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现实困境和培育路径
2022-12-31乔江艳赵丽曼
乔江艳,赵丽曼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2022年4月20日,我国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同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将工匠精神正式写入《职业教育法》之中,可见其重要性。这是职业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由规模化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是培养中国制造产业升级改造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战略需要。在“中国制造”逐步走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造”的关键期,打造适应我国现代工业化发展,蕴含工匠精神的高职教育新范式势在必行。高职教育需要在兼顾了对技术、技能的工具理性追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而“工匠精神”恰恰是对这种统一的最好诠释。在以智能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新反思新时代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深意,结合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瓶颈,积极探索其实践路径,从而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当前,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主要从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职业品质等多个维度进行,由热爱、严谨、敬业、坚守、专注、深耕、执着、创新、求美、修行、精益求精、潜精研思等多种要素组成,包括开拓性、包容性、创新性、公共性等特征。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讲话赋予了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不同的内涵,也更加明确了工匠精神应有的时代内涵,为培养新时代的工匠人才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执着专注。它蕴含着一种坚守、专业的精神。这种精神自古有之。《说文解字》对工匠的解释是“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匠,木工也。百工皆称工,称匠。匚者,矩也。”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否则,目巧也。”《韩非子·定法》称:“夫匠者,手巧也。”这些对工匠的词义解释着重在工匠的劳动是有规矩、有技术、有精巧的,即有一定的专业要求,这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种特有要求。战国初期的《周礼·考工记》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意为圣人开创,心灵手巧者坚守才为工。强调坚守,对创造过程本身的投入与专注,亦蕴含传承之意。
其次是精益求精。所谓“精益”,即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精准投入(时间、人力、设备等)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1]即不断改进,臻求完美。正如《礼记·大学》中所讲:“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朱熹亦言:“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一过程中不但包括了技术上的琢磨、反复的思考,还蕴含着修身和向往。
再次是一丝不苟。讲求做事认真细致,摒弃“差不多”和心浮气躁的态度,将注意力放在技艺和作品本身,将细节做好,这源于对技艺的热爱。《传习录》中讲求“知行合一”,古代艺徒制也讲求对师傅的礼仪和尊敬,对行业的热爱和坚持,墨子更是强调在重视工匠技艺的基础上要尊师重道,德艺双馨。这是在品质基础上的“德”的要求。
最后是追求卓越。庄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庖丁解牛的“技进乎道”和之后的“踌躇满志”,这种手艺和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着重从“技”到“道”,包含有技术之上更高层次的追求,有创造之境、艺术之美和体验之感。首先是创造性。渐进创新是这种卓越中不可或缺的养分,是在每一次创作过程中不断的反思、改进、突破和创新,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过程。其次是艺术性。工匠精神追求细致专注、投入忘我、对高质量和审美的要求,是一种艺术精神。再次是超越性。通过技艺的学习和娴熟,达到精神的成长,个性的发展,主体性的张扬,是一个从工作态度到工作伦理再到创造精神、审美体验,最后实现人生意义超越的过程。
工匠精神的发展既具有民族性和内生性,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基因和行业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当下社会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连接,造就了新的时代内涵,构成了工匠精神传承创新的本质,形塑着现代人们生活的行动逻辑。其内涵及其具体的规则要求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要求的变化而变化,是在充分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后而生发出的一种精神气质、道德要求及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具有统一性。现代科技大行其道的时候,不是工匠精神消失的时候,而是重审工匠精神内涵的时候。虽然工匠精神最早起源于手工业,表现在匠人对手艺的忠诚和极致追求,但是发展到现代,工匠精神不仅是手工业者、匠人的一种精神,而是每一个劳动者、建设者都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精神和普遍价值,是一种职业态度和行为指引,是根植于文化自信的坚持与执着。同时,也体现了人才培养中要求的处理物与我、人与职、身与心的关系的和谐,从而引发高职教育与学习方式的调整与变革。
二、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顶层规划为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但是目前高职教育还存在教育目标窄化、文化融合不深、环境支撑不足的问题,使得工匠精神的超越性被遮蔽,工匠精神的渗透力被削弱,工匠精神的认同感被消解,从而掣肘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教育目标窄化:工匠精神的超越性被遮蔽
“进入 20 世纪以来,技术主义浪潮接连不断,每次浪潮袭来几乎都是人文向技术致敬和靠拢,而不是相反。”[2]“在现实场域中,很多高职院校把精力和时间过多放在培养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剥离,忽视了高职生思想与道德价值层面的培养。”[3]诚然,技术性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属性,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规格、特点和水平。但是突出技术性而忽视人文性,将高职教育的目标窄化为单纯的技术教育,窄化了高职教育的范畴,重技轻德,技能和职业精神培育脱节,则会使人才培养过于机械化,只见技不见人,造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塑造失衡,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错失了精神层面的超越性、个性与情感,限制了更高层面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实现,如此“教育就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精神属性。”[4]使得工匠精神中蕴含的个体性、艺术性、超越性被边缘化,从而违背了教育理想,简化了人的本体价值。一项针对高职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实践操作能力目标下设定详细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专注和沉浸于学习、实训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其学习韧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但高职生对学习目标掌控感有待提升,他们追求极致的精神有待加强。”[5]在高职教育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度追求技术训练从而相对忽略文化素质培养而出现的目标窄化,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学校文化,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形成。
(二)文化融合不深:工匠精神的渗透力被削弱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技术文化的悠久渊源,与行业发展的密切联系,以及在其发展中绵延的工匠精神。但是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特殊性却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有其参与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和功利性的矛盾,企业有利益诉求,而人才培养周期长,短期收益小,人才还不稳定,所以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中存在“一头热”的现象,使得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不足,资源配置不匹配,工匠精神深度浸润不够,未充分融入技能学习、专业课程和第二、三课堂的实践之中。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讨论如火如荼,但是实际培养中却处于悬浮之中,没有落点。工匠精神要融合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仅仅靠开设一个专门的板块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工匠精神是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深入思考和持续领悟。学生即使参与到有真实的实验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和情境,如果忽略了真实的企业行业文化,也会使工匠精神的培养大打折扣。这是企业招人难和毕业生就业难共存,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与新兴岗位需求失之交臂的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使得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错位,通路不畅。
