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关系探究

2022-12-31顾元超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6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赛育人

顾元超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会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6)

为加快迎来技能型社会,提高新经济新业态下技能人才就业适用性和前瞻性,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势在必行。基于此,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应运而生。随后,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相对应,在2021年的全国职教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提出要“岗课赛证”综合育人[1],促进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热潮。在改革热潮中,不论是职业教育新一轮的提质培优,还是创新“岗课赛证”综合融通育人模式,切实推进改革进程,在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尤为重要,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落实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关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以传授,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冲击下逐渐显现出势单力薄的一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需要课程思政的有力支撑。因此,自2020年开始,课程思政逐渐确立了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识形态阵地,成为课程改革的主战场[2]。但与此同时,应理清“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整合现有资源,提升协同育人效率,促进改革成果落地。

一、“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互为补充

部署职业教育改革,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既离不开“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探索实践,也离不开课程思政的指引,但二者如何协作,各起什么作用,如何打通要素闭环、形成合力,关键在于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事业归根结底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的,即在21世纪中长期,培养能坚守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上矢志不渝、绝不动摇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3]。这其中既强调了能力素养的培养,也强调了意识形态的培养。能力素养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即为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技能型人才,掌握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平;意识形态的培养即强调职业教育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信念信心教育,将思想观念、感官认知和价值选择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立场上。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即围绕着能力素养的培养和意识形态的培养展开,形成了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问题的症结在于两类课程相互脱离,各授各课,互不干涉,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在思想传递上难以实现同频共振,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偏差和错位。在学生接受的三大教育场域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本身在意识形态上难以做到统一,在学校教育中又难以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专业课堂的同频共振,很难保证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紧跟党的步伐,肩负起自身应有的职责和使命。但若单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引入专业课程则将会大量挤占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职业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和技能培养两项使命,培养出具备统一意识形态但技能不足的人依旧难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有限,因此需要有两种模式,好比咖啡和牛奶一样,将意识形态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既不相互挤占空间时间,又能润物无声,形成一定的合力。

一种是“岗课赛证”融通,一种是课程思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改革维度,“岗课赛证”融通体现于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课程思政体现于意识形态的深化培养,两种模式互为补充,共同为培养符合新经济形态与产业需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与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专业课程分设不同,“岗课赛证”融通和课程思政虽然体现在职业教育的不同领域,但又相互渗透,形成合力,起到同频共振的作用。“岗课赛证”依旧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代表了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不仅深度对接现实岗位和岗位技能,也在统筹产业链和教育链上起到一定效果,以“双师型”队伍、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职业资质认证、技能大赛等手段对接了“赛”“证”要素,而这些要素的构成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向,包括产业的增长潜力和发展趋势、行业需求和职业精神,也包含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精神,这些要素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对接,适度引导能助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保持统一场域,形成意识形态合力,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又一主战场。课程思政也仍然将课堂作为主要场所,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意识形态的认知与培养不再生搬硬套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是通过与课程的紧密关联,在专业课程进展的每一环节挖掘学生的理性认知,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体系。

二、“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互为指引

“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的共同点在于均以课程为轴心,创设环境半径,在环境半径中多渠道、多维度地提升教育实施的有效性。至于如何提升教育实施的有效性,则需要“岗课赛证”和课程思政相互指引。指引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岗课赛证”为课程思政的理论提出到落地实施提供指引,课程思政也能为“岗课赛证”的理论落地提供指引;其二,“岗课赛证”和课程思政在落地实施过程中能为各自的纠偏起到一定作用,引导“岗课赛证”和课程思政从落地实施到有效实施。

就课程思政而言,现有的理论体系较为丰富而完善,但课程思政的落地却有较大难度,生搬硬套的现象屡见不鲜[5]。课程思政到底如何落地,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6]。这代表了课程思政在实施中需体现均衡性与适度性。以“岗课赛证”为施“政”纲领则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岗课赛证”从阶段上来说落实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在“岗课赛证”实施中,既有核心课程为依托,又有行业赛、技能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与之匹配的赛项,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和高素质技能,又对接行业资质认证、技能认证和行业导师认证,以产学结合为抓手,循序渐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填补了以往的缺口或空白,很好地体现了均衡性的一面。其次,无论是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是课程思政,理论上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部分仍是以课堂为仅有场所。单一的教学场景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即使教师具备足够的能力在课堂上适度引导转换教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但这种仅限于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难与真实生活工作场景对接,其效果大打折扣。在“岗课赛证”实施中,其核心依旧是紧密对接岗位技能的课程,但在课程之外,围绕课程建设体系将真实生活工作场景融入,例如产学工坊、名师工作室、共创空间等。课程思政在“岗课赛证”的构建体系中以课程为中心,散点于“岗”“赛”“证”,既不过分集中于课程,又能适度围绕综合职业技能的构建体系,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适度性一面。以“岗课赛证”为依托,与之匹配的课程思政实施更为均衡与适度,能较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现实落地问题。

