亏虚,神失所养,则可见心中悸动不宁、不寐、焦虑、抑郁等;气血亏虚不能荣养五脏、精神,则可出现乏力、倦怠、懒言,且诸症皆有劳后加重的特点。尤其针对PCI 后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患者常常忧思过度、暗耗心血,气血亏虚,心神失养。久病损伤肾阴,导致水火不济,心肾不交,或气血两虚五脏失养等。

周亚滨教授针对此类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心悸气短、多思善虑、面色无华、乏力倦怠、失眠健忘、纳差、舌淡、苔白、脉弦细等的特点,认为心虚是此病虚证发病的根本,气血亏虚、心神失养为主要病机,提出养心安神、补养气血的治疗法则,并着重强调安神,认为神安则气血自旺,血旺则五脏调和,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16-18]众医家皆善用归脾汤来治疗气血亏虚之证型,而周亚滨教授善用养心汤来养血安神疗心疾,临床收效良好。周亚滨教授认为,养心汤与归脾汤均可治疗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焦虑等证,但归脾汤专善补益心脾气血,乃心脾气血虚及脾不统血之证常用方剂,而养心汤以宁心安神为要,善治心之气亏血虚,心血不宁导致的神思恍惚、心悸失眠等心神失养之证。养心汤出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其组方为黄芪、茯神、白茯苓、半夏曲、当归、川芎(各一钱半),远志、酸枣仁、辣桂、柏子仁、五味子、人参(各一钱),炙甘草(半钱)。方中人参、黄芪为君药,二者合用补益心气;茯神、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酸枣仁、五味子,酸甘收涩、敛心气而养心神,使补益之气得以收摄而聚于心;当归、茯苓、半夏养血活血以化痰瘀;川芎乃血中气药,使诸药补而不滞,与补气养心之药配伍,补中有通,气血调和;肉桂为佐,益气温阳,辅佐当归、川芎增强其活血功效,佐人参、黄芪可温阳化气。另周亚滨教授常根据兼证用药有所加减,见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郁金等;兼心虚胆怯、严重焦虑者加生龙骨、生牡蛎、龙齿、珍珠母、磁石等重镇安神之品;兼胸闷、心痛发作频繁,瘀血征象重者加水蛭、元胡、三七粉等;心力衰竭伴见下肢浮肿者,加大腹皮、萹蓄、瞿麦等;兼有虚热心烦者,加百合、合欢皮以凉金泻热,清心除烦。

2.3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即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核心就是将疾病与人、时、地统一成整体,主张诊病时需根据不同的地域及生活环境、时令季节、个人体质等对疾病进行诊疗,从而达到精准辨证治疗的效果[19-21]。正如《王氏医存·卷四·古法活用之宜》指出:“古今论病、临证、选药、立方,大同小异……老幼强弱异,八方水土异,专病兼病异。”此法不仅强调个体个性化诊疗,而且把不同的发病时间、地域及人群对疾病发病规律的影响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在中医诊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临床指导价值至关重要[22]。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提到:“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明确指出地域条件不同,其患者体质及发病特点也各有不同。黑龙江处于高纬高寒地带,全年平均气温在-5℃~5℃,冬季温度极低且燥,持续时间长。此地域气候孕育出了身体壮实的北方人,体质偏阳、卫气充盈是其天生生理特点,这也奠定了其易化燥生热的病理基础[23]。周亚滨教授辨治时强调,结合地域、气候及患者饮食偏好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正如《医学源流论》提到:“人禀天地之气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周亚滨教授认为,北方乃寒凉之地,易感外寒,寒袭人体,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易患缺血性心脏病,常加用桂枝、甘松等温热之品,尤善用甘松,其具有行气散寒、缓急止痛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松具有中枢镇静、抗心律不齐等功效,对伴有焦虑情绪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再者,北方地高,燥气为胜,燥伤津液,冬季治宜滋阴润燥,常配以百合、麦冬、玄参等;东北之人口重嗜食咸食,而咸味属肾,多食易伤肾水,周亚滨教授主张治疗时适加滋阴补肾之药。另北方人体质壮实,腠理紧密,用药需重。

2.4 调神解郁,双心同治

《黄帝内经》与《王氏内存》是较早认识到精神情志疗法是治疗心系疾病的重要方法的两本著作,其分别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及“治一切心病,药所不及者,亦宜设法以心治心”,均强调的治疗心疾不应一味注重药物的使用,情志调节也是治疗心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倘若忽视会适得其反,加重病势,符合现代医学中关于焦虑、抑郁加重CHD 患者病情的理论[24]。周亚滨教授主张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身心合一”,配以中医心理干预,及中医运动疗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尤其是CHD、心力衰竭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行剧烈运动,中医的运动疗法对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亚滨教授强调,本病不仅要“治其身疾”更要“治其心疾”。

