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的教师、学校、政府“增负”研究

2022-12-31游步坚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服务质量双减挑战

游步坚

(龙岩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要求减少并规范中小学生的作业量与时长,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以促进青少年和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1]。此后,学术领域出现了相关学术研究,如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反思“双减”政策[2]、从教师感知层面分析“双减”政策及其改进方法[3]、从教师与学校进行课后服务面临的挑战角度阐释“双减”政策实施的优化路径[4]、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维度反思“双减”政策的推行[5]等,但鲜有人研究“双减”政策下教师、学校和政府承担减负责任的多维层面,即“双减”政策存在“质”与“量”、“增”与“减”的多维张力。

一、教师“增负”

唯物辩证法认为,加与减是对立统一的。“双减”政策并非简单地减轻学生与家长的负担,也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承担一定的教育教学责任,即教师在原有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在业务上努力精进,在服务质量上更上一层楼,更好地推进“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增加课后服务负担

按照唯物辩证法来理解,在“双减”政策下,学生与家长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下来,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责任与负担更重了,即教师在学校课后服务上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与才智更多了,面临更大的挑战。

1.工作时间延长。课后服务,需要教师下班后在校园坚守一个多小时,乃至更长时间,目的是“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等。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本来就不轻,在“双减”政策下,其责任更大,负担更重,挑战更大。

2.增加了布置作业质量提升的挑战。在“双减”政策下,学生的作业数量减少了,但对作业质量的要求提高了,这就需要教师布置作业时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的内在结构、心理发展规律与智力发展特点等,尤其是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时,需要大胆探索,统筹规划,认真布局,因“人”制宜,科学施策,来不得丝毫马虎。

无论是工作时间延长,还是作业布置质量提升,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也就是说,“双减”政策的实施,普遍延长了教师的在校工作时间,增加了教师的作业设计和管理、作业批改、学业辅导等方面的工作量,于是出现了“教师在校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教师工作量显著增加”、“学生的‘双减’要落实,教师的减负如何保障”[6]等问题。

(二)增加了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挑战

既然是课后服务,那就需要教师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学生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就必然增加教师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挑战。

1.课后育人活动。学生的学业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课后服务时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索,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提高课后育人水平。而“育人”本身就是一项内涵极为丰富、颇具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与心血,但是,全班几十个学生,难以做到全部“因人施策”,个别指导,因此只能抓两头,有针对性地指导,但即使这样,教师也会很累。

2.课后服务质量。课后服务质量是综合性考量,涉及林林总总的内容与指标:既有作业批改、反馈、指导、讲解,又有知识补习、辅导、答疑、启发等;既有科普、文体、艺术内容,又有劳动、阅读、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等。这些对教师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思维品质、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工作与生活等是一项综合性的挑战。课后服务质量与课后育人活动是一个整体,二者彼此交融,对教师专业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课后服务质量的高低如何衡量,如何评判,标准是什么,难以拿捏;课后服务质量是否与升学考试成绩、考试分数、绩效、评优及晋升等挂钩,对教师来说,更难以全面而科学地把握。

(三)增加为升学考试而产生的担忧和焦虑

对教师来说,“双减”政策充满诸多挑战,且教师难以把握课后服务质量的标准,这必然在无形中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而且,无论怎么减负,学生最终都需要参加考试,考试结果怎样,在各级各类品评与绩效机制全方位推行的当下,教师会因无法摆脱学生考试成绩结果的评判而担忧和焦虑。既然为学生减负,那就不能过多地布置作业,不能盯牢学困生,而又不得不为提升学生的“分数”而增负,要把更多的爱心、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学生,不得不为学生加班加点地补课和辅导。考试“分数”是无情的,它所产生的“颜色”非常具有杀伤力,难免使部分教师“败下阵”来[7]。面对这样的减负,教师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二、学校“增负”

教师“增负”,并非与学校无关,而是意味着学校在“双减”政策下也临着“增负”的挑战。

(一)增加课后服务管理的压力

“双减”政策的试点与落实千头万绪,尤其是在学校作业管理机制方面,更是涉及多个方面。一是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统筹学科组、年级组作业布置任务,“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二是学校要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作业质量监督。三是学校要杜绝给家长布置作业或变相布置作业的行为,即严禁教师等教职员工要求家长检查学生的作业、批改学生的作业等。此外,学校还要协调管理、有效控制作业的总量,还要与家长联系,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课余时间等。无论是作业管理,还是家校协调,都需要学校“抛头露面”,组织管理,统筹兼顾,科学施策,精准试点与践履“双减”政策。这些无疑都是学校面临的“额外”负担与巨大挑战。

