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能力研究
2022-12-31孟遥宋博
■孟遥 宋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能力意义重大。
一、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
1.西方不良思潮侵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长久以来,西方国家把他们自己的价值观鼓吹为所谓的“普世价值”,巧加包装,在全球推销,通过书籍、报刊印刷,互联网价值观输出,炮制“黑史料”等方式企图影响我国高校师生。面对西方价值观的输出,有的高校教师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是可以通过复制其经验生活方式到中国来。现阶段,对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严峻挑战主要有三种思潮,即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对于高校师生来说,民主社会主义最具迷惑性、欺骗性。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改良主义社会思潮并非科学社会主义,属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马克思执政党的执政地位造成威胁。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些年来在我国泛起的又一股否定社会主义思潮,其凭借在历史领域的扩张,使得“戏说”“恶搞”大行其是,肆意亵渎经典、嘲弄英雄,随心所欲、胡编乱造。正所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1]。在当前党和国家重视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更加要求高校师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保持高度警惕。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社会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违背,其意识形态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如果听之任之,后果是危险的。
2.不良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良文化导致高校潜规则的流行。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一种规则,潜规则深刻影响了大学生。诸如一些高校学生会查寝时的官僚主义般的颐指气使、竞选学生会和年级、班级干部时潜规则作祟。不良文化污染高校风气。不良文化对高校学风、校风污染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高校诚信文化的缺失。诚信是一种人类文明,是社会道德水准的一个风向标。高校一旦不良文化盛行,特别是教师层面,就会产生学术不端等行为。这警示着高校诚信、公正文化建设的严峻性。不良文化是对高校诚信和公正的亵渎。高校不良文化现象的存在对高校诚信、公正文化环境影响仍不可低估,因此需要从制度治理层面来加强建设。
二、影响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能力提升的成因
1.西方价值观念科学评价缺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教育人民、服务大局、凝聚民心、培育新人”的工作任务,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评价制度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从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对西方社会思潮“糖衣炮弹”批判较为零散,整体战斗性不足;在制度落实层面,缺乏全方位的课上课下意识形态监督制度体系。亟须构建一整套覆盖广泛务实管用制度体系,确保能够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另一方面,从高校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内部来看,现有的批判性呈现出站位不够、力度不强、针对不足、激励不够等具体问题。正是因为制度层面存在许多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域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构建一整套覆盖广泛务实管用的意识形态风险评价制度体系,确保能够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解决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问题,对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具有积极意义。
2.高校腐败现象滋生的条件依然存在。腐败现象所潜藏的文化危机是对社会主义主义意识形态高校阵地的严重削弱,构成新时代条件下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一个重大风险。抵御这种风险,必须坚决清除高校腐败现象。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腐败现象滋生的条件难在短期内消除。一方面,我国有着2000 多年之久的封建主义官僚统治的历史,官僚主义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同时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容易将高校党员干部的灵魂污染和人格降低,把原本人文化的高校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形成负面合力,侵蚀高校校园文化健康肌体。现在高校师生痛恨的腐败问题,既有资本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又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在不同地区高校和部门、在不同年龄、经历和教养的人身上,表现不同,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归根到底,新时代高校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既要同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划清界限,又要防止借反封建之名反对社会主义文化。
3.互联网无序发展影响意识形态资源分配。目前,主要的互联网平台并未对负面违法舆论进行有效严格监管。互联网公司网络言论自由的蓬勃发展,使得言论自由机会通过互联网悄悄进入相对封闭的社会。但现在市场力量异常集中在少数几家互联网巨头中如百度、腾讯、快手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我们生活在一个已然发生改变的媒体环境中,科技平台获得了大部分广告收入,而这些收入过去常常流向包括当地报纸在内的传统新闻出版商。虚假账户的协同活动可能会增加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上出现假新闻趋势的可能性,或者会降低互联网用户发现合法新闻的机会。在恶意议题设置诱导下往往难以逃脱“沉默的螺旋理论”,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观点逐渐淹没在恶意讨论和无意义当中。如何引导高校意识形态舆论、优化媒体格局、提高师生分辨力、凝聚正能量,这是制约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2]。
三、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能力的对策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高校可以借鉴大数据现代信息收集功能,利用手中掌控的相关传播资源,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方法,分析不同社会思潮实质并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偏好,通过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授、课程思政教育、线上制作动画和短视频的方式,以真实、活泼、比较的方式,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精准到位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群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实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以高校思政教师、辅导员、组织员为代表的意识形态队伍要整合自身力量,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精准分析,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日常管理、学生党员作用发挥等方面教会大学生辩证看待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实质,从这些思潮的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与理性思维,养成国家忧患意识,从而涵养大学生抵抗意识形态风险能力。
2.强化教育监督,多措并举治理高校腐败现象。防范和抵御高校腐败风险最主要的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以刚性制度约束腐败现象。同时,要提高高校领导干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一方面,完善思想铸魂的引领机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学生党员头脑,坚持价值导向,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师风的功能,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建立全方位的对高校教师、学生党员干部监督机制。建立行之有效、多种形式的投诉举报平台,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中的作用,预防和制约教师和学生干部违反规范要求的行为。
3.强化网络意识形态价值管理和日常管理。一方面,强化网络宏观文化建设。高校不同群体入网时要经过一定的入网培训和考核,使不同高校身份入网者产生相当程度的正向网络宏观文化。同时通过提供榜样、设置标准等来传播一定的准则和价值观。加强和推进网络宏观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因为网络参与者存在不同的文化信念和价值,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建立相对稳定的共同价值准则[3]。另一方面,从日常生活维度,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揭穿假新闻和处理负面信息的机构,加强规则制定和监管。旨在打击假新闻和负面信息传播,对未能在24 小时内删除造成一定影响的信息发布者处以罚款。其次,高校还应该教育引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网络生活的透明度。高校还应与网络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开放有用的数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