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管服”改革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现逻辑

2022-12-31郑恒峰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政务信息放管服现代化

郑恒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108)

“放管服”改革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自2015年以来,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核心要义的“放管服”改革在全国各级政府稳步推进,“放管服”成为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高频词。从改革实践来看,目前“放管服”改革是一场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动的改革,且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从理论研究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放管服”改革的内涵、实践模式、存在问题与改善措施以及实施效果评价等四个方面。然而,作为政府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放管服”改革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逻辑何在?其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是怎样的?对此,既有文献尚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阐明“放管服”改革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梳理“放管服”改革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进而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路径参考。

一、“放管服”改革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政府治理现代化对于中国而言并非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自我革命与自我完善的建构过程,近年来实施的“放管服”改革无疑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其内涵看,“放”即简政放权,本质在于重新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管”即放管结合,本质在于对政府治理权责的把握;“服”即优化服务,本质在于逐步建成现代化的政府治理理念、治理机制与体制。显然,“放管服”改革是整体性政府改革,不是单方面的政府机构改革,而是以“放”为核心、以“管”为关键、以“服”为目标的改革。“放管服”改革就是要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位一体的系统化改革,真正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以求实现“三个回归”,即回归市场本位、回归社会本位、回归服务本位,使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然而,尽管实践中“放管服”改革已显示出强大的动能,但“放管服”改革缘何是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其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逻辑何在?

1.制度建设的治理逻辑

制度建设即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是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是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亦是新时代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其中,政府治理的制度变迁直接影响行政系统各个领域的运行、发展以及相应的组织和规则的建设。因此,随着传统行政管理向现代政府治理的转型,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把握政府治理的制度变迁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导致社会变迁的力量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政府治理的具体实践也表明,要建设现代政府、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就需要现代化的政府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组织制度、职能体系和权力运行制度等现代制度。

当前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目标就是通过建立现代化的政府制度,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企业和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推行“放管服”改革既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逻辑,也是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放管服”改革主要通过制度创新向市场与社会放权,让利于企业和群众,以激活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比如通过改革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商事登记制度、实施减税降费、推行清单管理制度等有效制度供给来释放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因而,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可以提高制度适应性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性内生动力,为企业生产发展增添活力,真正做到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此外,从全球视角来说,“放管服”改革完全有可能借鉴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优秀成果如放松管制、流程再造、公私合作伙伴关系、顾客导向、竞争机制等,从而推动我国政府改革的深入发展[2]。

2.政策工具的治理逻辑

政策工具指的是政府用于实施政策,实现政策目标的技术与手段。在政府治理与变革过程中、政策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已成为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助推经济社会顺利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彰显了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将政策意图转变为管理实践,将政策理想转变为政策现实,正是政策工具所承载的核心使命。

政策工具的合理选取与运用逐渐成为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另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么,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无疑是当前我国政府治理的政策选择。具体而言,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进程中,政府通过出台系列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文件来推动政策工具在治理实践中的运用。这些政策法规文件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国务院关于清理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通知》《工商总局关于落实“证照分离”改革举措促进企业登记监管统一规范的指导意见》等。这样,通过“放管服”改革相关政策措施的持续出台,公共政策对于政府治理的效果显而易见:一方面政府行政审批对于广大市场主体的束缚大大减少,从而有效激发了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的活力;另一方面政府自身行政效率得到提升,过去繁琐的商事登记事务得到减化,从而让政府能更加有效地做好市场主体的服务,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总而言之,“放管服”改革作为政府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实质上是一项政府治理与政府改革的系统工程。改革不仅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系统性优化,而且在推动政府流程再造、强化政府数据协同和重塑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3.实验主义的治理逻辑

实验主义的治理逻辑遵循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和以经验证据为支撑的理念,通过目标设置、差异探索、治理评估、政策迭代和政策扩散等机制探寻政策改进和治理优化的可行路径。实验主义的治理逻辑主张从实验的途径来看待改革。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治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制度供给与创新,广泛运用了试点、地方创新和五年规划(计划)等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机制,为我国建立现代化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当前在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放管服”改革的路径,也是一个充满了实验主义治理智慧的路径。这种路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地方政府自主试点;第二阶段是党中央和国家根据其政策议程对地方典型经验进行宣传与扩散;第三阶段是将地方典型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贯彻推行[3]。近年来,在“放管服”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地方政府已经大胆尝试并推进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模式并且效果明显。不管是雄安新区的设立还是海南自贸区的建设、不管是浙江的“最多跑一次”还是天津的“一枚印章管审批”,都体现了改革的渐进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带有明显的实验主义的治理特征。其中,作为典型代表的浙江省在2017年2月正式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三个月之后即得到中央关注,中共中央办公厅信息专刊印发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2018年1月23日,中央深改组专门听取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调研报告》并建议向全国推广。随后,“最多跑一次”改革被写入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4](P123-124)。至此,“最多跑一次”改革这一“放管服”改革的地方探索,经过短短一年时间,即跃升为具有较高显示度的顶层设计,为求解中国式的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经验。

