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稻草人”班本微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31张雯霏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稻草人整本书预测

○张雯霏

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重视培养学生“读整本的书”之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次指出要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总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相应地,统编本教材早已将“整本书阅读”纳入阅读视野,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旨在倡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心理品质和精神的成长。

多年来,倡导“整本书阅读”带来的益处一目了然。在多方努力下,阅读氛围也营造得别具特色。但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还是发现了一些“盲点”,例如:基础薄弱的低年级学生无法进行整本书阅读,也提不起兴趣;部分学生对阅读没有计划;不少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往往浅尝辄止,没翻几页就换下一本书了……

面对这些“盲点”,笔者在自己的班级里进行了“班本微阅读”之“走近稻草人”系列整本书阅读的尝试,依托“微阅读”资源,从细微处着手,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的兴趣之门,让他们由此登堂入室,走进整本书的阅读世界。

一、“班本微阅读”的前期准备

1.“微阅读”与“阅读要有仪式感”

之所以被称为“微阅读”,除了文本本身短小之外,还因为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微小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来阅读整本书。有一句流行语说“生活要有仪式感”,那么同样的,阅读也要有“仪式感”。

“仪式感”的打开方式首先是固定阅读时间,充分利用一天中碎片化的时间。比如晨读10 分钟,让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书中的精彩语段。每天午饭后20 分钟,师生共读,采用默读的方式各自享受这一份静谧美好。每天睡前30 分钟,继续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有疑问或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进行亲子互动。

其次是对班级图书角的细化管理。比如换一个温馨的名字、制订一份借阅公约等,培养学生认真选择、耐心阅读的习惯。

2.“微阅读”与“教师阅读指导力”

“教师阅读指导力”,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教师的“优秀吸引”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想让学生走进一本书的世界,教师就必须先去了解书里的世界,然后站在儿童的角度寻找一个能与之形成积极认同的点,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而“微阅读”就是这个点。例如,唐诗宋词就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微阅读”的文本,虽然学生第一次读或许会读不明白,但当他们在课堂上与教师同步阅读、同步思考时,便能充分激发探索求知欲,从而陶醉于诗词的魅力之中。

二、“班本微阅读”活动的架构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读读童话故事”。书中节选的是安徒生的《拇指姑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拇指姑娘”,因为他们从小接触的童话故事大部分都来自《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但对于中国的童话却知之甚少,比如叶圣陶先生写的《稻草人》。因此,笔者在选择“班本微阅读”的阅读素材时,便将目光锁定在了《稻草人》这本书上。

1.徜徉书本,认识“稻草人”

笔者利用每天的碎片时间和学生一起沉浸在静静的读书氛围中,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习得“默读”这一读书方法。在默读中,笔者引导学生边读边思,了解故事梗概,并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故事中的稻草人是个怎样的人?鼓励学生边读书边找出句子,随即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如果说无声的阅读是一种积累,那么有声的交流就是一种学习。笔者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一时间,教室里充盈着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一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尽心尽责的稻草人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

2.学法迁移,预测“稻草人”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创设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阅读策略单元”。提出所谓“边阅读边预测”,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前面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对文本后面的内容进行预测,并在结局中验证自己预测的结果。

在阅读《稻草人》时,笔者引导学生预测:在稻草人倒下之前,它还会看见什么?为了让预测更合理,笔者指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去发现前文隐蔽的线索,为预测提供依据。于是,学生根据“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稻草人看见了什么,心里怎么想,怎么做,最后结局是怎样的……”这样的顺序,大胆预测,有的学生这样猜: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小麻雀还没来得及飞回巢中,便困在了稻田里,稻草人见了很心疼,便邀请小麻雀到自己的帽子下面躲雨。有的学生这样猜:夜深人静,田里的稻草人听着小肉虫咬嚼稻叶的声音,正伤心地哭泣时,一阵“呱呱”的声音传来,原来是青蛙正在河边的荷叶上唱歌,稻草人便邀请青蛙帮忙捉害虫,为主人保住了稻田。

虽然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叶圣陶笔下的稻草人最终是“倒在田地中间”,但在今天的儿童的视角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稻草人是会收获到美好的。

3.指尖阅读,触摸“稻草人”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经典作品的同时也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深深印刻在了读者的脑海中。在运用默读、有感情诵读、浏览、预测等多种方式共读《稻草人》之后,稻草人的形象也在学生头脑中扎下了根。

一次,一位学生拿着书读给笔者听:“稻草人是农人亲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他说:“我好想看一看,摸一摸真正的稻草人啊!”学生的这番话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是啊!现在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几乎都见不到稻草人了。为了让学生的愿望成真,笔者带领学生收集材料:稻草、海绵、各色的花布,细竹竿……让学生亲自动手,将这些材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稻草人。女孩子给稻草人扎个小辫,穿上花裙;男孩子给稻草人画上威风凛凛的眉眼……

通过动手,学生们将自己读到的、感受到的作品中的形象保存下来,这就是“指尖阅读”。指尖阅读饱含着学生无穷的智慧和童趣。指尖阅读与书本阅读相得益彰,更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班本微阅读”活动的成果

1.“微阅读”带来“微景观”

叶圣陶笔下那个年代的农村,为了吓走偷吃粮食的鸟儿,所以用稻草人摆放在那里,让鸟儿以为有人在田里,就不敢再去偷吃粮食了。但是现在的农村都采用高科技种植技术,稻草人也失去了原来的的用途,更多的是作为装饰。

在班级的植物角内,学生将稻草人与花草绿植一起制成一盆盆微景观:有的稻草人两两牵手,甚是可爱;有的稻草人从花丛中露出笑脸,甚是调皮;有的稻草人在目视远方,凝神静思……

2.“微阅读”成就“微画展”

连环画指的是在画面上“开口”讲话,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预测稻草人”、“制作稻草人”之后,学生以连环画的方式赋予稻草人鲜活的个性特征,创作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并在班里开设“微画展”进行作品展示。

3.“微阅读”促成“微练笔”

新颖的素材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题目是《这儿真美》,要求学生将平时看到的美丽景色用文字记录下来。当课堂上讨论写哪个地方时,学生一致回答“我们的植物角”。深秋时节,植物角中摆放着各色的菊花和绿植,他们与稻草人微景观一起显得那么生机勃勃,难怪学生要说“这儿真美”。

蒋梓悦同学这样写:稻草人有的戴一顶草帽,两手平放,威风凛凛;有的扎着长长的辫子,像个可爱的邻家姐姐。

袁翎茜同学这样写:同学们亲手制作的稻草人栩栩如生:有的一本正经,守护着花草;有的正在和小动物们玩耍;还有的凝视远方,似乎是在欣赏远处的风景呢!

4.“微阅读”积累“微文化”

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鲍传友教授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里的人们过日子的方式。”同样的,班级文化就是班级里的人过日子的方式。用“微阅读”的方式点亮学生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地掌握阅读方法,开展系列读书活动。这就是“班本微阅读”积累的“微文化”。

班本微阅读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也被写成了“微报道”,发布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让这份“微文化”得到传播。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微阅读”,将多种阅读方法贯穿其中,引导学生将读书与活动相结合,在细节处扎实落实,从而演绎出班本微阅读的“微精彩”。

猜你喜欢

稻草人整本书预测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不担当比“稻草人”还要差
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