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探究
2022-12-31谢杨钰淇
■谢杨钰淇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理应加强他们理想信念的培育。“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应利用好党史这一教科书。基于此,本文聚焦于党史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
一、回归思政本身探寻百年党史的融入逻辑
党史中充沛的革命故事、科学的学理知识、动人的革命精神是培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最好素材。回归思政本身,就是要回到思政课程中探寻党史的融入逻辑,回到课程思政中探索党史的渗透规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
1.搭建“史、理、情”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
党史视域下培育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核心就是要在思政课上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讲深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透彻,把党的故事讲生动。搭建“史、理、情”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将党史故事与思想理论相结合,做到寓史于理,寓理于情,架起百年党史与思政课的衔接桥梁,充分发挥党史对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首先,思政课程应做到以史增信。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于将党的历史讲深刻。在梳理党的历史脉络时,应把握好党百年征程的时代脉搏,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意义说清楚,讲深刻。其次,思政课程应做到以理增信。思政课教师要着重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透彻。在讲解党史理论知识时,应坚持根本的、唯一的、贯通的历史观和研究法——历史唯物主义,既把党史讲好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透,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升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党史、解读党史,促使其形成宽广的历史视野。再次,思政课应做到以情增信。思政课教师要着眼于将党的故事讲生动。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应力求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叙事情境和课堂氛围,用饱满的热情、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讲好党史情节,带领大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伟力,深化学生对党和国家情感认同与政治认同。
2.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运用党的历史,朝着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目标一道向前,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百年党史中蕴藏的红色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将信仰传承和知识传递有机结合,既要保持一定的思政渗透力,又要承担相应的思政责任[2]。一是坚持积极借鉴与博采众长相统一。专业课本身具有独特的优势,其课程体系中的教育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精神、科学精神等。二是坚持传道、解惑、授业相并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依托专业知识解决学生的学理性难题,更要立足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为什么的道理。三是坚持深入挖掘和有机融入相统一。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等方式,将党史中的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有机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和讲解过程之中,形成一种合理且自然的融入,使学生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探索百年党史的多重表达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场所,是传递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主阵地。在校园中探索百年党史的多重表达,通过开展各式各类的党史教育活动,营造党史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接受百年党史的精神洗礼,不断提升党史学习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默契度”。
1.红色刊物读书社,以史育人著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红色经典是宝贵的红色记忆,要精心保护好、挖掘好。经典著作和红色刊物承载着红色精神,是唤起大学生红色记忆的特定文化符号。高校通过创办红色刊物读书社,基于红色经典中的育人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从经典著作中追寻真理之光,从党史故事中汲取前进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温百年党史,追寻红色记忆,践行初心使命的良性循环。一是要注重研读党史学习的通识文本,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三个逻辑层面,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思践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二是重视通读地方党史教育文本,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高校应加强党史通史与地方红色文化相衔接,挖掘地方党史的红色教育元素,探索二者的连结逻辑,引导学生感悟地方红色精神,坚守爱国之情,坚定强国之志,坚持报国之行,书写灿烂人生新华章。
2.举办党史文化展览,以文化人育品格
以文化人主要是指发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人的理想信念养成的滋养作用,使人在反复的文化浸润中内化精神力量。党史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需要遵循时间上继起、过程上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是推动校园党史文化展览陈设长期化。通过长期性地举办革命历史、红色精神为主题的党史文化展览,在校园内陈列大量的党史文本、照片以及音像资料等,帮助大学生近距离触摸和感知历史,使其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心灵上的洗礼和情感上的升华,增强其理想信念。二是抓住重大时间节点,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以“七一”、国庆节、五四青年节、抗日胜利纪念日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纪念日为契机,通过节日纪念主题展的形式,镌刻大学生的红色记忆和红色情感,充分发挥红色革命文化培育品格、滋养灵魂的积极作用。
3.举办党史宣讲比赛,以情动人展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3]。党史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一定要跨越思维方式与话语体系的“鸿沟”,重视发挥青年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意识,引导青年学生用自己的认识理解阐释党的百年历史,在时代的潮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高校应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为切入口,通过举办大学生党史故事宣讲比赛,倾听时代新人对百年党史的全新解读与阐释,在学思践悟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三、扎根社会实践深化百年党史的现实理路
党史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不应只停留于理论灌输,更应扎根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研学中不断深化对党的认识,厚植爱国之情,筑牢理想信念。
1.以“走出去”原则引领大学生在参观红色文化基地中感召党的力量
红色记忆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具体彰显,是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教学素材;红色文化基地是凝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精神标识,是引导大学生了解党的历史,深化对党认识和厚植爱国情怀的教育场所。高校要坚持“走出去”的原则,深挖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红色资源,用好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基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组织参观的过程中,利用重走革命道路、听取革命故事等形式,通过亲眼看、亲耳听的亲身体验共享红色党史教育资源,感悟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书写理想和筑牢信念的宏伟历史,引领大学生在实践研学中感受党的力量。感受红色精神维系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践行时代的青春号召。
2.以“引进来”原则引导大学生在参加红色主题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党史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还应把握和坚持“引进来”的原则。即高校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时,要注重传承红色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充分挖掘和引入各领域、各渠道的育人资源,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高校可通过专题党课、专题讲座等形式,邀请老红军和对共和国建设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先进人物上好生动活泼的系列党课,使学生在情感上有交流,思想上产共鸣,灵魂上受触动,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理念,弘扬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应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指引下,结合学科纵深发展的特点,邀请地方党校或其他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教师,定期开展专业学科的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会,促使大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理解党的历史,在革命道路的探索中感悟核心思想、自觉争做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
四、结语
党史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探究,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解决当前党史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现实困境,运用红色党史,引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紧抓校园文化建设,深化党史学习社会实践等路径,实现历史与现实,育人与育德同向发力,引导学生在学习、思考、践行中重温百年党史,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