“岗课赛证”普遍被认为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推进器”,联结了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与证书界,是新时代下的综合育人模式,也意味着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严苛,学生既要在课堂上学习专业课程,也要线上线下进行课前课后专业课程研学。与此同时,还需要广泛利用各类假期时间参与实习实践,利用在校课余时间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参加校级、省部级、国家级、世界级的职业技能赛项、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产学结合的行业赛。“岗课赛证”的实施和推进离不开精神场域的培养,否则学生本着懒惰、懈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再好的“岗课赛证”改革模式也只能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而一片好的“土壤”,则必然离不开课程思政的指引。本质上,课程思政中“思政”就是一种精神教化,其核心不在于传授什么具体知识或技能,而在于精神素质的提升,是一种内在属性[7],但这种内在属性却极大地有利于学生秉持爱岗敬业、刻苦勤奋等精神,具备正确的信仰信念和价值观念,不管是参与“证”还是参与“赛”,都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以“证”促学、以“赛”促学的风气风貌及优良学风,最终促成“岗课赛证”融通模式的落地生效。

“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各自维系着不同的教育维度,在各自的教育领域中发挥着对应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在实施环节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些偏差不加纠正,会影响“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各自发挥纠偏的作用,以“岗课赛证”纠正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部分误区,以课程思政纠正“岗课赛证”实施中的部分误区,“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双重指导意义。之所以“岗课赛证”和课程思政的实践中会出现偏差,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结果导向的评价体系;其二,在三大教育场域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分歧。在“岗课赛证”中,由于存在“赛”“证”等天然维度,对于这些维度最简明的评价方式即为关注学生取得成果,这种方式甚至也是评价课程、专业的主要评价方式,具备内在逻辑性和可持续性,但是在职业院校长期的实施中可能演变成过分关注显性成果,忽视隐性培养。例如,学生可能会参与不正当的比赛竞争,校企合作模式可能会变为校企勾结模式,学生可能会弄虚作假以换取成绩,这些行为需要课程思政进行纠偏与引导。针对上述问题,将“岗课赛证”中的“岗”“赛”“证”等环节对接社会教育,筛选社会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对接学校教育与课程思政,化解学生疑虑,将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学生内心,实现学校的“知”与社会实践的“行”合二为一。

三、“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目前,“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的联动推进已经成为大趋势,其本质内涵在于二者的有效落实,在逻辑链条和作用方式上能有效促进协同育人,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基于“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互为补充、互为指引的内在关系,使两项改革举措目标一致,步调统一,为实现协同育人奠定基础。目标一致内嵌于互为补充的内在关系,不管是能力素养的培养,还是意识形态的培养,都是为具备矢志不渝、绝不动摇的精神,以及拥有理想信念的现代化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服务的,这就导致即使学生所学不同课程,课程所属不同学科,各个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技能培养和“岗课赛证”的构建模式各不相同,但以上差异性始终被统一在课程思政目标的视阈范围内,即保证了目标的一致性,构成协同育人的必要条件。步调统一内嵌于互为指引或互为纠偏的内在关系,课程思政要想进一步提升领航作用,有效落地实施,需发挥其隐性功能,介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这必然保证了课程思政会介入到“岗课赛证”除“课”以外的其他培养维度,这些维度在以往受关注度不够,思想价值引领不足,形成灰色地带,导致对学生的培养脱轨,甚至形成利益至上的观念,这些都是课程思政需要涉入纠偏的部分,以保证“岗课赛证”随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步调一致。而“岗课赛证”融合又能进一步纠偏课程思政在实施中的形式主义和说教主义,实现互为引导与纠偏的教育功能,最终落实于协同育人。

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近些年不断探索和实施以“千日成长工程”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体系,“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的不断创新和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千日成长工程”实施效果。在“岗课赛证”方面,本着“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基础”的精神,积极探索“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大力谋求“教师与学生零间隙”,充分构建产学合作机制和订单培养机制,长期与工行、建行、浙商银行地方性农商行等协议设立大批量的“订单班”,学生大二即开始针对性就业分流,充分实践就业技能,工学结合,有批次、有针对性考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获职业资质,在实践中探索职业道路、磨砺职业精神。通过订单培养机制,又进一步衔接职业技能大赛,广泛选拔技能人才,全面保障教师与学生后勤服务,多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将职业技能大赛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和考评机制,鼓励学生与教师投入到职业技能大赛,开辟“个人创优、整体创强”新局面。

在课程思政方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增进全校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理念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在此基础上,成立学校党建与思政研究中心、劳动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加强体育军事部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学生“千日成长工程”。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全国高职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引领示范作用和对课程思政的指导带动作用。贯彻落实教育部与省教育厅各项要求,一方面抓好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另一方面,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学院院长、书记、专业负责人扮演好“领头羊”角色,吸收一批优秀成员,构建一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课程思政领航学院、领航专业建设项目,不断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课赛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