二、“放管服”改革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虽然在理论上“放管服”改革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具有必然逻辑,在具体实施中也取得了较好实效,但仍然面临着改革理念从政府本位向民众本位的转变有待深化、“放管服”改革整体协同性亟待提升、政务信息数据共享不到位、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等现实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放管服”改革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实际功效。

1.政府本位改革理念仍有待转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会对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李克强总理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放管服”改革“实际上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旨在重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很显然,“放管服”改革首先是一场思想观念上的变革。但在“放管服”改革相关政策措施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放管服”改革的理念认识仍有误区,思想观念未能跟上改革步伐,制约了“放管服”改革的深入开展。一是对改革重要性认识不足。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放管服”改革政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放管服”改革政策的落实并不是十分理想,老百姓所诟病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单位和工作人员对“放管服”改革的政策目标及意义还认识不清,缺乏改革主动性,深层次原因是缺乏“自我革命”的勇气与决心。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为例,有的行政审批事项本应该是要取消的,但是被改为下放给下一级,这无形又增加了下级的负担,也无法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只是形式上减少,或将行政许可事项改为其他事项,而企业或者个人仍然需要经历繁琐的审批环节,并没有真正起到便利服务的作用;在调研中,还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对于“放管服”改革这项政策并不十分了解,以为“放管服”改革主要是针对有行政审批权限的部门,跟自己单位或个人工作毫无联系。以上这些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单位和个人对“放管服”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对创新监管和优化服务的理念转变不到位。“放管服”改革已经推行多年,虽然一些单位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有了很大转变,门好进了,脸也好看了,但仍存在事情还是办不成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单位和个人长期以来习惯于事前审批、以审批代管理;一些地方和部门舍不得放权,仍将行政审批权力看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企业和个人在证明程序和盖章流程中来回跑,这无形中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可见,如果不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来设计制度和流程,将会导致“放管服”改革难以触达“最后一公里”。

2.改革的整体协同性亟待提升

“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政府治理的各个环节。可以说,深化“放管服”改革离不开政府的整体性治理。尽管我们已经成立了“放管服”改革的统筹协调机构,但是改革的整合协同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系统内部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不足。我国政府治理长期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现象。条块结构是我国政府组织运行的框架,进行条块管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突出特点。从理论上讲,条块管理的目的是保障纵向层级之间、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统一协调。但是,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条块分割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往往会影响到改革实效,比如办事百姓可以跨区域居住、旅游、找工作以及做生意,但他们都无形中被出生所在地、户籍所在地和身份证所在地等信息贴上“条块分割”的地域身份,从而在一些事项办理上无所适从,要么在一些事项办理上找不到相关责任人而增加事项办理的交易成本。因此,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就要破解“条块分割”的弊端,进一步打通梗阻、畅通循环,这也是构建全国统一市场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政府系统与社会系统、市场系统的互动协同不足。政府系统与社会系统、市场系统的有效互动,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协同治理,拓展“放管服”改革空间。但是,相较于政府系统内部协同,政府系统向外与社会系统、市场系统的互动协同挑战更大。因为它不仅要求社会系统和市场系统自身发达,更要求政府系统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显然,从实际效果看,目前我国“放管服”改革中政府主动向社会开放程度和向市场开放程度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深化“放管服”改革可以有效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反之,一个有活力的市场和有创造力的社会又能更好地参与“放管服”改革,提升“放管服”改革的有效性,这也是政府公共治理的本质要求。

