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情绪是改变的开始
2022-12-31蔡素文
蔡素文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个体对外部事件与内部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会对外界的人与事持有不同的看法,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难免会出现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健康而稳定的心理状态来自个体对自我及外界的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师要引导处于心理失衡状态的来访者用正确的方式识别、理解、接纳自己的情绪,进而调整自己的情绪。
一、表达感受、识别情绪需要载体
1.调节情绪需要提升情绪觉察力
觉察情绪是调节情绪的基础。然而,当今快节奏的生活逐渐钝化了人们的情绪表达技巧和方式,中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觉察和识别自己的情绪。因此,调节情绪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情绪觉察力。咨询师要引导来访者按下情绪的“暂停键”,澄清事件,如小林的咨询师把愤怒中的小林拉到教室外,让小林诉说发生的事情。小林在叙述的过程中,体会到事件中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从而正确地觉察与识别自己的情绪。
2.表达与识别情绪需要媒介
如果来访者不能通过描述事件觉察自己的情绪,咨询师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己的情绪。如小林的咨询师借助“一周心情卡”帮助小林通过涂鸦形成一周的“情绪链”,既可以宣泄与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可以看见自己一周的情绪变化。小语的咨询师运用OH 卡牌调动小语探索自我、深入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让小语看见自己自残行为的背后是强大的责任感,同时帮助她释放压抑已久的自责情绪。
3.情绪表达需要被倾听与回应
来访者在表达情绪时,咨询师应做到不打断、不评价、不指责,要注意倾听、及时回应,并且给来访者解释的机会,以一颗好奇心与来访者一同寻找情绪产生的原因。咨询师倾听与回应来访者的情绪表达,一方面可以让他们释放内心积压的负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分析事情的原因,更好地处理和解决问题。
二、听见想法、探索认知需要方法
1.辨识思维误区
当来访者的各种情绪被表达、被觉察之后,咨询师要与他们一同探讨情绪背后的认知,分析来访者是否陷入思维误区,如“贴标签”、比较、过度泛化、“非黑即白”等。当来访者长期处于思维误区中,他们会把这些偏颇的、不理性的、不正确的认识看作事实。如果不及时梳理调整,这些认知就会形成不合理信念,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咨询师要根据来访者的年龄特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传递思维误区的相关概念,让来访者辨识自己是否陷入思维误区中。如来访者小林认为自己是好斗的“斗牛士”,咨询师适时提醒他,我们内心的很多想法是可以被检验、被挑战的,也可以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使来访者看到改变的希望。
2.应对不合理信念
走出思维误区、应对不合理信念的方法有很多,咨询师同样要根据来访者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质疑、寻找替代性解释、合理看待等是比较适合他们当前认知水平的方法。如小城的咨询师陪伴小城先找到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再通过驳斥技术、寻找证据法、“产婆术”等方法帮助小城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让他建立新的合理信念。在引导来访者应对不合理信念的过程中,咨询师还可以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让来访者感受改变认知的前后变化,选择感觉舒服的、能够带来积极结果的认知与想法。
三、积极行动、调整情绪需要环境
1.积极行动的意义
“改变”不是纸上谈兵,真正的问题解决之道来自有效的行动。积极的情绪和理性的认知同样来自行动,一是因为积极的行为本身能够激活正向情绪;二是因为新行为、新技巧的习得能够带来积极正向的反馈,从而提高来访者的掌控感、快乐感和成就感。积极行动能帮助来访者提升自我效能感,形成积极认识,而积极认知又能促发积极情绪,进而推动积极行为、积极认知与积极情绪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2.积极行动的方式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认为,日常生活中做游戏、锻炼、学习、助人、与人交流互动、从事富有精神追求的活动这6 类行为会让人感觉愉悦。如小林的咨询师为小林提供了“停一停,想一想,试一试”的可操作性行动线索。小城的咨询师让小城在纸上列出10 件能够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形成一份“快乐行为清单”,并制订自己的“快乐计划”。这些都是来访者能力所及的行动方式。
3.积极行动的环境
创设有利于积极行动的环境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学校应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温暖、安全、有序、接纳与支持的课堂环境,提供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发挥优势与长处、体验积极情绪。家庭应营造安全、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建立温暖、可信赖的亲子关系,如小语的咨询师进行家校联动,给予家长一些指导建议,这对于来访者来说具有直接且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