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及当代启示

2022-12-31姜尚汝马舒曾环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2期
关键词:生产力马克思资本

■姜尚汝 马舒 曾环

马克思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哲学理论放置于唯物主义之中,形成了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始终。在对近代印度、中国社会走向的关注以及晚年著述中,马克思不断明确世界交往的进程,并从世界交往的视角得出了俄国由于其特殊性而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论断。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将世界形成统一整体,促进了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也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一、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立足在一定社会关系并处于一定交往形式中的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会逐渐加强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交往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一)具体的、现实的人是世界交往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的一切主体,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的人。这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要把自己放在社会关系和交往形式中,要通过劳动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一点与以往的哲学所不同,对“人”做了社会化的定义和阐述,打破了以往哲学家以主观或者绝对精神看待人类社会,对“人”重新定义。马克思的“人”是在现实中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的人。人类需要生存,就需要首先和自然、社会进行物质交换来获取材料保障自己的生存,由此展开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的基本活动,既存在着主客体关系,又存在着人与人以及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

(二)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交往的基本动力

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原始生产资料的交换进而促使交往关系的产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交往形式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人们不再满足以物换物的基本需求,在长期的交换活动中,开始追求钱生钱。资本的诞生带有谋利性、扩张性和流动性,进而具有剥削性。当生产力已经不能完全支持资本谋利扩张的需要时,资本向外扩张就成为了必然。这造成了生产力较为发达的国家的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扩张,西欧国家的资本向东南亚非国家扩张。资本的扩张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统筹,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或主动或被动的交往。资本所到之处,加深了世界交往的程度。

(三)实现人的解放乃至全面发展是世界交往的最终归宿

资本的产生有其出现的必然性。资本的产生不是资本主义产生的结果。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产生的起点是从“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为“原罪”开始的[1]。资本的流动促使生产资料从分散状态走向聚集,使得资本家形成了阶级,同时无产者也逐步形成了世界性的阶级。由此可见,世界交往的产生和发展资本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其催生的世界性的无产阶级自然地肩负了世界性反压迫的使命。资本和生产资料应该把握在劳动人民手中,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无产阶级若想自由,就不能不把自己放置于世界之中、放置于阶级之外,进而需要无产阶级之间普遍的联系。所以,产生于资本积累盛行的世界交往最终归宿在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

(四)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是世界交往的路径选择

既然世界普遍交往的最终归宿是人的自由与解放,因此在以资本流动为起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受压迫和苦难的又是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肩负起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重任。无产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最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所以要想摆脱现实的压迫,首先就是要消灭私有制。私有制的起源是资本,而要实现自由与解放的普遍交往的起点也是资本,所以无产阶级消灭的是私有制,以资本为代表的生产资料被公有,无产阶级才能彻底从被压迫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资本在世界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其消亡却需要无产阶级的推动,即革命。

二、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是世界历史理论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探讨的是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世界交往理论无疑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积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交往程度的加深。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就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世界交往理论的主体是人,阶级形成的主体是人,构成民族和国家的基本个体是人。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出发点是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离不开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锻造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人民群众的“合力”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所以,人民群众的普遍联系和深入交往,使其在新时代形成一个紧密的合力,这是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世界交往实现的途径。

(二)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世界交往理论阐述了资本的流动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世界历史随着资本的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而加以普遍联系。社会交往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会得以发展。同时,交往关系会催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未来走向提供了一条共产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许多大事,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3],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百年奋斗中,提高了我国生产力与综合国力,拓宽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认为,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的流动建立了世界市场,“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收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世界的紧密联系的社会形态[4]。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继承下来。共产主义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的思想不谋而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从自强到共赢的道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生产力发展动力不足,人民思想未得到科学理论的领导,被迫了解世界局势,以羸弱的形象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建国后,我国开启全新的外交面貌,以主权国家的身份进行大国外交。新时代,“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探求的国与国发展新路的主要内容。世界交往理论预示着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国际环境深刻影响着各个国家的人民的发展,国际性问题也需要各个国家的人民共同解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力求共赢共享共建共治的愿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国家交往理论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是世界交往理论在中国实践的重要体现。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教条,而是提供了看待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以其自我批判的革命性能够在不同制度不同时代的国家扎根,以不同的具体方法带领不同民族走向自身的解放与发展。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世界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要求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的一面,更要看到二者统一的一面,在矛盾中认识二者的关系。世界也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够从资本主义阶段变成社会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虽然暴露出弊端,但是必须承认其生产关系还没有完全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封闭的发展模式、狭隘民族主义的坚决否定,以中国民族之特色,推动世界历史之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资本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