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盘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创新探索

2022-12-31

江苏教育 2022年80期
关键词:制作者研习沙盘

孙 玲

沙盘疗法创造了自由、受保护的空间,有利于制作者建构心灵世界、探索自我成长,它常被用在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中,以了解制作者的内心世界。在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洪慧芳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下,笔者开始探索沙盘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以下简称“沙盘研习工作坊”),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创意承载而成的沙盘研习,带领心理健康教师在创新体验中发现自我、寻找生命的资源。

一、沙盘研习工作坊的探索历程

沙盘研习工作坊的探索共分为3 个阶段。第1 阶段为“源头”系列,从零出发探索沙盘研习。这一阶段的主题包括:“沙之源”,在雕塑沙子的过程中寻找沙子的意义;“身体的源头”,通过沙盘作品表达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家的源头”,通过沙盘作品表达对家的感受。

第2 阶段为“融合”系列。这一阶段进入团体融合期,成员相互帮助,寻找沙盘呈现出的资源,包括“回归”“行迹”“站点”“心意”4 次主题体验。

第3 阶段为“链接”系列。“链接”指成员尝试从多个视角理解沙盘。每个成员不仅是沙盘研习活动的体验者,也是其他成员的陪伴者,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理解沙盘,理解沙盘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意义。

二、沙盘研习工作坊的创新特色

(一)新形式

1.闭眼触沙

“闭眼触沙”指成员闭上眼睛,用手接触沙箱中的沙子,随着自己的感觉去触摸、堆放。闭上眼睛减少了视觉的影响,避免了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沙子本身就有疗愈的效果,“闭眼触沙”可以让成员放松地进入自己的内心,与沙子建立联结,用沙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2.湿沙的创造

在与沙的联结中,更深层次的就是湿沙的创造。成员在制作沙盘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水量,让干沙逐渐变成湿沙,用湿沙去雕塑图形,也可以选择干湿各半的沙子。湿沙较干沙有更强的可塑性,能够更加立体完整地塑造制作者想要创作的作品,使制作者更好地表达自我。

3.核心简易沙盘

为了让成员有更充分的体验,沙盘研习工作坊将沙盘制作的过程进行了简化。简化后的沙盘被称为“核心简易沙盘”,即根据主题,每个成员仅用3 个左右的沙具制作沙盘。传统沙盘是让制作者自由地选择沙具,完成作品;而核心简易沙盘对沙具做了限制,让制作者在选择沙具时有所聚焦。

4.陪伴式沙盘

研习工作坊后期,为了让每个成员更充分地从不同角度体验沙盘制作,笔者创新设计了陪伴式沙盘,即3 人(体验者、陪伴者、观察者)一小组围绕同一主题进行体验。每个陪伴者可以根据主题为体验者设定规则,也可以不设定规则,只在体验者有问题时给予回应。观察者则需要对体验者和陪伴者的言行进行观察。3 个人需要轮流体验这3 种不同的角色,并在活动结束后就不同角色的体验过程进行分享总结。

5.协作式沙盘

沙盘研习工作坊中,除了语言的反馈,成员还可以通过操作沙盘的方式对制作者的沙盘作品做出反馈,这种“对话”可以直接放在沙盘的制作过程中,称为协作式沙盘。协作式沙盘的操作方式为:制作者在制作完个人沙盘后,其他成员可以通过添加沙具、移动沙具或对沙进行创作等形式给予反馈。制作者可以不接受反馈,恢复沙盘原来的状态,也可以部分接受或全部接受。在所有成员都完成对制作者的反馈后,制作者可以对自己的沙盘做出最后的调整。这种方式可以带给制作者更多的资源和视角,更像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

6.呼应式沙盘

呼应式沙盘聚焦此时此刻,每个成员根据前一个人的沙盘操作做出表达性呼应。这种呼应是此时此刻的表达,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与评判。呼应式沙盘需要我们关注当下,不是去思考、预设自己想做什么动作,而是表达当下自己的感受,与此时此刻的自己联结。