(二)增加师资培训的压力

1.要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统筹协调有限的人力资源,优化组合各级各类软硬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后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原有的师资、设备、设施就可能比较吃紧,但还要保证课后服务时间。

2.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双减”政策是一盘大棋,尤其是课后服务,涉及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特别需要制定一个完备而富有吸引力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校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这是检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窗口。

3.要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有效而富有吸引力的课后服务对多样化的师资需求提出诸多挑战,学校无疑要整合校内外各级各类人力资源与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这对学校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保证课后服务时间,还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与拓展课后服务渠道,都涉及学校的师资等人力资源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调配与管理。课后服务质量提高在于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工作质量,在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如果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学校必须创造条件,让服务于学生的教师在课程教学和真实性评价等方面进行持续的深度学习。这就涉及师资需求与师资培训的统筹问题。此外,学校现有的现代信息技术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学校新基建应从智能校园、信息网络、数字资源、平台体系、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助力,重在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家、校、社深度合作、教育评价方式创新等需求,以保障“双减”政策有效实施[8]。但是,现有的学校人力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很难满足学生课后多样化的需求,学校需要对现有的师资培训及师资新鲜血液的有效补充等诸多问题进行整体规划。

因此,无论是课后服务管理,还是校内外人力资源统筹规划,对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与软硬条件,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能否有效地应对这一挑战,不仅涉及学校课后服务质量问题,而且涉及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可持续提升问题,更涉及“双减”政策在中小学的有效践履问题。

三、政府“增负”

“双减”政策首先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尤其是作业负担,减轻家长的财力、物力负担与心理负担,但同时也会使家长、教师及学校增加一定的负担。但“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服务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这就涉及各级政府的协调、管理、统筹及服务问题,既是“增效”,也是“增负”。

(一)协调家、校、社

“双减”政策涉及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各方,需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协调统筹。

1.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首先,要有效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明确家校育人责任,进一步密切家校沟通,进一步创新协同方式。其次,要快速达成减负共识。教育行政与妇联等要积极行动起来,“办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多角度、多层面地科学引导家长,使其形成合理的育儿观以及理性的青少年和儿童健康成长观。

2.加强广告管理。一是培训广告管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真正负起责任,“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二是控制商业广告。各级各类商家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中宣传商业广告,不得利用教材、教辅材料、文具、校服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商业广告。

无论是家、校、社三方的配合,还是广告的管理,都需要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有效推行“双减”政策进行试点与落实,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加强统筹,在改善社会教育生态的同时,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端正教育思想,提高教师水平,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应当成为解决减负问题的重要思路[9]。这些都关涉政府承担的教育责任,实际上也是一种“增负”,只不过这种“增负”能够带来实效,能够有力地推进“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落实“双减”政策

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增负”是一种助力,实施“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1.“双减”政策试点探索。首先,试点工作的要求要相对明确;其次,要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再次,校内外资源要合理利用;最后,要大力强化培训收费监管。这里的关键问题有二:一是试点问题。既然是试点,就不是大规模地推广,而是大胆地尝试,小心地论证,善于总结。二是探索问题。既然是探索,就没有现成的方案“按部就班”,而是要勇于思考与实践,创造性地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2.“双减”政策的实施。“双减”政策实施的前提是:有试点,有探索,有分析,有综合,找到良方与锦囊后方可推广。一是要全面系统地做好部署工作;二是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责任;三是要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四是要加强督促检查与宣传引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各地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不均衡,实施“双减”政策不可能通用一个模式,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

此外,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要统筹做好面向3~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线上培训,不得以各种名义向其兜售线下各类学科培训。

因此,“试点”“实施”也好,“统筹”“严禁”也罢,都是给学生减负,都是为了取得教育教学改革正果。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多方参与和综合评价。作业减负为综合素质提升创造了空间,评价改革需进一步攻克综合素质评价的难关,内外协同培养“全人”。

四、结语

科学地减负,应秉持“标本要兼治、软硬一起上、减加一齐做、内外共同抓”的原则, 使“双减”政策真正见到实效[10]。总之,“双减”政策对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是重大利好,但对教师、学校与政府而言,教师面对综合素养的挑战和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学校的组织管理与软硬环境创造、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名副其实的“增负”“提效”工程,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服务质量双减挑战
门诊服务质量管理的实践研究
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的提升路径及作用分析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质量的提高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