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辩证思维探究草原生态恢复的伦理依据及意义
2022-12-31额尔登吐力古
■额尔登吐力古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草原作为陆地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防治沙尘暴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可将其视为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但由于受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自上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多数草原生态系统呈现出大范围的退化趋势,已然严重影响到了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自此,人们开始反思不合理的草原资源利用方式或经济发展模式,恢复或保护其退化的生态系统,以使人与草原得以可持续发展。本文立足于草原生态恢复的内涵与实质,运用辩证思维探究草原生态恢复的伦理依据及意义。
一、草原生态恢复的基本内涵及实质
生态恢复概念缘起于恢复生态学。因此,诉诸恢复生态学可以更好地阐释草原生态恢复的基本内涵及实质。
(一)草原生态恢复的基本内涵
生态恢复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加注重于依靠自然本身的自愈能力,使其恢复到未受到破坏前的状态,而生态重建则更加注重于人为力量上,其目的于人类自身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状态之上。
有学者提出草原生态恢复主要是指与草原相对应的气候区抑或植物群落,“依靠自然力,使一个生态系统恢复到较接近其受干扰前的状态”[1]。与此对比,草原生态重建则是主要依靠人为力量和措施(如人工草地等),使其朝着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基于此,由于本文侧重点在于环境伦理理论方面,而并非生态学理论研究。因此,简要说明两者的区别以及对此的混淆使用,并引用多数人仍在使用的生态恢复概念,在学科交叉研究当中和学理的角度上认为是可行的。从宏观层面可将“草原生态恢复”诠释为草原气候区抑或植物群落相对应的生态系统依靠自然力或人为力量使其恢复到未受到破坏或有利于人类或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和谐状态,在一般意义上可指人类对于草原生态环境作出的一系列相关保护工作的实践内容。
(二)草原生态恢复的实质
第一,基底于重大的社会需求。草原生态恢复基底于重大的社会需求体现在其生态恢复主要的研究或恢复对象是社会现实的草原退化生态系统,并且以解决实际的草原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要目的。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大肆破坏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大面积生态系统的退化。并且在当今社会,人类仍然需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维持其社会文明的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的恢复关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是关系民生民居,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二,以和谐生态,绿色发展为内核。生态恢复在一般意义上更多是旨在恢复生态,以使生态系统的资源能够得以循环利用,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点,在保持可持续性的同时,获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因此,生态恢复的关键在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即在生态和谐的基础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基于此,生态恢复作为特别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结合生态工程学、生物学、地学、环境学等一系列自然科学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社会科学理论为其作意识保障。因此,两者相互协作可为促进和谐生态,推动绿色发展作根本保证。
二、草原生态恢复的伦理依据
传统的人与自然对立关系导致生态退化以及生态恢复措施中需要改变对立关系。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草原生态恢复实践当中的伦理依据或责任伦理调节其经济活动,并促进亦或实现人与草原的协同发展。
(一)伦理关怀范围的拓展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的伦理关怀一直在持续地拓展当中,“从最初的血缘关系扩展到亲缘关系再扩大到种族、国家以及全体人类”[2],甚至自上世纪的环境保护运动以来,人类更是意识到非人类的自然界也应享有人类的伦理关怀。而这种生态意识觉醒的意义则绝对不亚于当年的废奴运动。在今天,伦理关怀的范围已然拓展到了所有人以及某些高级哺乳动物当中。在未来,伦理关怀的范围必将会持续性地拓展,这也是人类伦理道德进化的必然性。
(二)草原作为伦理关怀主体
基于伦理关怀的拓展性,可知环境伦理学的重要理论贡献是提倡将伦理关怀的范围拓展至非人类的自然界,并区分了伦理关怀的“行为体”与“承受体”之别,与此同时,论证出自然界享有伦理关怀的资格,以对伦理关怀的拓展提供理论依据。诚然,作为非人类自然存在的草原在环境伦理的语境下是享有伦理关怀的主体,是指“具有道德承受性的主体,它们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3]。其具备道德承受性的资格则更多地体现在伦理关怀主体自身的内在价值上面,因为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尊重自然的价值和权利的新的伦理学,主张任何一个自然存在物只要具备内在价值,就应该是人类的道德义务的对象。因此,就其自然的基于创造属性而拥有的价值而言,作为非人类自然存在的草原亦是有权利享有伦理关怀的主体。
(三)对于草原的伦理义务
第一,敬畏生命。敬畏生命的伦理义务体现在反对无故伤害生命。敬畏生命的伦理义务提倡保护濒危的野生动植物。因为,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则更容易受其生存环境被破坏的影响。因为生物多样性对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所以人们提倡建立自然保护区、绿色自然保护组织或相关的政策制度等,以保护地区生物的多样性。
第二,善待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体现在反对掠夺性的自然资源开发。因为,自然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或不可逆性的资源,如石油、煤炭等矿产类资源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是有限的,再者是那些珍稀动物的灭绝,是不可逆性的。其次,正是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逆性,进一步可提倡节约自然资源的伦理义务等。
第三,环境正义。环境正义的伦理义务要求人人拥有环境权,享有公平的分担跟环境有关的害处与益处,享有生活、成长于良好的环境权利,要求当代人对后代人负有伦理义务,因为作为拥有理性的人类,我们深知当代人对环境的破坏于后代人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并且,地球上的资源本就是人类所共有的,在时间跨度上应该被各代人所共有。
三、草原生态恢复的伦理意义
生态恢复关乎人与自然甚至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是否能够和谐共生的关键性问题,故而也广泛涉及到了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规范问题。由此可知,草原生态恢复蕴涵着重要的伦理意义。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由生态恢复的产生背景来看,生态恢复蕴含着反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因为生态恢复的概念正是基于上世纪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已被破坏的事实中进行反思而诞生的,其内核可视为上世纪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因此,生态恢复蕴涵着浓烈的生态保护的色彩,秉持着不同于“机械论自然观”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充满价值色彩的生态系统。由此,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改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亦或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仍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诚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我国生态建设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草原生态恢复作为我国北疆生态系统的保护或恢复的实践工作亦是有助于国家生态建设工作。
(二)促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生态恢复的目的来看,可知生态恢复旨在促进良好的生态环境,利于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这也符合当前紧迫的社会需求问题,即从全球化的环境破坏以及人类当前仍然依托于自然环境而生存发展这一事实来看,现代社会已然不支持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模式。因此,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或保护,调和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促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有利于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
(三)促进建成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草原生态恢复或保护可促进我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靓丽风景线。”因此,对草原生态恢复或保护的实践工作,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
四、结语
对现实和经验进行反思,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每一问题,有助于事物更好的发展。因此,运用辩证思维去探究草原生态恢复的伦理依据以及伦理意义其最终目的是让草原生态恢复的实践工作即注重于“怎么恢复”的技术、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研究,还要注重于“为什么要恢复”的意识保障研究,双管齐下作其生态恢复的根本保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