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重维度
2022-12-31邓洪洁
邓洪洁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纪疫情、金融危机、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阻碍。世界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状况之下,资本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以自由资本的逐利性为前提而衍生出的个人主义和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①。在长期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影响之下,人们日益蒙蔽于资本主义世界所确立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里,甚至被其束缚和奴役。世界观决定着治理观,突破当下治理困境要从哲学立场上重新审视、反思传统的世界观,才能为人类更好的明天提出有价值的倡议和构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的提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提供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对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治理体系下的世界观的批判性超越,同时也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胸怀、政治智慧和国际担当。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价值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进行重点把握。
一、哲学维度:是对传统治理实践中世界观价值观的重审与超越
(一)重审国际秩序建构中的中心思维,强调形成平等互惠的国际关系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是逐渐形成了以少数西方国家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边缘”的国际格局和世界体系,在这样的格局中,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利益和价值链的末端。“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人类命运相互依存、高度相关,应该朝着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方向发展,倡导合作共赢、共建共商以及多边主义,不搞封闭排外的小圈子、不搞霸权主义,这样的理念超越了以往国际秩序中“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思维和视野,有利于世界各国政治互信、互联互通、共商共建,从而打破“中心—边缘”的政治经济格局,使世界各国共同在国际秩序的建构和互联网空间的发展中发挥力量[1]。
(二)重审国际交往实践中的封闭思维,强调构建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在各国合作过程中,由于国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隔阂、制度差异和文化鸿沟,使得国际合作更多意义上是形成“小团体主义”,以北约和华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正是这种意识形态对立局面的有力例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却打破了这种传统、僵化、封闭的合作模式。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抗击中,面对全人类的风险,中国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以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根本宗旨,打破意识形态等隔阂,切实履行国际责任,强调国际间合作互惠,为多个国家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作出了贡献。
(三)重审国际治理格局中的零和思维,强调实现共建共享的治理结果
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少数西方国家仍然停留在“零和博弈”②的传统思维中,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然而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没有一个个体、组织、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游离于世界之外。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单一的国家命运逐渐叠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寻求一己、一国之私利而损人利己、打压他人的零和思维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在现实中都丧失了根基,只有站在整体的、共同的利益角度,采取共建共享式的发展才能提高认同度、获得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具有这样的理论高度和共识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价值基础,不仅凝聚了广泛的价值共识,提升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且也在最大范围内争取到了自己的同盟军和合作伙伴。
二、理论维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真正共同体”的思想,推动人类社会朝着理想社会不断演进
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以家庭及其扩大成部落的“部落共同体”是共同体的本源,自然共同体出现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前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在这种自然共同体中,人们依靠血缘、地缘、教缘等自然秩序建立彼此联系的纽带,个人是自然的人,依赖于共同体存在。马克思将出现在资本主义时代的、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形态称之为“虚幻的共同体”。在资本主义时代,人不再是自然的人,而是被异化的人,是为了维持生存、出卖自身劳动和血汗的工具与机器,人的本质同人自身相背离。“虚幻共同体”不尊重人的尊严,不利于人的发展,要实现人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就要以自由人联合体代替“虚幻共同体”。因此,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理想社会是马克思理论中的“真正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汲取了古代亲缘社会和现代契约社会的优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守望相助、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以及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将生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个人’。在生产力足够丰富的社会,人们开始选择在‘类生活’中实现‘类存在’,与他的至爱亲朋在一起合作共享、超越自我,超越物质匮乏和交往异化,建构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2]因此,真正共同体出现在以类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未来理想社会,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然趋势。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核心价值。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共同体意识是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弱肉强食、资本压迫、精神桎梏的虚幻共同体的超越,符合人类的共存之道,是人类的共同心愿;另一方面其社会理想符合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走向,它所倡导的和平、发展、平等、民主、公平、自由的社会理念浸润着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底蕴,也为“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路径[3],推动者人类社会朝着马克思所描述的理想社会不断演进。
(二)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推崇天下大同的道德理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家组国、家国同构的文化之下人们将基于家庭的纲常伦理推及至组织和国家的治理,并模拟家庭关系构建理想社会的图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一家”是古代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天下大同”是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中国古人所谓的“天下”既是空间意义上关于整个世界在地理上的想象与描述,也是超越血缘、宗族、职业、国家的价值观念。“国,只是一家一姓的权力更迭,而天下,则是四海一家的人之为人的礼仪秩序,具有绝对永恒价值。”“四海之内皆兄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体现的是人们对相互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和睦相处、平等友爱、各得其乐的大同社会的向往与憧憬,作为关涉人类的价值理想,它既是中国古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精髓的体现[4]。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吸收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如“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下一家”的民族意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和“守望相助”的互助精神,以“和合”文化、“仁爱”理念、“大同”价值作为主张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实现共享和共赢的道德理想及实践精神,对于协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三、价值维度: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人类美好明天的责任担当
(一)体现了中国顺应时代潮流与回应时代之问相统一
当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对国际格局的重塑产生深远影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对于国际秩序的重构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起到催化作用,建设一个美好和睦的家园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然而,世界各国面临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各种治理问题成为人类社会要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一国一己之力难以突破,深化国际合作是应对这些棘手的系统性问题的最佳选择。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单一的国家命运逐渐叠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凸显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面对着日益增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国际上很多人感到不安、迷茫,对各种风险的应对感到彷徨、无助。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提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历史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并明确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同时,他呼吁,“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共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5]
作为超越意识形态和民族国家的“全球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发展”作为共同价值追求,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6]441,显现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景,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的美好明天向往的时代潮流,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提出了科学思想,为人类社会未来朝着正确方向前行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
(二)体现了中国寻求自身发展与承担国际责任相统一
当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保持战略定力、谋求自身发展仍是我国当前最要紧的事情。因此,在我国的外交工作中,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是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7]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站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针对当今世界发展中面临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文明冲突等威胁挑战,强调“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文化观;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6]434。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治理凝聚了广泛的价值共识,不仅最大范围内争取到了自己的同盟军和合作伙伴,而且提升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谋求人类社会美好明天的世界担当,更为不确定、不稳定的国际局势注入了正能量、提供了新构想。
(三)体现了中国倡导理念构想与积极主动践行相统一
作为超越本民族、本国家和自我意识形态的全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自提出以来,日益得到了各国的认同。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被写入多项联合国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挑战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在肯定“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全球治理体系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繁荣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要利用好当下的国际合作组织和平台,使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461因此,中国在各个不同的重要国际场合,都旗帜鲜明地呼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引导有关会晤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重要体现。“一带一路”不追求组织形式,也不追求权力关系,更加注重根据国家需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和多元合作平台,完全是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生动体现,“一带一路”具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实践基础,显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鲜活的生命力,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平等、开放、包容、共享的理念也必将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 释:
①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指由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派生出来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主张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认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因此,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灭亡的命运。
②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故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