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键词”分析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以《定风波》教学为例

2022-12-31石金金

中学语文 2022年32期
关键词:定风波

石金金

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一书中分析了“关键词分析法”这一概念,他认为关键词是建立在词语本意之上、被赋予语境特征和个人特色的一种言语形式,将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展开文本解读活动,能够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主旨和脉络。为强化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深度,教师可以运用“关键词”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语言要素、韵律节奏等,让学生提炼出古诗词中的诗眼,深入解析其思想和情感主旨,向着深度阅读和多元探究的方向迈进。

一、品鉴语言,于旅途中体会“自然风雨”

在文学作品中,关键词以凝练的形式体现出作品的叙事核心和思想主旨,尤其是在古诗词作品中,因受到格律和篇幅的限制,关键词的重要性更为突出。那么我们不由得会产生一个疑问,如何才能精准地定位关键词呢?由疑问入手,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分析可以发现,古诗词中的语言特征和表达方式,是定位关键词的基本前提,学生通过品鉴和解读诗词语言的方式,能够了解整篇作品的叙事风格和意象寓意,从中感受诗词的整体抒情技巧,由此便可推断出古诗词的关键词。

《定风波》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一次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慨,整体语言风格诙谐简朴、新奇俏丽,展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处事态度、脱离凡事的人生理想,是一首典型的寄情于景的词作。要想学生深入理解此篇词作,最关键的任务即是确定关键词,由文本的语言要素出发,展开想象和品鉴。

其一,由表及里,解读语言。为确定词作文本的关键词,就要理解每一个词的字面意义和特殊的象征意义,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逐步增强语言解读的深度。《定风波》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为首句,句中的“穿”“打”二字突出了风雨的来势汹汹、出乎意料,写出了风雨势不可挡的氛围,而“莫听”二字则表现出对这番强劲的风雨毫不在意的态度,“吟啸”一词由“吟”和“啸”二字组成,“吟”强调的是低吟浅唱,“啸”则指仰天长啸,将二者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苏轼在面对骤然到来的风雨时,仍然能够发出“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表态,重点突出其乐观的心态。从以上解读语言的过程中看不难看出,我们聚焦于文本中的具体字词和语句,不单单能够为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立意,为确定关键词奠定基础。

其二,合理想象,品赏语言。品赏语言,一在品读,二在鉴赏。当帮助学生扫清了古诗词中的生字生词障碍后,我们接下来就要将平面化和静态化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这一环节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只有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挖掘出语言中的审美要素和深厚情感。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语句内容,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在脑海中想象出苏轼在旅途中突遇风雨、镇定自若的闲适画面,闭上双眼感受大雨击打树叶的声音,从视觉和听觉、动态与静态相互交织的意境中,感受词中意境,体验词人情感心理,从而真切感受到词作的语言表现力。

由表及里解读语言内涵,合理想象感受特定意境,从这两个环节入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定风波》的语言内涵与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自然界风雨之大,也能体会到苏轼在面对风雨时的淡定和从容。总之,无论是由表及里解读语言内涵还是合理想象感受特定意境,对词作语言的品鉴都无法脱离“风雨”,由此可以将这首词作的关键词定位于“风雨”,能够为深入解析苏轼“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超然人生态度奠定基础。

二、关注背景,于经历中感受“人生风雨”

《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评论的一种重要方法,意在通过文学家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社会背景,解读文学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主旨。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词,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强化语文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为此,在精准定位诗词的关键词后,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创作背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从苏轼的真实经历中,感受《定风波》中体现的“人生风雨”。

立足于“知人论世”的视域解析关键词,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查阅背景信息、梳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重大转折,领会苏轼在诗词中寄寓的情感和思想。纵观苏轼的文学创作历程,可大体概括为“三次被贬的经历”,而《定风波》创作于公元1082 年,是他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后的作品。在“乌台诗案”事发期间,苏轼看到了变法的诸多弊端,对其进行激烈的批评和讽谏。而这时正值宋神宗本人主持变法事宜,苏轼的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了宋神宗的反感和警戒,随即被逮捕、送入监狱,最终被贬。由历史背景可知,苏轼在仕途上遭受了挫折和阻碍,但是在这一时期,他并没有被艰难的人生际遇所打败。他躬耕于东坡,享受起田园生活的乐趣,展现了从容豁达的心胸。在一个平常的春日,苏轼与朋友相约出游,当风雨忽至时,朋友们都倍感狼狈,而他却泰然处之、吟咏自若,写下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名句,将其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苏轼被贬的经历为素材,学生在解析历史资料和人物传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入到诗词中的情景中,在情与景相互交融的意境中,感受苏轼的“人生风雨”。此时,诗词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学生的脑海中会构建起一个更为立体而鲜活的人物图像,并与苏轼身上的豁达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深入理解其诗词中的人生哲理,如此方能体现出关键词分析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三、诵读赏析,于吟咏中看淡“内心风雨”

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关注诗词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更多的则是从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角度,引领学生感悟诗词中的深刻内涵和人生哲学,促使学生能够借助古诗词中蕴藉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装点和丰富自己的精彩人生。

古诗词富含节奏和韵律,独具章法,要想让学生感受、看淡“内心风雨”,推己及人地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吟咏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定风波》品鉴学习的末尾,可以将教学的重点聚集于诵读赏析,带领学生在吟咏的过程中,发掘诗词的语言美感、领略诗词的哲学本质。

在《定风波》一词的教学中,重点采用对比诵读的方法,将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等时期的作品集中起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展开自主研读、合作诵读活动,品析作品中涵盖的个人情感态度。当学生熟悉平仄交融的诵读方法和技巧后,教师要在课堂的末尾予以总结,引导学生再次于齐声吟咏中感悟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主义精神,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律特征和语言魅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笑看风雨”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品质,还可以设置课外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围绕着自身的人生经历,选取一个关键词展开文本创作活动,让他们将自己人生中的“风雨”展现出来,以此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强化学生诗词阅读感悟,进一步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结晶和宝藏,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要素,为深入挖掘这些意蕴与要素,教师要从品鉴语言、关注背景和诵读赏析的角度,对古诗词中的关键词展开深入分析,引领学生围绕着关键词的字面义、指代义与深层寓意,探求诗词背后隐含的历史文化、社会兴衰变化等内容,感悟诗词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以此理解古诗词的主题、感受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定风波
定风波
定风波·清明回家偶感
定风波·人生岂能任蹉跎
定风波·不绝长啸可凝听
定风波·雨中银杏叶
浅谈艺术高中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一首心灵调适的欢歌
定风波
对《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解读
《苏东坡·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