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阐析及价值旨归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

2022-12-31曹胜亮杨怡然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抗疫中华民族民族

曹胜亮,杨怡然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赓续,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崭新形态。伟大抗疫精神将融入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历史血脉和精神谱系中,构成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崭新形态

要探讨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华文化基因的关系,首要任务是对伟大抗疫精神、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作一个辨析。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崭新形态,它赋予“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2]以新的时代意义,因此使得这一精神不仅具有民族精神的一般意蕴,又有中华文化“向上向善”[1]基因的独特禀赋,更被中国人民惊心动魄的抗疫实践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与伟大民族精神的概念辨析

民族精神反映的是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特质和民族意志本色,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符合民族精神的一般特征,但又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突出的优秀品格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独特精神积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从本质上说就是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就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赋予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即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规定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并指出,这种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最为深刻且最具时代意义的概括性表述。伟大创造精神,就是指中国人民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物质、精神财富创造时所发挥出的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并以此推进我国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跻身世界前列;伟大奋斗精神,就是指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革新精神,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精神更加发挥其作为党立业之本的重要作用,推动美好生活的建设;伟大团结精神,表现为一种守望相助、同心同向的合力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精神支柱;伟大梦想精神,表现为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所表现出的不忘初心、始终不渝,胸怀理想,担当砥行的精神品质。

2.伟大抗疫精神、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民族精神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对中华民族的行久致远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深层内质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练地表达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内容,换言之,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有机统一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既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又是对二者在内容上的赓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

伟大抗疫精神符合民族精神的一般性特征,是在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内容上作出的进一步阐发。“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也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4],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既表现在对祖国山川、历史文化的强烈认同上,又表现为个人在维护祖国统一时的强大自信与忘我奉献。在抗疫斗争中,亿万中华儿女同舟共济,各司其责,共同奋战,贯穿其中的一根精神红线就是爱国主义。

伟大抗疫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当代呈现,又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崭新形态。“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对不同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述,并与这些具体精神形态一道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照亮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时空。

可以说,伟大抗疫精神立足于中国抗疫伟大实践,既是一般性的民族精神、具有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本质特征,又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新时代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赓续与创新

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或伟大民族精神的崭新形态,是如何从最古老的精神基因生长起来的?这是我们探寻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层文化肌理和历史逻辑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面临的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何为基因?从生物学上讲,基因是核苷酸序列的另一种表达,基因支持着生命体的正常运作。作为一个生物学概念,基因在当代同文化相结合,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用“文化基因”“精神基因”等概念来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并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P247),“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自强不息指勤劳的华夏儿女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严峻的民族逆境时拼搏进取的毅力;厚德载物指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以“仁德”承载生灵万物,以“本真”之善立世待人,以致天下大同的“和谐”品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具体表现为“民本”“和合”思想、“义利之辨”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日新又日新的变革思想以及“大同理想”,这些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抗疫实践中分别在抗疫精神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五个方面体现出来,并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从“民本思想”到“人民至上”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民”是集体性的“民”,是一个具有阶级烙印的集体概念。商周时期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6](P177),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7](P1041)“宽则得众”[8](P394),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P143),荀子的“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直至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这些说法都深刻证明“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主流思想,其历史悠久,实践内涵丰厚。但其缺陷在于它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遮蔽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推进“民本”向“人民至上”的转化尤为重要,因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立场。

社会实践的推进已显示出“民本”向“人本”的转变趋势。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胡锦涛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重要观念或思想让我们看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具体的人”“现实的个人”的历史作用愈发彰显。

“伟大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正是站在“人民至上”的现实维度上,实现其对主体的生命关切。回顾抗疫历程,国家在人民生命健康面前,不惜按下经济的“暂停键”,对于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实行应收尽治,从新生婴儿到古稀老人,医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分秒必争抢建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注重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加快有效药物筛选和科研研发,降低病死率。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时刻挂念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危,向留学生群体发放防空包,国内迅速开展摸底排查工作,推动疫情防控向常态化转变。这是新时代的“厚德”“大德”,是站在价值和道义制高点的人间“大爱”。

