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2022-12-31张丹
张 丹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1]核心素养包括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要点,涵盖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92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思最早提出跨学科概念,刘仲林教授首先将“Interdisciplinary”翻译为“跨学科”,并从三个相互联系的内涵解释这一概念:一是打破学科壁垒进行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科研和教育活动,通称“跨学科”;二是包括众多交叉学科在内的学科群,通称“交叉学科”;三是以研究跨学科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新兴学科,通称“跨学科科学”。[2]跨学科教学是指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并围绕该学科的一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对所指向的共同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3]
一、跨学科教学之思考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要求。
2022年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发布,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旨在推动育人方式的重大变革,推行学科实践育人和跨学科主题教学,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本课题组以设置真实问题、借助多学科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推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自我重构,体验多种学习模式,参与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实现自我学习,参研教师也在行动中逐渐厘清了研究方向和素养培育的目标。
二、跨学科教学之实践
课题组借助学生自主选修课开展跨学科教学,依据不同主题成立不同项目团队,借助项目化学习模式(PBL),解决真实问题。在实践中,课题组引入和整合技术、设计、工程与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系统,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以《酒味识趣》教学为例,本课例由来自五个不同学科的六位老师推进课例实施。
首先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本课例涉及理化生三个学科的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自我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在小组间交流反思和评估实验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了同伴间合作,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其次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本课例涉及数学函数定量应用和规律总结,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数学计算定量解决了米酒发酵过程中的问题,突破了原有生物教学只能就问题做出定性化分析的局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最后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在完成米酒自制后,教师借助元旦的契机,给学生上了一节《斗酒诗百篇》的分享课,语文教师用三个活动串起了中华丰富的“酒”文化:“诗酒芬芳-飞花令”“酒中有深味”和“斗酒诗百篇”,以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中,激发了师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
三、跨学科教学之操作
其一是设计课程流程,推动课程实施。设计课程流程的第一步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项目名称,组建多个跨学科教师团队,多个项目同时推进。第二步是选择相关教师成立项目组,每个项目组设一位负责人,负责项目主题和课程整体规划。第三步是研讨具体内容。每组将项目主题分为阶段主题和细化主题两类,阶段主题是制定阶段任务,即教学目标;细化主题是阶段主题的分解,即课时目标。第四步是制定课程计划。教师研讨学科内容,并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设计具体可操作的主题方案。第五步是确定课程纲要。项目负责人制定课程实施纲要,教师集体参与教学全过程,把握教学进度和学生能力的变化,为后续课程实施做好准备。第六步是制订评价量表。项目组制订详细的评价量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已达到和未达到的能力情况,为后续项目的改进起到指导作用。第七步是问卷反馈。通过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时的真实感受与收获,根据调查结果及时对跨学科教学进行调整。
其二是制定课程内容,解决真实问题。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教学内容,其中包含学科知识、有效的授课方式和要求达到的素养目标。
团队教师每周组织一次项目组研讨,按照“学生跨学科能力培养框架”和具体课例的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和素养目标,细化跨学科知识点及知识点对应的能力要求,教师依照解决问题的合理顺序推进教学。
四、跨学科教学之反思建议
首先,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展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育人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是素养培养落地的载体,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设计素养目标和课程内容,最终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跨学科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掌握面对未来所需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同时在跨学科教学中为学生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要遵守“跨学科”的三个内涵。一是从形式上需要“学科跨界”。学科跨界就是要实现已有学科边界的跨越与突破,所有活动都涉及两个或以上的学科,团队教师一般也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多学科教师的开发团队,一个是两个或以上教师的实施团队。二是在过程中实现“知识交互”。跨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学是交互协同的,学科间或是关联,或是补充,或是支撑,并且正是因为学科教学的交互协同,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才会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见解、新思维。三是体现“实际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要依托相关学科支持,一起发力,最终使复杂的真问题迎刃而解。解决现实问题既是跨学科实践的缘由,也是跨学科实践的最终目标。
再次,教师要主动参与学科间合作。跨学科教研的载体是项目,项目推进需要项目所有成员教师的参与,跨学科课程需要调动教师的创造性和专业性,在课堂教学中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教师就会赋予课堂无限的生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大团队内研讨的实效性。学科教师在完成课程的独立思考后,将设计初稿提交项目组内研讨,通过阐述、分析、挑选、修正、整合完善设计。团队研讨实现了智慧的碰撞,帮助教师迸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研讨也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让每位教师都在团队中获得新的灵感、进步和收获。通过跨学科团队教研,教师可深入总结经验,提炼规律,分享收获,提高了跨学科教学能力。
从制订跨学科课程,到带领学生走进跨学科课堂,教师在观念和行动上已经跨出了一大步,课题组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跨学科教学,丰富和完善跨学科课程,以课程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