(二)新主题

1.个人主题

个人主题包括以下5 种。一是“时间”主题,指用沙感受时间,以沙漏形式让制作者表达对时间的感受,感受现实中自己对时间的掌控感。制作者可以聚焦时间,表达记忆中的某个身体时间点或某一段时间的状态。二是“身体”主题,指用沙子雕塑自己的身体,可以是某个部位,也可以是整个身体轮廓。还可以选择沙具更具象地呈现某个身体部位的状态,去感受这个身体部位。三是“家”主题,指以核心简易沙盘的形式,让制作者通过几个简单的沙具表达对家的感受,继而通过协作式沙盘让制作者在家中找到更多的资源,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内心的家。四是“心意”主题,指以陪伴式沙盘形式让制作者表达、总结自己,展现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意。五是“问道”主题,“道”不仅是路,也可以是内心的某种追求,指通过沙盘探索个人成长之路、职业发展之路等。

2.团体主题

在团体沙盘研习工作坊中,除了建立团体的一些主题,我们会更深入地探索团体沙盘中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如“行迹”主题在个人“问道”主题的基础上继续以团体沙盘形式探索个人的成长轨迹;“站点”主题与个人主题中的“时间”主题相呼应,以时间节点作为站点,让成员在感受自己的同时联结他人。

(三)新解读

在传统的沙盘疗法中,我们习惯于分析制作者的作品,解读其内心世界。但在沙盘研习工作坊中,我们不对作品做象征意义的解读和分析,而是以陪伴者的身份试图去了解制作者的作品,帮助制作者寻找作品中的积极资源。

1.以“我是你”视角感受制作者心境

在研习工作坊中,我们尝试用“我是你”的视角理解制作者的心境。“我是你”视角指从心理学的共情角度,让陪伴者真正做到理解制作者的感受和动机。“我是你”视角不是抛下自己,而是走进对方的内心,同时保持自己的觉知,帮助制作者在制作沙盘的过程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状态,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更多的资源。

2.以“它就是它”视角理解沙盘作品

当一个沙盘作品呈现后,我们要以“它就是它”的客观视角理解作品,不要给出太多的解释。作品就是一个作品,制作者通过它表达了一些感受。我们也可以透过它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制作者的意图,如“看到这个作品我感觉有些压抑,似乎周围的东西带来了一些困扰”。“它就是它”视角需要我们整体地看待作品,整体地理解和分析作品,可以关注某些触动你的部分,但是要放在整体中去看待它。如对于“身体”主题的沙盘作品,我们可以在作品中寻找自己与身体某个部位的联结,尝试问问自己“我的耳朵是这样的吗?”“看到它感觉怎样”。

三、沙盘研习之路的反思

(一)带领研习的突破

作为沙盘研习工作坊的带领者,笔者在带领初期尝试用创新的方式带领工作坊,在传统沙盘的形式、规则上做了改动和限制。这虽然让成员在沙盘体验中有了全新的感受,但是打破了沙盘自由体验的初衷。笔者也发现,由于每次的活动规则都不同,有些成员在活动体验中会感到不适。因此,笔者每次都会尽量详细明了地把规则阐述清楚,在体验后把每次规则的意图与成员进行分享。几次体验后,成员都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形式。带领者每次都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需求创新形式,这对笔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也有助于激发笔者不断开发创新的潜能。

(二)前期规划和后期总结有待改善

回望历次活动,笔者发现沙盘研习工作坊在前期规划和后期总结上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每次活动相对独立,以至于工作坊整体系列性和连贯性较差;其次,活动结束后缺乏及时的总结,导致后期在整理相关资料时有所遗漏。针对这两点不足,笔者在后续的活动中将提前做好阶段性的系统规划,每次活动后及时做好总结,整理相关活动材料,为后续的方案改进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制作者研习沙盘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沙盘游戏
ERP电子模拟沙盘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拒绝入侵
卷雪茄
网络表情包的版权保护研究
纪录片伦理问题的几个维度
泰拳的研习方法及身体的生物适应性研究
2016年中国校园足球教练员赴英留学研习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