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类阅读材料的作文拟题路径
2022-12-31丘明盛
丘明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了高考命题指向,“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这对我们开展材料作文拟题教学颇有启发。高考思辨类材料作文多以文字材料、图画等呈现两个或多个概念。学生需要思辨性理解、分析、界定不同概念,进而追问、质疑、反驳、补充,然后整合多种信息,思辨性立意,明用或暗用材料核心概念词句,将立意外化,拟定符合材料中心含意的标题。因此,开展拟题教学,需要选定典型的高考思辨性材料作文原题,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厘清概念,提升解读材料的思辨力,养成良好的思辨习惯。
一、符合材料中心含意的标题是好标题
抛开材料起题目,以及随意截取材料词语、句子组合成题目,都是不好的思维习惯。在高考材料作文的语境下,题目何为“好”?如果理解成有文采,与众不同,这是片面的。材料作文的题目一般就等于中心观点,因此,材料作文的好题目,首先要意思明了,符合材料中心含意;然后再追求文采,而文采也不要窄化为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使用对偶、排比、化用等也能体现文采。如果一个标题很有文采,很独特,但是它不符合材料中心含意,那就不是一个好标题。
二、分析优秀作文标题的材料出处
学生可以先从分析优秀作文标题的材料出处中获得优秀标题的思维经验,可以围绕以下高考作文原题设计相关问题。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给出优秀作文标题《学好本手,下出妙手,避免俗手》,设计探究问题:1.标题中三句话分别取自材料哪些话?2.标题中三句话是什么逻辑关系?
回答第1 个问题需要学生关注标题的三个核心概念词“本手、妙手、俗手”来自材料第一句话,“学好本手”中“学好”这个动词转自材料“初学者”这个名词,“下出妙手”转自材料“下法”一词和换自材料“下出俗手”一句,“避免俗手”压缩、转自材料“难免下出俗手”一句。这里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材料段落叙述的层次,第一句是总起句,直接亮出了三个核心概念词,三者不可或缺。后面是分述三者的逻辑关系。回答第2 个问题需要学生抓住材料核心概念句“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否则,难免下出俗手”(“否则”对应的情况是对本手理解不深刻)。由此可知,标题三句话看似是并列关系,实际上是条件关系,学好本手是下出妙手,避免俗手的条件。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补上关联词“只有—才能”理解。有学生会认为这个题目文采不足,太过直白了,实际上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也能凸显文采。
三、理清核心概念词,辩证立意拟标题
以上优秀作文标题在理解材料层次的基础上,抓住了材料的三个核心概念词、两句核心概念句,符合材料的中心含意。在此基础上,可以选出突出概念词理解的作文题进行拟题训练。如以下高考作文原题(写作引导语有改编)。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以上讨论引人深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这是一道以对话作思辨的材料作文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材料。1.阅读作文材料,你认为以下哪两个关键词是核心概念词?(A.浅阅读B.深阅读C.阅读D.读书)2.你觉得材料在引导你应该对“浅阅读”持什么态度?(不定选)(A.生活不需要浅阅读B.生活只有浅阅读也行C.生活中需要浅阅读,但不能只有浅阅读)3.你觉得材料在引导你应该对“深阅读”持什么态度?(不定选)(A.和浅阅读对立起来,只能二选一B.应该多一些深阅读C.深阅读跟不上时代了,不提倡也可以理解)4.请根据以上作文材料,拟定一个或多个标题,标题由两句话组成,包含或体现材料核心概念词。
回答第1 个问题时,因为材料第一句话就用双引号强调了浅阅读,学生容易判断。而深阅读是在对话中出现的,一次是关键词,一次是描绘深阅读的场景,而对话是围绕两者展开的。回答第2 个问题时,学生既需要筛选出材料中对浅阅读的肯定,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个性化多样化”,也需要筛选出对浅阅读的质疑,如“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失去了什么”,从而确定材料在引导我们对材料的态度是既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全盘肯定,应一分为二看待。设置为不定选是增加了选择的难度,旨在引导学生精读材料,选出唯一答案。回答第3 个问题时,学生需要抓住材料中乙说的“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理解乙不是不知道深阅读的好处,而是因为压力等外在因素,做不到。乙肯定浅阅读,不否定深阅读。丁批判了浅阅读,也回忆了深阅读的场景,其中“怀念”一词值得斟酌,怀念深阅读,说明曾进行过深阅读,享受过深阅读的益处,可能现在很少深阅读了,他比乙多了自省意识。由此可见,材料在肯定深阅读,也分析了深阅读缺失的原因,引导读者思考浅阅读让人失去的,可以通过深阅读补回来。教师提供题目范例《“时髦”浅阅读,品味深阅读》《需要浅阅读,更需深阅读》《阅读有“深浅”,进步无止境》。学生在拟写标题时可能会将两者摆在同等地位,如《深浅结合,相得益彰》,是和材料中心含意有出入的。
四、理清核心概念句,辩证立意定标题
