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以广西大学自动化类专业为例
2022-12-31韦俞妃胡立坤
李 勇,韦俞妃,梁 微,胡立坤
(广西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有助于促进本科高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近年来,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内开展了众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研究[1],目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1)站在不同的院校、学科角度研究创新创业体系的建设研究。此类研究多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了解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并提出问题和对策。(2)找准不同的背景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下的热门话题对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研究。主要采用的切入点有“新工科视域”“互联网+”“协同视域”“专创融合”等[2-5]。此类研究基本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行探析。当前,国内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我国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式主要是磁体模式,其特点是面向全校性的课程模式,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种创新创业课程打通了各院系、各专业的局限,但是由于不同学科的学生特点相差较大,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而国外关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偏向于研究课程体系的基本模式。高校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不仅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会结合一些创业案例分析创业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因素,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经过文献查阅,多数学者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更倾向于从宏观的角度探析课程体系构建的发展脉络和现存问题,这是从“发现问题”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而目前站在“解决问题”且深入到学科专业的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例如,缺少合理科学的体系、与地方人才培养需求不符、课程体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途径趋同且推广范围有限等,根据地区人才需求及地方区域特色进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实践,补充现有研究中关于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研究的缺失。此外,由于目前地方院校创新创业学院等平台的机制建设和配套资源的不足,未能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价值[5]。因此,本文以广西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基于众创空间平台,构建了多维度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式,既包含创新创业通识性课程,又包含专业性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针对专业的特点,构建“多层次、交叉性、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既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通识性知识的需求,又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环境,致力于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培育创新项目、实施创新服务、孵化创新成果等方面获得积极效果。
一、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有学者经调查研究,认为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认识程度较低,且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资源在师资、教材、场地等方面与常规课程存在很大差异,没有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单一,多数停留在通识性教育,缺少专业联动教育,课程数量少,针对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处于被动、不规范的发展状态。二是缺少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创新创业课程普遍缺乏实训和实践的机会,满足不了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三是组织管理薄弱,缺少课程设计的教研载体。创新创业资讯获得途径较少、激励政策不明显。四是课程体系优化无保障,难以对建构的课程体系进行正确、合理的判断,缺少持续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优势。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指出:“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综合实践育人,积极开展研学实践、志愿服务等综合实践教育。”[6]可见,开展结合产学研实践的具有内涵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学院等平台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有必要在构建一套以众创空间为载体,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青年。
二、面向自动化类专业的众创空间及其特点
(一)自动化类专业的特点
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具有一定差异,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也需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设计。广西大学自动化类专业的特点可概括为:内嵌隐性方向引导学生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形成了自动化系统研发与工程设计应用两类型的六“能”四“得”(六“能”:能很快地学习和应用新设备、新平台,能看懂图纸、设计与专业相关的图纸,能应用所学正确分析计算和解释相关问题,能做出与专业相关的装置和系统,能就专业领域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能合理地应用道德伦理法律政策决策;四“得”:想得到、做得出、写得好,讲得清)人才培养特色;利用课内与课外两个阵地强化软硬件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依托众创空间组建创新实践团队和学科竞赛团队,助推学生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结合区域重点制造产业,培养汽车、铝业、糖业、电气装备等领域智能制造自动化创新研发新工科人才,直接服务区域经济。
(二)众创空间及其特点
众创空间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帮扶、资助和指导,学生可申请办公场所和资金支持等,具有开放与低成本、便利化、协同与互助、结合、全要素等特点。基于众创空间的特点,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构建了以专业为特色的院级众创空间平台,其中包含专任教师、实验教学教师、学工组教师、校外企业导师和创业导师等,机构包含5大专业或学科为主的协会、1个管理中心和1个创业孵化基地。5大协会分别入驻相应的实验教学实验室,方便帮助学生开展技能实训和科技创新实践工作;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全方位指导和支持。基于众创空间开展的第二课堂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和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且能够提供相关专业上的针对性指导,促使面向自动化专业的众创空间能够更有效地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辅助,同时利于学生对理论课程进行实践,实现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
三、众创空间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本文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以创带就”进入“双创”驱动发展的新时期为背景,以自动化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针对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在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众创空间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创业普及性教育、创新创业专业性教育、创新创业技能与实训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块,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自动化专业学生。
不同年级、不同认知程度和不同技能水平的不同层次学生具有明显的差异,其对于不同阶段的生涯规划及对创新创业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创新创业类课程需因人而异、因阶段而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启蒙、培养、巩固、成熟”的创新创业发展规律,构建众创空间模式下的自动化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四位一体”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教育
