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2022-12-31张冰凌
孙 超,张冰凌
(1.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2.吉林省人才交流开发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1)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为了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下发了《意见》,各大高校要深入组织学习与分析,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并将此视作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任务[1]。新时代,为社会培养与输送优秀人才是高校的使命与担当所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在全国教育大会中,习总书记明确表示,劳动是最美丽的道理,要通过教育引导使每一位青年学生都能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通过劳动获得奋进的精神、顽强拼搏的勇气[2]。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把劳育当成培养人才的基础,当成构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
一、新时代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效的互动,而这融合在培育人才层面所能达到的巨大效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3]。在新时代下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
第一,劳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且与专业教育的关联系不强。在组织与实施劳动教育时,高校的理解过于片面,一方面,对劳动形式的认知过于单一,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另一方面,没有设定合理的劳动教育目标,简单地认为劳动教育的终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劳动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理解上的偏差,许多高校在组织劳动教育时,都会把一些最起码的体力劳动当成了教育内容[4],例如安排学生清洁校园卫生,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整理图书等。
第二,专业性的教师团队缺乏,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与融合不足。 在劳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当前,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劳动教育课程,却没有安排专职教师,此项教学任务基本由学校工作人员或行政人员担任。这些教师既没有实践工作经历,也没有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只是能做到照本宣科,削弱了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把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到一起,既可以发挥出专业教师作用,也能使劳动教育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新工科教育的开展,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而劳动教育恰恰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有效载体。因此,将两种教育深度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顺应新工科背景的现实要求,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顺应产业变革新趋势,紧紧围绕区域发展战略,高校积极推广新工科教育思想,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使他们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向人才提出的要求,对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淡化知识本位的影响,把教学主线由教材、课程转变为能力培养与职业活动,课堂主体也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的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三个课程模块,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信息处理、软件编程、硬件设计,所有的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场景存在着必然联系;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不仅把理论与实践对接到一起,也同时兼顾了对学生职业技能、情感态度等的培养;三是课程实施一体化,对教学过程、主体、场所等进行了调整,把“教、学、做”三项内容整合到一起。这样一来,形成了独具岗位特色的教育体系,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改变,着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了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培养优秀的跨专业工程人才。
(二)构建起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训体系
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就是一大批时代新人,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劳动素质,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具备实践能力。为此,高校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但这是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要与行动教育融合到一起,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历来强调了课程的主导作用,为每门课程配备实验室,在组织实验教学活动时反复强调了验证性实验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工程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难以让学生产生崇尚劳动的情感。为此,学校要与企业搭建全新的实践实训平台,把职业活动当成主线,对具体的工作流程进行模拟,激发工科学生的技术创新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双创项目搭建与社会对接的平台。
在教学与实习过程中,学校还要发挥出区位优势,请企业名人为学校的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多项工作提出意见,拟定与当前社会生产实际相匹配的课题。为此,学校可以制定硬性标准,即课程与毕业设计中选定的课题至少有一半要来自于企业生产研发所需,鼓励学生把实习实训课题当成毕业研究的内容。伴随着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学生的职业道德、劳动伦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都能逐渐提升,成长为能造福社会的优秀人才。
(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共建基地的优势,构筑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协作培养平台
实践劳动教育,仅仅依靠校内平台远远不够,学生必须深入基层、工厂等进行实践,而这些都应该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针对校企合作,共制定了三个层次的培养计划。
第一,认识实习层面。认知实习是校企合作的第一个阶段,组织学生入驻企业见习,学生利用见习的机会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精髓,不断强化自身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为提升职业素养以及工程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实训实习层面。实训实习是校企合作的第二个阶段,该阶段学生需要完成学分制的实训课程,合作企业根据其生产以及研发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内容,由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合作企业应充分利用其技术以及设施设备优势;
第三,顶岗实习层面。顶岗实习层面是校企合作的第三个阶段,开展顶岗实习,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充分了解根本需求,从而正确定位其专业发展目标,实习期满企业应为其提供职业素养鉴定报告,并在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时为其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打造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师队伍
新时代下,新形势下的专业教育以及劳动教育这两方面的师资具有一定的可互借性,因此可将两方面的师资进行整合,从而建立一支实践型师资队伍。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为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组织教师入驻企业进行顶岗锻炼,通过实地锻炼教师要掌握专业学科技术的发展、创新、设计与研发等相关流程,所在企业开展的管理与研发服务等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抓住一线实践的机会,很多青年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历以及实践经验。
三、结语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人格形成、个性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合理融入,将劳动教育的要求及内涵深刻地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更好地相应国家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为培育就不累加较强综合素质、较高能力水平的优秀人才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