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障碍引发学业困难的干预
——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2022-12-31蔡婧婧
■蔡婧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2]。但随着高校从“严进宽出”到“严进严出”,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合理增幅时代,部分高校学生无法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面临着 “我该如何完成大学学业”难题。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构建预警机制,将学生学业困难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着力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导致的学业困难将作为日常学生工作的重点。
一、案例简介
张某,男,2020 级学生,该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自入学以来极少参加日常校园文化活动,与班级同学交流较少,且很少与同学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情况。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有三门科目不及格,第二学期三门考试补考及格,但期末考试有八门科目不及格。辅导员发现该同学的成绩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滑趋势,挂科重修数目较多,第一时间与该生谈心谈话进行交流,了解情况。张某表示自己常感觉到迷茫与困惑,找不到努力的目标与方向,非常想努力学习,但是控制不住自己总是沉迷游戏无法自拔,更无法集中精力专心学习。同时家长对自己的要求极高,给了很大的压力,且通过一年的学习发现自己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未来也不想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
二、原因分析
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学业困难群体,产生学业困难的原因复杂多样,不仅仅是因为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学习方法不正确等,还存在一定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和情绪调节等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个人认知存在偏差
张某盲目信从了只要高中拼命学习,大学就轻松了的言论,认为上了大学以后就不需要再努力学习,只要考试不挂科就可以了,从而导致缺乏对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主动性,以至于在期末复习时出现无从下手、手忙脚乱的情况,产生了学习焦虑心态,导致第一学期成绩不理想。这种状况与他内心的高期望之间形成了强烈冲突,至此以后便认为自己不适合本专业学习,失去了学习兴趣,这种存在一定的焦虑、自卑和厌学等情绪调节障碍,属于心理障碍的表现之一,使得他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与目标,逐步沉迷游戏无法自拔,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和厌学情绪。
(二)环境适应能力不强
张某远离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上大学,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生活习惯都与初高中时期有着较大差异,由于父母平时管束较多,自理和独立能力较差,导致到了新环境适应性较弱,常常感到孤独。张某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自入学以来,很少与班级同学交流,极少参加集体活动,没有知心朋友,找不到归属感,存在一定的社交封闭和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等人际交往障碍,属于心理障碍的表现之一[3],这使得导致遇到问题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只能自己憋在心理。
(三)父母期望值偏高
该生父母均为公务员,自身事业有成,因此对张某期望极高,要求苛刻,管束严格,相较张某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或者情感问题,他们更关心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初高中时期成绩一旦稍退步,便会遇到严厉的批评甚至呵斥。从小的家庭氛围使张某极少与父母诉说心事,进行有效沟通,导致自身对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概念,甚至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不知“为何而学,为谁而学”,仅仅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望而努力学习,这常常使他感到压力巨大,身心俱疲。因此,当张某进入大学后,完成了父母的阶段性学习目标,远离了父母的严格管束,一时间感到非常的迷茫与困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但是因为之前的家庭氛围,张某遇到困难时并未向父母寻求沟通和帮助,也没有找辅导员老师谈心,也没有向同学朋友倾诉,而是自己将问题闷在心理,导致问题愈发严重。当父母知道第一学期成绩不理想时并未给予恰当的关心和鼓励,反而一味责备,没有给张某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方法,导致他依赖游戏解压,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
三、解决对策
(一)主动约谈,建立信任关系
辅导员发现张某成绩急速下滑后,第一时间打电话询问其情况关心并约谈,在谈话过程中,采用共情法,以倾听为主,并通过点头肯定、微笑安抚等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对张某想法的理解和尊重,对张某的谈话做出正向反馈,引导张某主动说出自己成绩下滑、沉迷游戏的原因和对未来的期待和规划等。通过谈个人求学经历、学习科研感悟等方法传递辅导员对他学习和未来规划的关心和重视,尽力缓解他因沉迷游戏、学习成绩下降而担心被责骂的恐惧心理,让张某真实感受到辅导员的关心,从而确立基本的信任关系,引导张某找寻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二)分析原因,精准实施疏导
辅导员还要和他的舍友以及相关同学进行谈心谈话,全面了解张某的现状,精准分析造成他沉迷游戏,学业困难,无法融入班集体生活的原因,从而精准施策,帮助张某更好的解决问题。辅导员每周与该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其建立信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班集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回对专业的认同感,采取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学习。此外还要鼓励他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和兴趣爱好小组,通过多种尝试发掘自身优点,找到自身在大学的意义与价值。
(三)朋辈引导,积极面对困境
朋辈辅导者与学生之间具有共同的经历、类似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较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既能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又能作为榜样为学生疏导不良情绪,给予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此外,朋辈的支持也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感,从而有效地降低社交焦虑和抑郁感[4]。因此,辅导员邀请学习成绩优异、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与张某结成一对一互助小组,有针对性对进行学业指导,帮助他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端正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张某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逐步提高学习成绩,重新找回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安排学生干部带动张某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帮助他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带他多参加课余活动和兴趣小组,将注意力逐步从网络游戏中分散,建议他尽量在实验室、图书馆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参与有意义的活动,鼓励他将注意力转移至勤工助学、校园活动、体育锻炼、班级生活、社团活动等方面,利用朋辈影响帮助张某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引导他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
(四)家校联动,合力解决问题
第一时间联系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不同阶段张某的成长背景,使家长及时了解张某的思想动态,共同分析张某造成现在心理状态的原因,认识到他们的严格对张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引导家长多关心他的喜好,主动多沟通、多交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关爱,舒缓紧张情绪,让他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理解和认可,增加自信心,积极配合辅导员工作,形成家校合力,改变现状,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五)总结反思,健全预警机制
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时,应立即启动心理危机处理方案,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与心理老师一起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发展,与同学、家长保持联系,以促进心理危机得到有效解决。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制度、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制度、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位一体反馈机制、全方位预警信息网络,全面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应对能力。
四、思考与启示
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辅导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育人为本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待学生,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尽早发现、尽早干预。运用共情等方法,和学生进行交心谈话,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理解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信任、激励和关怀,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通过多次谈话交流从多个角度了解引起学生出现心理波动的点,随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逐一攻破、解决问题。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用心用情做好学生的情绪疏导工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心态,塑造良好人格,在注重“文化育人”的同时更要注重“心理育人”,为学生穿上“心理防护服”,做学生身后最强大的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