2.从“崇尚和合”到“举国同心”

伟大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面对艰难时所展现出来的一种齐心协力、风雨同舟的向心精神,集中体现为同心同德的民族向心力和同甘共苦的顽强意志力,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

举国同心与团结精神一脉相承,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周易》记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10](P23),意思是指齐心协力无往而不利;《荀子·王制》记载:“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语),意思是人们因道义团结在一起,“多力”则“强”,能战胜万物;《尚书·皋陶谟》记载:“同寅协恭和衷哉”[11](P400),意思是人们相互尊敬,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国语·郑语》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12](P470),着重强调了团结和谐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基因在历史变迁中升华为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在新时代以“举国同心”这一凝练表达凸显于抗疫全过程。生死面前,压力当前,广大人民群众不畏不惧,迎难而上,为疫情防控尽一己之力。全部中华儿女以最快的速度凝心聚力,把个人诉求、集体利益与国家安危融为一体,绘成一幅团结伟力的壮丽画卷。

3.从“义利之辨”到“舍生忘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义利之辨”最著名的是孟子回梁惠王问中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渊源有自、一脉相承,孟子守正创新,集其大成于《孟子》首章的义利观。其章从三个层面以辨利义:一是原则上,曰利亦有仁义,是指义应为上;二是次序上,反对先利而后义”;三是目的上,有义而后其君者,强调要义利双成,不因道义而排斥利益,最终实现义与利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已有“舍生取义”的影子,但事实上,受制于时间(古今)与地域(乡、国),“义”常常表现为受限的普遍性。“义”的受限的普遍性决定了义有“小大”之别。通常人们认为,维护个体或小团体之“义”是“小义”,维护族群之“义”是“大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义利之辨”不再局限于“义”“利”本身,而渐渐衍生成为一种伟大奋斗精神,伟大牺牲精神,逐步由“舍小利成小义”过渡到“舍大利成大义”上面。在书面上也由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者也”,庄子的“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过渡到文天祥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上面。为道义牺牲,为民族大义牺牲的“舍生忘死”精神渐渐成为“义利之辨”的主流思想。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为在危机时刻展现出来的一种舍生取义的价值诉求。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的这种舍小家全大家的舍生忘死精神在抗疫阻击战中尤为凸显。国家危机时刻,各个战线的英雄以生命赴使命,他们之中有把生的希望留给病患的医院院长,有始终站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护士,有为突破抗疫瓶颈始终奔走在中高风险地区的钟南山院士,有自觉签下“军令状”,身先士卒的党员干部等等。正是这些普通却不平凡的人民,铸就了抗击疫情的血肉长城,彰显了伟大的“就义”品格。

4.从“实事求是”到“尊重科学”

尊重科学,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回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中国古代,中华儿女接人待物就存有“求真务实”的宝贵文化基因。《论语·为政》记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荀悦在《申鉴·俗嫌》中讲:“名必有实,事必有功”,同样也强调实事求是的实践观;《周易·系辞上》有记:“日新之谓盛德”,借此呼吁每日思考创新;戴圣的《礼记·大学》引《盘铭》中记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在求是的基础上还要勇于求变,勇于革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为推进抗疫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下集中体现为一种“尊重科学”的品格,并发挥出其在抗击疫情实践中的“强心剂”作用。而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人类同大灾大难大疫殊死搏斗过程中所展现的强有力作用正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在此次抗疫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引领、科技支撑的理念,基于科学规律进行决策、救治、攻关。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我们立足病情实况,大胆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救治方案,先后推行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不断革新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同时,我们在社会治理中推行大数据监测,严格实行一人一码的抗疫检测手段,大大提升了抗疫效率,使抗疫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5.从“大同理想”到“命运与共”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天下情怀。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尚书·尧典》记载的“协和万邦,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些思想都凸显了中国的世界视野古已有之。“大同理想”成为文人志士“治国平天下”实践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也对当代中国处理与他国关系提供了可鉴之法。

