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大众化的贡献
2022-12-31王爱玲
■王爱玲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艾思奇和毛泽东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两人在哲学研究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宣传和普及。
一、艾思奇与毛泽东的哲学互动
艾思奇和毛泽东两人,因身份和立场的不同,使得他们对中国化的理解和表述出现差异,正是因为这样,也使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道路上相互借鉴和吸收。
毛泽东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时主要以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为主,但在当时,毛泽东所能接触到的马列哲学原著有限,李达、艾思奇等人的哲学著作成为了毛泽东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艾思奇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推进者,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哲学素养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1]。
1931 年新哲学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艾思奇的哲学著作和译作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艾思奇能够掌握多国语言,不仅可以熟练运用俄语,而且学习了日语、英语和德语。延安时期,毛泽东专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时,他和郑易里合译的《新哲学大纲》为毛泽东的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来源。同时,毛泽东对艾思奇自己撰写的《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研究提纲》等著作中的精彩之处产生共鸣,两个人开始了密切的哲学互动。1936 年10 月,艾思奇著作的《大众哲学》广受好评,它用通俗的文字使抽象的哲学原理生动化,以讲故事的方式拉近了群众与哲学的距离,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研读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37 年10 月,艾思奇来到陕北根据地进行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正式和毛泽东会面,在此之后两个人进行密切的书信往来,交流哲学问题。毛泽东曾提到在写作《矛盾论》和《实践论》的过程中受到了《大众哲学》的影响。在写作方法上,毛泽东借鉴了艾思奇将哲学以通俗的语言和国人熟知的事例写就哲学著作的修辞手法,他在《实践论》和《认识论》中以大量的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中的事例讲述一些哲学原理,在“两论”成功后,群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将哲学原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由此可见,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对毛泽东哲学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启发。1937年4月艾思奇出版了《哲学与生活》,毛泽东在当年9 月认真研读后,做了长达19页的笔记,这是一个较有特点的“哲学笔记”,不是照抄原文,而是做了简要的概括,毛泽东在肯定了艾思奇的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加上自身见解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从毛泽东后来有关内因外因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是吸收了书中的思想的。从毛泽东对艾思奇在书中解释差别与矛盾之间的重要区分的不同见解中又可以看出,面对其他人的哲学观点,他倡导主动思考后再借鉴[2]。
毛泽东还对艾思奇的《研究提纲》写了2600 多字的批注,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的批注既肯定了艾思奇的观点,同时又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他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做了深入的理论思考,辩证统一地分析种种哲学问题。综上,足以看出,毛泽东对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并非完全借鉴吸收,而是通过进一步思考,提出意见,而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这是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面给予毛泽东的深远影响。
二、艾思奇深入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
延安时期,艾思奇在亲身实践中深化自己的理论水平,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毛泽东曾强调指出,哲学就是认识论。从他后来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可以看出,都是贯穿了这一思想的。1963 年,毛泽东发表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儿来的?》,文章简洁明晰,却含有丰富的思想,艾思奇根据列宁的思想,概括了文章的主要精神。他认为,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到实践、认识的过程是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过程,是在列宁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充分地解决了关于“正确的思想是从何而来的”这个问题。随后艾思奇写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这一长文进而明确了毛泽东的认识论思想。
艾思奇认为,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应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既肯定了列宁的思想,又系统地解释了辩证法[3]。他指出,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以量的方面对矛盾特殊性进行分析,无论对过去的革命,还是今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在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等问题中,都考虑到了多数和少数的问题,这样社会矛盾的分析提高到科学的精密分析。艾思奇在他的文章以及授课的过程中都提到过,毛泽东对矛盾特殊性的阐释是以理论的形式诠释了“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他认为,毛泽东的《矛盾论》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供了方法论原则,毛泽东不仅将这一方法应用在他的著作中,更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借于这个原则,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新的道路。
艾思奇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毛泽东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正是充分贯彻了这一精神,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实践的指南。艾思奇指出,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对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作了两方面的阐释。一方面,要在调查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基础上,对国内政治、经济和阶级斗争作出客观的分析。另一方面,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规定我们的路线、政策、计划等。具体言之,毛泽东将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推动全国学习马列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三、艾思奇全面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
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认同后,并通过撰写文章、讲课等方式进行宣传,直到1966年病逝前夕,他都致力于全面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艾思奇反复解读毛泽东的蕴含了哲学思想的著作,通过写文章、讲课和作报告等方式,讲解如何掌握毛泽东哲学思想,艾思奇随着自身的理论功底的加强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也在逐渐加强[4]。
1941 年,艾思奇在《抗战以来的几种主要哲学思想评述》一文中阐明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是正确应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辩证法唯物论,有效解决了中国革命问题,在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43 年8 月,艾思奇在《中国之命运——极端唯心论的愚民哲学》中站在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宣传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我们需要正确的思想,是符合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发展要求的思想,只有这样人民大众才能欣然接受,并通过行动,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益,与毛泽东思想是完全符合的。艾思奇在文章最后着重强调了,只有毛泽东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辩证法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形成了正确指导中国革命事业的理论,将其具体化,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建国后,艾思奇加大了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力度,他随着自身哲学素养的提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进行宣传,致力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大众化、通俗化。艾思奇认为《实践论》《矛盾论》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即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艾思奇通过大量文章阐发了“两论”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他认为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指明了认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矛盾的性质、事物的性质,帮助我们找到解决矛盾的恰当的斗争方法,有效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他用了大量的历史材料,来说明这个问题。艾思奇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文章和报告,对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的解释和发挥,至今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启发性。
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宣传,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党内指导地位的确立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大众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艾思奇对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理念的继续探索和具体实践[5]。
综上所述,从艾思奇开始阐发毛泽东哲学思想,到后来孜孜不倦地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使其大众化,他在这条探索道路上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同错误思想作斗争。他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大众化的探索历程,不仅捍卫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在革命建设时期党内的指导地位,更是对于当代人民更好地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