提取出材料的核心概念词的同时需要理解相应核心概念句。反之亦然,在进行拟题训练时,理清了核心概念句,也需抓住核心概念词,理解相应概念。如以下高考作文原题(写作引导语有改编)。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这是一道寓言故事材料作文题。可以设计探究题:1.请你用横线划出材料核心概念句。2.材料中的孩子有没完全否定乌鸦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为什么?3.你觉得材料在引导你应该对“乌鸦模仿老鹰抓羊”持什么态度?(不定选)(A.材料中的乌鸦是一只笨乌鸦,因为它不从自身实际出发,让自己被抓B.材料中的乌鸦不知天高地厚,它应该换一个方向努力,不要和老鹰比C.材料中的乌鸦忘记自身局限,无论它怎样努力,永远都抓不走小羊D.材料中的乌鸦虽然没有认清自身局限,但它倾尽全力练习的态度值得肯定)4.请你根据材料内容,拟定一个或多个标题。
第1 个问题需要学生提取出牧羊人“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和孩子“它也很可爱啊”两句核心概念句。这两句表达了两个有冲突的概念,一方否定乌鸦,一方肯定乌鸦。回答第2 个问题要理清两者概念的联系。“也”说明孩子认同牧羊人说的乌鸦的确没有认清自己的局限性,也表达了自己更看重的是乌鸦拼尽全力的态度,这是孩子认同乌鸦的可爱之处。第3 个问题可能有不少学生会选择乌鸦忘记了自己这一角度。改编写作引导语,也是引导学生思考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是认清自我重要,还是有拼搏精神重要。可以联系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加深理解,从精神的高度去看这些故事的深远意义。教师提供标题范例《拼命的样子很可爱》《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不忘自己之明,也知拼搏之可爱》《不应以“认清自我”为由躺平》,教师可据此举出一些事例加深立意理解,如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一个人,他知道宣扬、推行自己的仁义礼智信学说很困难,在当时也是以失败告终,但儒家学说对后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流淌在国人的精神血脉里。
上海高考作文题思辨性强,是思辨类材料作文拟题训练的优质资源,如2022 年高考作文原题。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这道作文题言简义丰,要将材料丰富的含义解读出来,需要借助环环相扣的问题,层层剖析。1.请你梳理材料中两两相对的概念句。2.你认为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的原因是什么?3.你认为人们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的原因是什么?4.你认为有人感到担忧,担忧的是什么?5.有人觉得人们长大后看重结论是正常的,你认为看重结论有什么好处?6.你觉得既然看重结论也有好处,那还需要继续发问吗?为什么?7.请你根据材料内容,拟定一个或多个标题。
第一个问题需要学生理清材料两两相对的核心概念句,“喜欢发问—看重结论”“感到担忧—觉得正常”,并且要找出两者的联系,“感到担忧”指向的是“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觉得正常”同时指向“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和“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问题2、3、4、5、6 是材料没有提供的信息,需要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学习经验补充回答。其中问题2、3 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两者原因,重在分析两者存在的客观原因。问题4分析“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的坏处。问题5 分析“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的好处。问题6 将提问落脚点放在“发问”上,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发问不只是小时候的发问,是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发问,甚至可以上升到人类文明层面,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人类对宇宙无尽的发问、探索。因此,拟定标题的侧重点要落在“发问”上,不是某个年龄阶段的发问,而是“发问”作为人类具有高阶思维、高阶文明的必经之路。如果侧重点落在“结论”上的标题立意,是偏离材料中心含意的。教师提供题目范例《看重结论可理解,也不应抛弃发问》《赤子之心从发问开始》《看重结论提效率,喜欢发问保热情》《路漫漫,上下问》。教师可以拓展素材深化理解立意,如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不断发问中得到结论,在得到结论后继续发问。
新课标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核心素养都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拟定标题,就是解读作文材料,确定立意的一个思维外化结果。而解读材料,就是阅读材料所给定的所有言语信息,然后进行解码,组码,最后确定立意,拟出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