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实践论》及当代价值研究

2022-12-31祖碧君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2期
关键词:实践论认识论感性

■祖碧君

抗日战争早期,位于延安的毛泽东教授课程《唯物法辨证论》,在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引起强烈的反响。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的内容就是后来《实践论》的原型。1949 年以后,经毛泽东整理的《实践论》收入人民出版社1951 年10 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实践论》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毛泽东具体分析中国革命和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智慧结晶。毛泽东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他深刻地揭示出教条主义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其外衣蒙蔽广大同志,而经验主义看不见革命的全局,只是盲目地工作。毛泽东《实践论》就是从哲学上反思,批判这两种错误倾向,挽救革命,挽救中国共产党。

一、《实践论》的思想内容

毛泽东在《实践论》开篇就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类比为“知与行”的关系,并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思想。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中,毛泽东认为实践是第一性的,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实践的本质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尽管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但是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认识的源头是实践,驱动认识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认识活动还要经过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深化,形成了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认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指用科学的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论知识,反过来具体指导实践。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认识的理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是全面的、深刻的、抽象的。理性认识善于积累感性的认识材料,发觉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来自于外物对感官刺激而形成的初级感觉、印象,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片面的、肤浅的。理性认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前提下。感性材料要经过理性的加工处理,最终升华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全面的、抽象的、深刻的。这启发人们,不仅要亲身实践,善于积累感性材料,发觉事物的外部联系,还得总结经验与思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具体指导实践。

二、《实践论》的进步意义

毛泽东的《实践论》在理论方面实现了巨大突破,不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而且融合我国革命具体完成了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认为:实践决定认识,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毛泽东的认识论扎根于革命实践,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智慧。他在《实践论》中写到:“如果要直接的认识某种事物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他的认识论批判地发展了中国哲学中的“知行观”。王船山是湖湘学派的代表者,他认为知行统一。“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2]。传统的知行观虽然强调了“行”的重要作用,但始终没有脱离道德领域,是直观的、笼统的、经验的。王夫之认为“做圣人”“能则二者并行不悖”的主张是教育的主要标准,精确体现了教育过程里的一般规律。从这点,他阐述了得到知识务必实践,唯有通过实践才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实践论》不仅在理论上有进步意义,在实践上也有巨大的意义。领导无产阶级进行了革命实践,革命理论来源于实践的伟大斗争中。斗争中积累的经验经过了认识的飞跃,上升成为革命的科学理论。这种理论指导引领无产阶级扭转了战争的危局,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例如,正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打了许多败仗,才逐渐总结出了许多经验。

三、《实践论》的当代价值

(一)《实践论》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价值指引

《实践论》中深刻揭示出科学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在中华民族寻求解放与复兴的历史中,每一次质变不仅依靠物质力量推动,精神力量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价值观作为精神力量的最重要表现形式,是评价当下纷繁复杂社会现象的尺度标准,是社会文明前进的重要动力。在优秀的、科学的、先进的价值观的引领下,人民群众造就了辉煌灿烂的社会财富和精神食粮,促进社会产生质变,不断进步。价值观是由所处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实践决定的,会不断发展变化。

中国正处于百年一遇的历史大变革中,面临挑战,也有历史机遇。统一全体党员的思想意识,使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尽早认清改革局势。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加强理论学习,调查中国的具体基本国情,而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深入阐释了认识和实践矛盾的第一和第二个层面等理论和实际的融合,解决了当时的困难。而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思想武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欧美国家依然青睐贸易保护,推崇单边主义,强权政治。文化侵略则成为和平年代资本侵略的常见方式。例如,美国等西方势力在牟利的同时,以美国的价值观念代替普世价值观念。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在输入国家逐渐形成崇拜美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不良社会风气。这种资本文化渗透的方式,抢占了输入国家的文化市场,使得本土企业难以维系生存。

侵略的形式多样。不仅有战争武力侵略,也有文化渗透侵略。青年一代尤其要对侵略提高警惕,不能松懈,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奋发斗争。首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毛泽东的认识论思想,之所以能符合中国国情,很重要的原因是根植于中国传统认识论思想。例如,孟子从“性善论”思想推导出“仁政”的政治理想。符合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虚心相传统请教,向历史请教。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来教化人、指引人,这是文明赠予现代人的宝贵财富。其次,要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途径也变得丰富多彩。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多个方面。可以采取短视频,直播等多重新兴方式。也可以在社会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讨论。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是实践。只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不落实,不实践,说到底还是一纸空谈。人民群众在实践中领会价值观、升华价值观。

(二)《实践论》为青年一代奋斗指明发展方向

《实践论》对青年一代教育意义重大。认识论原理启示青年一代要勤学,明辨,笃实。

首先,青年一代奋斗以“勤学”为基础。《实践论》中强调认识来自于实践,发源于实践。青年人学习可以笼统地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认识,一种是间接认识。其中,直接认识来自于实践,这就启发年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躬身实践,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先积累对事物感性的、片面的认识,经过思维理性的加工整理再逐渐升级为对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另一方面,知识也来自于间接知识,例如书本中的知识,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因此,青年人要博览群书,求得真知识,但也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再经过思维理性的加工整理逐渐升级为对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其次,青年人学习要“明辨”。《实践论》中指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运用理性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这就要求青年一代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明辨是非,勤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青年一代正处于信息社会,科技进步了,获得知识的媒介丰富多样。青年人接受的信息鱼目混杂,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最后,青年人要“笃实”。《实践论》中深刻地揭示出: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第一性的,实践决定认识。在青年人的学习中,实践是勤学的落脚点也是出发点。

(三)《实践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道路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生动地比喻到:“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这深刻地揭示出实践的重要性[3]。实干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要切实提高劳动者的薪资,保障待遇,才能激发劳动人民的潜力,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提高工人薪资水平,从根本上来说,要切实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可以从学校与企业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职业技术学院要继续推动教育改革,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办学能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与专业学习的深度,另一方面,给予新兴技术人才更多应用的机会。进入信息时代,我国在深海开发、新能源发电、5G 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深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将实验室的先进技术更多更快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实验室中的理论创造,还是具体应用的实践创新,都是劳动人民干出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广大的劳动人民一起努力,才能实现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理想。

猜你喜欢

实践论认识论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实践论(节选)
“主旋律”:一种当代中国电影观念的认识论
毛泽东:《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