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关联

2022-12-31

西部学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中国化革命中国共产党

孙 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凝聚升华。革命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奠定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革命文化基础上继续发展。

一、贯彻始终的主题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铸造两种文化的理论基础,而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表现[2]。因此,把两种文化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赓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革命文化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华战争,掠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封建势力为维护腐朽统治不断向帝国主义妥协,使得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3]随着革命的深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奠基阶段。在此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有了先进政党的领导。面对当时的革命形势,党号召工农阶级联合起来,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主张“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主张“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集中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思想。但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4]国共合作的破裂使我们党认识到,革命问题的解决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找不到具体的策略,也不能简单地照搬俄国革命的经验,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全面抗战时期,革命文化初步成型并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不断发展。面对困难,革命文化是否能够适应中国革命的现实状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革命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用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危害,迷信共产国际与苏联遥控指导更是极其错误的。这一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著作,科学阐述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倡导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为纠正“左”倾机会主义错误,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系统地、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从1937年全面抗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革命文化逐步走向成熟,内容和意义进一步深化。抗战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革命斗争方向与方式的转变;抗战中后期,革命文化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实现了文化理论及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实践论》《矛盾论》两部著作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深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革命文化理论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力地推动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发展。

坚持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最为重要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与社会实践各方面,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因此,在面对新时代新问题,需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推进新时代先进文化实践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5],其中便蕴含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精神力量的不断总结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承载的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价值追求。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通过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使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根基更加牢固,为“中国之治”提供深厚支撑和强大精神力量。

二、文化传承的同源性

(一)同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状况都与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态势紧密相连,都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创造,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革命与建设的奋斗中结成的文化果实,是民族精神在伟大斗争中的时代体现与现实表达,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两者的价值理念和所体现的主要思想虽然有所侧重,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和发展源泉,两者都是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生成和发展出来的。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通过创造性的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与对其的升华。例如,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对其进行了理论升华,变成了坚持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再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变成了到现代革命实践中主张的“实事求是”思想,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革命斗争中的发展与转化,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赋予其民族的和时代的特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高度凝聚,是对过往文化的继承和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文化发展层面上的一脉相承。

在文化孕育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各自适应不同时期的要求,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内核,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适应了中国发展和变革的要求,这才有了中国先进文化的一脉相承与接续发展。不同的文化是相互递进、相互联系的,在相互的发展过程中,沉淀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6]。

(二)同源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两种文化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思想基础,蕴含于两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实践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理论创新和发展,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实际的深入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结合。

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的一系列斗争中,马克思主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这一思想用于指导革命斗争,并在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并引领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紧紧地抓住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8],积极团结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为群众谋利益,使得中国革命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实现,凝聚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凝聚着中国人民为夺取革命胜利浴血奋战、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毛泽东竭力反对和抵制教条主义危害,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充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的、原创性的伟大贡献。

三、文化使命的同向性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诞生伴随着历史发展进程,受到不同的时代条件的制约,表现方式上自然有所不同,但从两大文化的使命来看,最终都指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价值导向。

曾记否,新文化运动时期,为宣传先进思想,爱国青年和先进知识分子创立《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以民主和科学为标志的进步思想。五四运动前后,广大工人阶级和青年学生经过思想启蒙,思想觉悟提高,喊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建立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产生了积极的决定性的影响。在血与火中诞生并逐渐走向成熟的革命文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坚定了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使命。邓小平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中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推进先进文化建设需要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提倡培育“四有”新人,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实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9]。进入新时代,大力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准绳,明确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0]中国共产党和我国人民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力争为全人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承担“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文化使命[11]。

四、弘扬革命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当前,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浪潮中与时俱进却又不忘初心、引领中国与全人类发展前行的坚定践行[12]。综观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进程中集中展现出的革命精神与优良作风,是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的文化内核和文化建设机理,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实践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基础支撑。

弘扬革命文化之魂,铸牢民族自信之基。革命文化建立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实践来源,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红船精神”①“长征精神”等不仅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源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时代延续,积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同样是文化自信的精神资源。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赓续革命文化,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在历史传承中保持本色,在文明互鉴中汲取营养,从而“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0]

(二)实现文化繁荣,推动文化创新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我国人民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思想精华,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一同呈现出创新发展的特质,传承和发扬这两种精神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前中国文化的创新。就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革命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现实,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以促进经济发展,带领国家走向富强。在维护人民利益上,从革命文化的群众思想、群众路线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无不体现了两种文化在新时代的融合创新和互动发展,其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动力源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13]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推进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发展,饮水思源、不忘历史、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文化使命,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注 释:

①“红船精神”: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猜你喜欢

中国化革命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