3 验案举隅

患者,男,65 岁,因“自觉胸闷,胸膺部疼痛不适1 周余”于2020 年11 月16 日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亚滨教授门诊。患者高血压、CHD病史多年,行PCI 后1 年,规律服用双抗、他汀类调脂药物、降压药及丹参滴丸等中成药物,来诊时自诉胸闷、胸痛,胸痛口服硝酸甘油片后缓解,伴有心悸、气短、乏力、寐差、焦虑。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无力。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25-26]评分为12 分,提示中度焦虑。心脏彩超: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心电图:ST-T 改变、心肌供血不足。甲状腺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CHD 心绞痛、神经症性障碍。中医诊断:胸痹(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兼见瘀血)、郁病。处方:黄芪50 g,太子参15 g,茯神30 g,茯苓15 g,清半夏15 g,酸枣仁20g,柏子仁20 g,当归20 g,远志20 g,川芎15 g,柴胡15 g,焦栀子10 g,石菖蒲15 g,麦冬15 g,丹参20 g,桃仁15 g,红花15 g,甘松20 g,厚朴10 g,元胡30 g,百合20 g,水蛭10 g,甘草15 g。给予上方7 剂,每日1 剂,水煎早晚分服。

2020 年11 月23 日二诊:服上方诸症明显好转,患者主诉情绪较就诊前有所改善,睡眠欠佳,GAD-7评分为8 分,提示轻度焦虑,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沉细。效不更方,原方基础上加生龙骨、生牡蛎各20 g,继服用10 剂,并嘱其慎起居,调情志,适量运动。

2020 年12 月3 日三诊:患者情绪明显稳定,睡眠好转,GAD-7 评分为4 分,提示无焦虑,偶有心慌、胸闷,自觉口干、眼涩,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上方去太子参、生龙骨、生牡蛎,加熟地黄20 g、枸杞15 g,菊花15 g。10 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语:初诊根据患者术后长期口服西药,加之心理负担较重,忧思过度、暗耗心血,导致气血亏虚,心失濡养,气虚则血运无力,日久气血瘀滞则出现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血虚心脉失养,不荣则痛,故可见胸膺部疼痛;气血亏虚心神失养,故可见寐差、焦虑恐病等症状。结合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无力,判断其为典型的气血亏虚之胸痹、郁证。治疗以养心汤加减以益气养血,养心安神。方中黄芪、太子参为君药,二者合用补益心气;茯神、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酸枣仁酸甘收涩、敛心气而养心神;当归、茯苓、半夏养血活血以化痰瘀;川芎行气,使诸药补而不滞,补中有通,气血调和,加之石菖蒲活血理气,厚朴益气明目。因见舌质暗红等瘀血之征象,加丹参、桃仁、红花、水蛭活血化瘀通络;胸痛明显加元胡活血、行气、止痛;焦虑、寐差加柴胡、焦栀子疏肝理气、清心除烦。因就诊正值立冬时节,北方寒冷干燥,加百合、麦冬滋阴润燥、清心安神,加甘松行气散寒、缓急止痛。二诊见患者症状好转,情绪改善,轻度焦虑,但睡眠欠佳,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20 g 镇静安神,并嘱其调情志,适量运动。三诊焦虑症状基本消失,偶见心慌,自觉口干眼涩,苔薄黄,见其有伤阴化燥之驱,故去太子参、生龙骨、生牡蛎,加熟地黄、枸杞以滋肾水,加菊花清肝明目,去生龙牡以防服其日久苦寒伤胃。诸药合用使气血充盈,五脏调和,心疾自愈,疗效显著。

4 小结

祖国医学并没有CHD 患者PCI 后伴焦虑状态的称谓,但跟其症状可归为中医学之“胸痹”“心痛”“郁病”“百合病”等范畴。两种疾病状态常相伴而生,既因病致郁,又因郁致病加重,二者互为因果可致使疾病趋于恶化。随着科技及医疗水平的进步,近些年PCI广泛应用,尤其是支架植入后,患者由于担心异物植入体内的副作用,有很大一部分的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的状态,致使CHD 患者PCI 后伴焦虑的发病率持续升高。中医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有着很好的效果,且副作用极少,诸多医家从不同角度切入治疗本病[27-28],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周亚滨教授从痰、气血,并充分结合北方的地理、气候、饮食等三因制宜论治本病,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主张“形神一体”“身心合一”,配以中医心理干预和中医运动疗法,使患者身心恢复到健康状态。

猜你喜欢

心主气血教授
基于“心主血脉”理论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思路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刘排教授简介
“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
气血亏虚 日常如何“补”救
近代关于“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认识
“心主血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