3.政务信息数据共享不到位

信息化、大数据是政府由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的重要治理工具。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数据共享工作也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实践中,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政务信息数据共享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适应“放管服”改革对政务信息数据共享开放的整体要求。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务信息数据部门化。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有比较完善的政务信息处理系统。而且有些部门凭借自身信息优势,可以不进行信息共享就能高效履行自身职责。这些部门大多数都掌握丰富且关键的信息资源,并视数据为部门利益,不愿与其他部门进行共享。其中,还有一些部门甚至以信息保密和部门规定为由,拒绝政务信息与其他部门共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务信息资源的“碎片化”和垄断。二是政务信息数据缺乏统一规范。政务信息数据的统一规范是实现信息数据共享的一个基本前提。由于目前各部门的业务办理系统受条块分割管理影响,难以实现与各层级政务信息系统对接,企业与公民的基本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形成了一个个“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5]。再加上信息数据采集录入没有统一指标口径,往往存在重复采集录入信息现象,这不仅无法保证政务信息数据使用的统一规范,还影响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及业务协同等等。三是政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政务信息数据发展基础也不一样,因而政务信息数据共享的理念也会不一致。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在推进信息共享方面一般处于领先地位,比较容易接受“放管服”改革创新。而有些地方本身财力有限,政务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差,一般不会马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对于信息共享也难以达成共识。如果无视这种区域性发展的差异性,势必会影响到政务信息数据共享的整体推进。

4.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

政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特别是社会组织的作用,既是“放管服”改革对于体制机制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改革精神。在“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探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也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承接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育发展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从政社关系上来看,政府主导性强、社会力量独立性与自主性较差。在传统强政府主导下,社会组织往往发展缓慢。在我国,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些行业协会比较依赖政府,使得其在参与资格获得、参与范围划定、参与行为实施等方面相当被动,社会组织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在“放管服”改革过程中,一些单位将行政审批的某些权限授予行业协会,虽然形式上行业协会也能履行相关责任,但实际上这些单位依然可以干预行业协会的行为,或在资源供给和政策上不给配套,从而影响“放管服”改革中行业协会的参与实效。第二,从社会组织特征上来看,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仍显不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社会服务对象有着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服务,但是现有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推进,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但由于我国大多数社会组织发展才刚刚起步,以致在短时间内无法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务内容,也无法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独特的服务。而一些地方的社会组织虽然有专业人才库,但受限于地域性、专业知识等原因,服务群体及方式也比较单一,无法形成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服务网络体系,导致服务效果不佳。第三,从组织管理上来看,社会组织的机构和机制不健全,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也不规范。对处于发展初期的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只对其实施一种日常性的行政监督。社会组织自身机制不健全、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其专业性服务水平以及服务对象的获得感。比如,目前一些社工机构所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水平与绩效参差不齐,且服务往往缺少竞争,而淘汰与退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监管评估机制还不规范,这些都不利于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放管服”改革助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逻辑

1.坚持人民至上的政府治理理念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坚持人民至上是“放管服”改革的初心和核心,坚持人民至上的政府治理理念应该贯穿于“放管服”改革全过程。坚持人民至上的政府治理理念更多强调满足公众需求,公众需求的不断升级又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因此,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对“放管服”改革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字面意义上的“放”“管”“服”三个字,因而必须在改革理念和思想认识上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要把问题导向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持续动力,因为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推动政府向前发展。显然,问题导向的“放管服”改革也更能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中,人民群众和企业能最先感受到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对于改什么、怎么改他们最具有发言权。所以,在“放管服”改革中,以问题为导向,就是要发现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或者各地的改革实践探索中人民群众和企业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共性问题,并以此作为持续深化改革的重点和路径。这样,就能将过去的由政府部门“端菜”变为由人民群众和企业来“点菜”,也能更为精细、更加精准地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能真正地以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改革效果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建立政府回应民众需求的工作机制。积极回应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特性,它要求政府在工作中回应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以此来确定政府改革的内容、优先次序和服务资源配置,从而理顺政府与社会民众的关系。在实践中,政府回应民众需求可以通过建立政务数据分析系统,分析各类政务服务的办事频次,选取办件量大的重要事项优先予以改革;可以发挥窗口单位的信息优势,通过窗口部门的反馈信息,不断推进改革精细化,回应更加非标准化、个性化的政务服务需求;可以建立政务服务热线或者专门的投诉与反馈渠道,通过统一入口,民众既可以咨询各类问题,也可以投诉、举报或给出更为具体的建议,还可以评价政府部门所提供的政务服务。总之,在“放管服”改革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政府治理理念,就是要从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实际办事体验出发,倒逼各级政府转变改革逻辑。同时,要通过“放管服”改革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改革中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2.构建整体性政府治理的组织结构

