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累不能自动生成表达

2022-12-31◇聂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用活唐诗三百内化

◇聂 闻

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一种表达,其目的是实现信息交流。

表达意愿,实现信息交流,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表达效果。表达效果如果只停留在准确层面,其实也不是特别难,难的是表达得好,这种好,有对情境的具象性、语言的典雅性、表达的艺术性等的要求,这样综合要求下来,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就变成了一件较难的事情。

如,离乡多年,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每个人都会进行这样的表达:多年没有回家,我想家了。同一情感,同一信息传递,到了王安石这里,便成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二者,若论表达情感与信息,是一致的;若讲准确性,都很准确,前者在表意上更加简洁明了,后者在具备前者所有信息性的基础上,还赋予了这一情感信息更为深广的意蕴和内涵,使之有了独创性,让表达具有了艺术性,产生了意境之美。成就这一状况的,除了写作者的天赋才情之外,人们往往将之归结为积累和对修辞的使用。天赋才情,那是个人的事情,勉强不了,施加不得,而积累和修辞,则具有规律性,可以施加积极影响。

写文章,是离不开积累与修辞,但无论是积累还是修辞,不是要解决表达的问题,而是要解决表达效果的问题——解决表达的准确性与优美性的问题。追求信息表达与表达的准确性,是一种积极的语言表达,而通过积累或运用修辞进行的信息交流,则是一种消极的语言表达。只是因为表情达意较易实现,看重与追求表达优美便成了教学主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一些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强调的是积累。积累了,就能学会表达(写作)?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如果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只要背会300首或更多唐诗,是不是就会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了呢?

如果认为上述观点过分较真儿,而“熟读”的原意只是强调积累,新问题就又出现了:有了积累就能学会表达或表达得更好吗?现实好像也不是这么回事。积累并不能直接生成表达或表达效果,这是必须明确的认识。

不管是词、句、段,还是名篇佳作,不仅在于积累,更在于运用。在语境、语段中运用这些词,尝试不断地使用这些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用熟、用活,才能让每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字焕发其生命的光彩。关于这一点,《语文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在之前表述的基础上,特意加了一个词——语用,就是说提倡并要求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检点、督促孩子“用”,而不仅仅是“抄”。用是活的,抄而不用是死的。让孩子把积累的、甚至是有限的词用活、用到极致,才是词的价值,这才是表达及表达效果所要追求的。

从积累到表达效果的生成,需要对积累内容不断运用,在尝试运用中转化为一种语言内化,这样才会增加表达效果。否则,再多积累,对表达及表达效果的作用都是极其有限的。

除“熟读唐诗三百首”外,还有一种观点也与其十分相近:“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说白了,两者都是写作上的“仿借论”。但细究起来,两者还有所区别,“熟读”论重在强调积累内化,还有些科学成分在内;“抄写论”干脆直接强调“拼凑”,是在对写作本身缺少认知的情况下做出的极不负责的论断。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面对写作这件事时,感觉教又教不了,不教又觉得愧为人师,那总得为学生找点事干,为自己的教学质量寻找些托底的途径,于是就采取了消极的做法,让学生在熟读、熟背之后东挪西借拼凑成一篇文章。表达,是人的一种需要,具有本能性质,而拼凑的时候,往往连表达的意愿都没有了,有的只是为了完成迫不得已的任务,无论辞藻怎样,早已失去了表达的意义。

这里,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的积累是没用,而是强调,我们不仅要有积累的意识,更要有语用、内化意识,只有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语用,无论是表达还是表达效果,才是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的。

猜你喜欢

用活唐诗三百内化
用活“两招”,健康不难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导读注译版本新近出版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南园十三首·其五
大胆用、坚决调、合理容——太白县用足用活“三项机制”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用活”语文教材二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