1.创新创业普及性教育。目前国内开设了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建立了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因此,借助现有课程资源,开展基于众创空间的线上线下通识性课程,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教育,主要包括基础认知和人文素养培养。基于全专业学生均需参加的校级选修课“创新创业基础”的基础上,针对一年级学生,在众创空间平台上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南”“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等短学时的创新创业基础认知课程,并开展自动化类创业案例成果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兴趣及对专业的认同感。同时,开设线上线下结合的“工程伦理”“创新方法与科技论文写作”等体现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与信念的短学时课程。
2.创新创业专业性教育。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专创融合难、科创耦合难等问题,因此,通过设计创新创业专业性教育,利用众创空间平台能够更有效地挖掘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针对具有创新创业兴趣且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以二年级学生为主,面向参与众创空间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专业方面的系统性教育。通过引入企业资源,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基于多种专业性的课程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引入自动化类企业资源,吸引企业工程师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章节,并构建与企业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专业课的实际案例线上资源库;通过与其他学院和综合性大型公司合作,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资源库,形成创新创业管理与营销类理论课程和商业与财务类理论课程为载体的专业性创业理论课程。另外,在众创空间平台上,针对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相关专业课的学科前沿类课程;针对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兴趣和专业课,开设热点领域的专业技术性课程,形成创新创业专业性教育课程,从而构建基于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与自动化类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方案。
3.创新创业专业性教育。对于经过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教育的大学生,尤其是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继续开展针对性教育,基于众创空间平台,设计创新创业技能与实训课程。从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来看,无论是通识课、专业课还是学位课,均涉及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内容,但内容偏理论,实操内容相对较少,就学生而言,要以理论直接解决现实问题困难较大。针对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更丰富的创新创业元素,服务第一课堂,并在众创空间中开展以项目实施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技能与实训课程,建立动态的热点方向案例项目库,基于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创新创业技能,提高自主创业成功率。例如,针对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开设的“虚拟仿真”“机器人学”“人工智能基础”等专业理论课程,设计“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训”“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训”等课程训练。此外,通过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研载体吸引更多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学生干部加入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中,不断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实训课程体系。
4.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针对有创业意向且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尤其是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经过前期积累,众创空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型的实际项目和比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通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基于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项目设计与实践,锻炼创新创业项目实战落地的业务能力。此外,众创空间通过与商科等相关学院合作,为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构建团队搭建平台,通过团队项目实践、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活动,加强对学生创业认知和创业实战技能的培训。
(二)融入生涯发展规划和课程思政教育
大学生涯规划对于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效果及未来发展等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一年级学生引入“大学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大学生如何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此外,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厘清认知误区,提高思想认知,加强理性引导,做好价值观的引领,尤其是引导学生不丢失大学学习的根本,大学时期的创新创业重点应放在学会方法、培养能力而不是纯粹的挣钱,并注重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培养。针对学习专业类课程的大学生,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在众创空间中开展面向专业特色的生涯规划课程“‘专业—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规划自己的行业生涯等。同时,在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专业类课程中以社会时事热点和行业典型案例为载体,融入职业道德、专业认同、民族精神和使命担当等课程思政元素。
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既有创业方向也有就业方向,众创空间提供面向自动化类专业的工作岗位要求、技术热点等丰富的信息,辅导员则提供更多求职技巧等信息。因此,将辅导员队伍引入众创空间,针对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共同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改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丰富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与就业的内容,指导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解创业的风险和就业的形式及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和特长等。同时,在众创空间的实训与实践课程中,引入团队精神、规则意识、创新思维、科学精神与思想、大国工匠和敬业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
本文给出了一套基于嵌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和以项目落地为导向的实训、实践课程形成众创空间平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文构建的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1)设计创新创业专业性教育,引进和培育有实战经验的导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教师科研转化“缺精力”,学生创业“缺技术”等问题。对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设计更丰富创新创业元素,服务第一课堂,并在众创空间开展以项目落地为导向的实训、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动态的热点方向案例项目库,基于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创新创业技能,提高自主创业成功率。(2)以众创空间为核心,校内外师资合力完善课程设计,设立特定组织,管理、追踪和反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效果,用于解决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内容偏理论、实操内容相对较少,以及学生以理论直接解决现实问题困难较大的问题,同时解决在双创教育推进中,不能充分发挥院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基于专业的创业”的问题。(3)设计融入生涯发展规划和课程思政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大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方案,实现大学的多方位教育培养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