“放管服”改革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多个方面,既需要有效的纵向政府层级间协调,又要求高质量的横向部门间协调,改革才能形成合力。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如何解决碎片化行政体制中的协调难题,破除部门利益,推进整体性政府治理组织结构的构建?一是要推进政府协同改革。从纵向政府间关系来看,地方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控制能力,往往表现为下级政府并不会毫无偏差地执行上级政府下达的所有政策指令,这无疑加大了上级政府的协调难度。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下,为了能协调纵向政府间关系,应充分发挥各级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或各地方政府“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的统筹指导作用,必要时应该建立实体性领导体制,明确由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挂帅,并由分管的党委、政府领导负责日常工作。此外,还应把“放管服”改革作为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工作职责,建立有效激励制度,实质性地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放管服”各项改革。二是要优化政府内部横向协调合作。从横向政府间关系来看,我国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存在诸多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使得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与协调缺乏积极性。因此,上级政府应该从顶层设计出发,健全横向工作协调机制,搭建横向跨部门、跨领域沟通合作平台。当同一事项涉及多部门时,应明确牵头单位;当平级协调不通畅时应提请省委、省政府或国务院相关部委加以协调;地方党委、政府可以通过正式的体制机制赋予行政服务中心以相对较高的权威,使其能协调同级部门,实现跨部门协调。三是要充分运用民众反馈、第三方评估和督查等信息机制。“放管服”改革是一项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实践,因而信息不对称是上级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那么,上级政府如何及时掌握信息来判断下级政府、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依托民众反馈、第三方评估和督查等途径,可以有效解决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断增强“放管服”改革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提高“放管服”改革的整体效益。

3.以数字技术治理工具助推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政府推行协同治理、流程再造的重要支撑。在“放管服”改革领域,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推动组织创新和流程创新,还可以为企业和社会民众创造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为了使数字技术更为有效地赋能政府治理创新,当前应该积极破解制约数字技术运用的难点、热点、痛点问题。一方面,要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数据平台。为了实现数字治理,政府首先要突破信息资源的共享障碍,搭建更加完整系统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的数据平台,统一信息交换和共享标准,加强对各机构信息管理和服务的协调和指导。应该切实建设好全国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不仅要做到省域范围内政务信息数据共享互换,而且还要做到全国范围内政务信息数据互通共享,这就需要打通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交换通道,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的集约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深入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潜能,并依托完善的政务服务平台,逐步建设政务服务事项库,简化优化政务流程,推进网上审批,拓展网上便民服务功能等,实现各类服务事项网上查询、网上申请、网上办理、网上反馈等,真正全面推动政府行政权力网上高效规范运行。此外,还要坚持需求导向,统筹考虑企业和社会民众的实际办事需求,充分发挥线下的实体政务服务中心的功能优势,从而构建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新型政务服务体系,促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4.建立健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治理机制

政府由善政走向善治,最突出的表现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治理。“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需要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协同参与改革。因此,政府需要将市场和社会力量进行优化整合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第一,要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职能边界。只有做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清晰,才能保证市场和社会参与治理的自主性,这也是建立健全协同治理机制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说,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持续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尽量放权给市场和企业,按照清单管理制度规范政府权力。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将更多精力专注于为市场和企业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在政府与社会关系方面,凡是社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政府都不必干预。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组织还处于发展初期,政府应该适度地加强扶持和监管,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第二,要实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有效整合。虽然政府、市场与社会边界清晰,但又功能互补。在“放管服”改革进程中,公众和企业具有双重角色,他们不仅是这场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也是推进改革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各自在社会治理中的优势,形成协同治理的“金三角结构”,三者应互相信任、共享协作,最终实现共同治理的无缝对接。比如,一些中介服务机构可以发挥自身专业性强的优势,协助政府完成相关的行政审批工作;一些社会组织还可以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等。总体而言,政府要引领市场和社会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治理格局。第三,要构建形式多样的政社企互动渠道,增强彼此信任,激发市场和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应充分利用当前网络技术手段向企业和社会民众及时发布改革政策、改革事项、改革进展以及便民服务措施等信息,使得他们能够全方位了解“放管服”改革。同时,要善于借助互联网充分吸收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建议,为推进改革提供更大动能,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政务信息放管服现代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河南省人社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座谈暨培训会在信阳举办
国家发改委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形成动态更新的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放管服”
推进“放管服”改革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浅谈对环保政务信息工作的几点认识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