(三)环境支撑不足:工匠精神的认同感被消解
在智能时代,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和产品持续创新的强化,工业化时代的工作伦理和重复的机械化生产已经不利于社会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工作的创造性和复合型要求增强,所以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设计研发能力、管理能力、道德要求等都有所提升。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儒学“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思想的影响,存在对工匠精神的社会共识不强、工匠地位不高、文化支撑不力等现象,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整体氛围。同时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制造业对于规模和速度的追求,使得质量让步,传统美德让渡给经济利益,行业、企业中违背市场规则,缺乏自律和诚信,追名逐利现象的存在,工匠精神的行业培育不受重视。工业技术文化和学术文化也有明确的分野,处于比较“低端”的位置。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够,对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往往是被动地、退而求其次地选择,而不是主动选择。社会和行业的认同缺失也使得学生自我认同不足,对于职业本身的心态不积极,不稳定,对自身职业身份不认可,缺乏动力,没有长远规划,得过且过,缺乏对专业领域的深入思考和工匠精神的坚守和探究,难以保持专业精神,影响学生自我道德成长和职业发展。
三、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面对工匠精神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从目标引领、模式创新、环境营造三个方面着力,探索其培育路径。
(一)目标引领:构建多维度、分层次、多融合的目标体系
2021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德技并修、立德树人是党对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要求。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加入“高素质”,提高其认可度和吸引力,中职与高职贯通,架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桥梁,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这就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更适恰的目标:即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达到“人人出彩,技能强国”。这一新目标着眼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从初级到高级,实现技能人才、复合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逐步跃升,既是职业的多层次发展,也是个人发展的多个阶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五育并举、德才兼修,是一个多维度、分层次、多融合的目标体系。从纵深来讲,它贯穿了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本科办高职以及更深层次的教育学习过程,体现了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从宽度来说,体现了职业发展机会跨越行业、产业、领域的统合;从广度来说,既是学生从技能、艺术到“道”的超越的过程,也是实现知识与理解、过程与能力、情感与体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多融合就是实现目标需要产教融合、学科融合、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文化融合,提升目标中的文化认同、历史担当、社会责任和个人体验,为特色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做指引,为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贯通性做铺垫。
(二)模式创新: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
工匠精神需要抓手和着力点、落点,需要通过课程教学、文化浸润等来实现。首先,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技能训练的学习中,挖掘传统技艺技能中的潜在的体现工匠精神的元素,重构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核心课程体系和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通识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情感启发等内容,并将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教育结合起来,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工匠精神结合起来,巩固已有成果,深入挖掘新时期发展中大国工匠的典型事例、体现中国特色的工匠故事和人物事迹,引导学生对卓越成果的追求,增强“四个自信”,从外化到内化,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灵活运用混合式、情境式教学方法,加深师生互动,促进深度学习。其次,充分发挥第二、三课堂的作用,通过大国工匠讲座、工作坊、企业工匠授课、工匠精神研学基地、实践教学中心、实训实习基地,职业体验中心等多样化平台和渠道激发学生的职业精神,充分发挥大师引领、朋辈互助、榜样示范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行业协会竞赛、证书等级考试等,在以赛促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拓展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责任意识等。再次,打造实体化产教融合平台。本次“新法用9处鼓励、23处应当和4处必须,进一步明确了诸多举措,真正从法律层面让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6]。这就提高了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驱动力。加强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设计,探索校企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推进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学院的建设,重塑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联合定制式、个性化精准培养,打造特色专业和育人品牌。学生可以在深入企业生产、运行等整个过程中熟悉完整的产业链、技能链,增强管理和创业的技能,了解技艺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和文化,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艺相结合,融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体验艺术性、审美性,增强认同感。充分感受到企业文化和享受对专业技能持之以恒的坚持和热爱,对精益求精的追求。
(三)环境营造:重塑工匠精神发展的新生态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个系统工程,社会认同、行业认可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厚实的土壤,需要构建社会、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力量协同育人的新生态共同体。从社会角度来说,要运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将工匠精神融入各行各业职业发展宣传,融入招生就业宣传,融入社会发展形势宣传,讲好特色工匠故事,改变长期以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从行业、企业角度来说,要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支持,增强合作,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双赢。从学校角度来说,以工匠精神为理念而升华的校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可以充分反映学校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精神样貌和文化积淀,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学校要积极打造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提升学校特色化办学、教师的育人和情感共育能力、家庭和社会支持服务能力,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中将知识、技能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自我认可和专业认可,工匠精神才能得以传承,才能实现学生从技艺娴熟到精神修养的跨越,实现被动“雇佣”到主动的精神追求,体验学校甚至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创造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责任感,实现个人追求和社会价值的双重统一,使得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专业精神,更是根植于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价值。随着高职教育升学和就业渠道的逐步畅通,高职教育必将迎来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获得更多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