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讨

2022-12-31李佳玲

读写算(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四史红色法治

李佳玲

“四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讨

李佳玲

(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三小学(兰化一校),甘肃兰州730060)

“四史”,又名“新四史”,是华夏儿女几百年来救亡图存、实践探索的历史,是十分珍贵的政治财富与精神瑰宝,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有力支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推进“四史”教育进课堂的主阵地,需要教师准确定位“四史”的学习意义;解读教材,厘清融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尝试融入的途径,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历史厚度,帮助学生知史而爱国,坚守“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政治认同,提升“四史”教育的有效性,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四史”教育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有力支撑。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之际,教师们更需要以“四史教育”帮助学生明确“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使命,树立崇高理想,培养核心素养,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为例,教材将关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相关重要论述作为重要理论依据,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国家利益至上”“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观念,加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主人翁意识,为学生关心和投身国家发展建设奠定情感基础和理论基础。本单元对国家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历史延展性,侧重于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开展“四史”教育的上好载体。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四史”教育时应注意,“四史”教育的着眼点和目标不应是一般的历史学习,是依托历史素材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政治认同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必由之路:融入之必要

(一)树立价值观念

“四史”中革命先烈为祖国解放和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是鼓舞青少年勇敢、弘毅、不懈奋斗的精神财富,对于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树立极其重要,将“四史”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有助于为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加强“四史”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四史”教育,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有助于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审辩思维的核心素养,形成健康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

二、理有固然:融入之必然

(一)二者内容相容

“四史”教育的内容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素材。如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正与“四史”教育对应。

(二)二者目标一致

“四史”教育依托“百年追梦”的历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祖国发展,投身祖国建设,培养民族自豪和国家认同,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选择中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三、别出机杼:融入之途径

(一)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第一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毫无疑问就是初中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阵地,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自觉将“四史”教育融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堂。而“四史”的发生背景与学生的生长环境并不完全重合,学生关于“四史”教育内容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都积累得不多,在教学中易变成教师的单向传输。为保证融入效果,教师还需注意策略。

1.深度解读教材:整理“四史”资源

(1)与本土红色资源结合

红色文化是甘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的革命圣地、红色的本土故事,都是亟待教师整理汇集的“四史”教学资源。如在讲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课时《国家好大家才会好》时,笔者使用本土红色资源《大豆谣》。本学年兰州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全市1600多所学校的共46万中小学生通过网络直播收看《开学第一课》,所有的同学都曾深情地唱响过《大豆谣》,对这首歌及背后的故事比较熟悉。教师以此导入,很容易引导学生重温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感悟中华民族崛起的艰苦历程,从而深刻感受到“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同时拉近学生与“四史”的空间距离,产生对家乡和家乡人的认同和归属。

(2)讲好红色故事

红色故事是“四史”教育中的优质资源,但离散地分布在各类历史载体中,需要教师按照教育要求紧扣主题和主线选择故事。如《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按教学内容设计了“‘国’字的故事”“国家的故事”“回家的故事”“大家的故事”等活动,以不同的红色故事串起本课的学习,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中,笔者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露营之歌》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何为“国家利益至上”,让学生信服、动容。

另一方面,“四史”从时间上讲跨度较长,甄选起来是优势,也是挑战。如在《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一课中,笔者回顾新中国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感受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涵盖时政热点和当代红色故事,需要教师用心甄选。如《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教学中,笔者选取孟晚舟归国的新闻,引起学生广泛讨论,深刻感受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关心国家发展》一课教学中选取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的新闻,说明祖国科技迅猛发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教学中选取我国精密轴承制造的新闻,论证“实干创造未来”等。

(3)树立红色榜样

“大历史”与“小人物”的结合是新时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这也说明,着眼人本身,树立红色榜样,是“四史”教育的必然要求。如《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中讲到,帮助学生在“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体会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国家利益至上》一课中讲到钱伟长的故事,他毅然放弃赴美机会,用自身行动向学生说明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中讲到新中国成立后先进模范的故事,用“拼命拿下大油田”的劳模精神向学生诠释劳动的重要意义。这都在论证教材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价值选择。