在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到“命运与共”的成功飞跃。这一飞跃也更加表明,在当今世界,我国将始终保有大爱不孤、大爱无疆的“向上向善”的文化基因。“命运与共”的核心要义是中华人民爱好和平,坚持一个“地球村”的道义担当。在我国疫情转稳后,我们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道德情怀,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大笔现汇援助和抗疫物资,并派遣29支医疗组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共产党呼吁国际间加强合作,共享中国抗疫经验;倡建全球联防联控机制,助力援苗工作,致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从中国发起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可以看到一个为世界谋大同、为命运求与共的大国形象跃然纸上。

三、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旨归

伟大抗疫精神应时代而生,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赓续发展,又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重要的实践价值。

1.充盈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铸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之“源”,使得中国在苦难中历练、成长。

伟大抗疫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又是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彰显,融通汇聚了生命至上的人民精神、举国同心的合力精神、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尊重科学的创新精神、命运与共的天下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植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在这场抗疫狙击战中,党旗始终高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抗疫精神厚植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中,以科技指导抗疫,为后疫情时代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抗疫精神生长于中国伟大精神的沃土之中,提倡全球联合抗疫,构筑世界抗疫新体系。抗疫精神与不同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一同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汇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力量之源。

伟大抗疫精神与不同时期形成的中国精神彰显着同样的价值诉求和价值旨归,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崭新表达,作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崭新呈现,伟大抗疫精神为构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资源,充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不断指引着中国人民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出坚实步伐。

2.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制度优势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人民战争要靠人民打赢。在抗疫狙击战中,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始终坚持将人民的主体地位、生命安全置于首位,不惜一切代价展开防控隔离救助,同时,人民群众自觉以主人翁的身份投身这场抗疫狙击战: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医护人员力挺一线,人民解放军闻讯而动;公安交警坚守岗位;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社区工作者认真尽责;广大志愿者服务人民,全体中国人民团结有序,克己奉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时刻凸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本色。

伟大抗疫精神在抗疫实践中所展现的精神伟力有力地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它不仅让经济利益为人民安危让位,还让体制机制为人民幸福护航,在“利”与“义”的取舍上远远优越于资本主义国家,充分证明了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什么能,为什么好的问题。在抗击疫情的“大考”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加凸显出中国制度的先进性,值得其他国家学习、效仿与借鉴。

3.提升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在新时代,抗疫精神既展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中国力量,又凝聚成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既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更吹响了民族复兴的奋进号角。”[12]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伟大抗疫精神使得党心民心高度凝聚,使得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凸显出具有新时代意义的艰苦斗争精神。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3](P655)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所展现的巨大精神力量,使得中国精神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质的飞跃,伟大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崭新形态,使得中国人民更加增强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

伟大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起到了筑牢思想之基,形成动力之源的先进作用,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独特之处的同时提升了中国力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党领导人民群众积极抗疫,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最快、防控效果最好的国家,而在抗疫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也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与“中国奇迹”。总之,伟大抗疫精神所显示出来的磅礴力量,不仅提高了中华儿女未来面对突发性状况的骨气与底气、提起了中国人民对于“中国之策”的认同感,也更加提高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4.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疾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14]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各国之间应消除隔阂,补齐短板,联合研苗,既要发挥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能力,提高应急速度,筑牢联控网格,还应携手构建全球经济共同体,共同维护世界产业链的健康有序发展。疫情不仅危及生命,而且对于每个国家的经济都造成重大打击,全球联手减免关税,畅通贸易,也是有效遏制疫情不良影响的重要手段。“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14]可见,疫情面前,没有一个国家是孤舟,各国命运休戚与共,唯有携手应对,才能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防线。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新世界观、新价值观和新方法论。”[15]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理与路的关系,只有在思想上达成构建人类共同价值的共识,才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得以可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实践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将有效助力世界范围内的抗疫实践,也将使伟大的中国精神的最新形态发扬于外,用独有的中国智慧实现人类共同价值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人类进步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抗疫中华民族民族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我们的民族
团结抗疫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