初中分册围绕“八个明确”布局,重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何去何从”,强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用“四史”故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和“四史”教育的目标殊途同归,值得教师作为思政学科“四史”教育的切入点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通过对“四史”教育资源的整理和资源库建设,将挖掘更多红色资源的鲜活教材,让“四史”教育更贴近学生,以期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2.强化“沉浸”学习:激活“在场”体验

(1)用好影视资源

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影视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热情,教师可充分利用影视作品带来的现场感和同步感,为“四史”教育带来身临其境的情境感。如在《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教学中,笔者论证国家利益的外延时,就使用了热播剧《觉醒年代》和热播电影《八佰》《长津湖》中的片段,宏大的场景、细腻的情感以“故事化”的叙说,激活了学生的“在场”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小情境

小情境是切入点小、具有典型特征的片段,主题鲜明、单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四史”史料化作一个个教学小情境,构建真实课堂。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为例。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优秀共产党员“寻梦”的小情境表演,启迪学生:把中国梦变成现实,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一课教学中可以设置新中国史小情境;《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教学中可以设置改革开放史小情境;《关心国家发展》一课教学中可以设置社会主义发展史小情境等。

(3)项目化探究

项目化学习是以项目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带着共同问题在思维碰撞中探索、论证,得出结论、形成成果的学习。将“四史”教育与“项目化”学习相结合,有助于依托“四史”教育的丰富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了解“四史”,走进“四史”,认同“四史”,传承“四史”,从而深化祖国未来一代的爱党、爱国情感。

3.把握历史节点:增强教育时、度、效

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道德与法治教育也是如此。选取“四史”教育素材时,教师应立足重大时间节点,如革命领袖诞辰和逝世纪念日、“九一八”“一二九”等,开展“四史”教育,使“四史”常讲常新,在关键节点的加持下发挥更好的德育功能。

(二)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第二课堂”

1.实践体验“四史”教育

在学生的实践体验中,“四史”教育将红色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根深蒂固的红色情感,继而内化为自觉行动,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笔者组建开展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活动,为学生讲解放兰州和戍边卫国英雄陈红军的事迹;组织学生元峁山远足,为学生讲《老山界》的精神。陇原大地,遍布红色遗迹,英雄先烈辈出。许多红色圣地,如会宁县红军长征会师旧址、迭部腊子口战役遗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旧址等,都可以作为“四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第二课堂”。

2.协同育人“四史”教育

“四史”教育的背景宏大,素材多样,可以加强学段、学科、不同主体间的协同育人。如教师可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路的指引下,联合统编三科中的历史和语文进行跨学科“四史”教育,以历史中“四史”史料和语文中“四史”文学作品作为素材,进行历史分析和感性解读,最后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升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达到学科间的融合。同时,“四史”教育可在不同学段开展,也可考虑以此为切入点,探索大、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主体间的协同育人可在领导干部、革命后代、纪念馆讲解员等不同主体间建立联系,共同开发资源,打造“四史”教育联盟,推动“四史”教育立体化。

(三)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第三课堂”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促进了网络教学的发展,因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日益受到师生青睐,成为教育教学的“第三课堂”。教师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四史”教育活动,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四史”学习模式,使“四史”学习更具数字化。

四、结语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问题。这也是笔者选择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为例的原因,虽然不似某些单元具有更清晰的历史脉络,但“四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本就应与历史等学科有所区别。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更应发挥其铸魂育人功能,依托“四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洗礼,帮助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四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天然的优势,当前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还需且行且思,不断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无比灿烂前景的新时代,讲好“四史”,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刘彤.“四史”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以《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一课时为例[J].福建教育,2021(04).

[2] 冯林军.“四史教育”策略初探——“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单元教学与德育活动的融合探索[J].中小学德育,2021(08)

[3] 林贵辉.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谈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21(08).

[4] 罗桂兰.学生法治教育的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的衔接问题探讨——以学生法治教育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利用为视角[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2).

[5] 刘晨.试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0).

[6] 张小莉,张克谦,周凤敏.运用数字化课堂观察优化师生交往行为的策略研究——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合作的艺术》为课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01).

[7] 顾润生.德润人心法护成长——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与亮点[J].基础教育课程,2017(19).

[8] 王红玉.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2).

D422.62

A

1002-7661(2022)28-0105-03

猜你喜欢

四史红色法治
红色是什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队史连“四史”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红色在哪里?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追忆红色浪漫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