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共体”学校“协同合育”路径实践
——以浙江省绍兴市鹤琴小学课后托管共建为例
2022-12-30周晓燕任芳芳
□周晓燕 任芳芳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鹤琴小学(以下简称“鹤琴小学”)是以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教授的名字来命名的。学校一直秉承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以“一切为儿童”为校训,积极践行鹤琴先生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的理念,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融合。“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为拓展课后服务优质资源,鹤琴小学与教育共同体学校——上虞区谢塘镇中心小学、下管镇中心小学两所乡镇学校建立多重联系,充分立足各校实际与办学特色,共商、共建、共享课后服务资源,探索了课后服务“跨校协作”的新路子。
一、课后托管服务资源校际共建共享的策略探索
(一)从“单向帮扶”转向“城乡共建”:组建平等互利的共同体模式
2020 年底,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全国首份全省域推行教育共同体文件——《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或镇(区)薄弱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共同发展、一体提升的目标。鹤琴小学与下管镇中心小学、谢塘镇中心小学是绍兴市上虞区教学共同体学校,在教师发展、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协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所学校在已有协作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各校优势,扩大共建范围,架构“优势互补”及“资源互通”的共建模式,旨在形成以“学段打通、区域互通、师资流通、技术沟通、治理融通”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教育共同体。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三校立足“教共体”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城区—乡镇”学校之间的课后服务资源互建互享的现实路径。三校基于稳定的交流机制,整合校际师资与资源,最大限度积聚学校优势;通过统筹协调,探索形成合作紧密、优质高效课后托管共同体的路径和方向;以创新赋能,在课后服务的内容、手段以及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实现创新。从而,在总体上架构了“优势互补”及“资源互通”的共建路径。
(二)从“单打独斗”转向“互利共赢”:构建城乡协同的共赢式机制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我们旨在建立具有平等、合作、互赢的“教育合伙人”性质的团体,从而打破校际壁垒,形成较为稳固且具有生命力的协同育人路径。
三所学校围绕“资源共建、课程共通、服务共享”的共同目标,立足于各校的育人理念和特色,基于省、市、区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展课程漂流、指导教师走校和双师协同教学,以期实现优质课程的校际互通。同时,以同步课堂的形式共享资源,以期实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及其价值最大化,从而构建城乡协同的课后服务新生态。三所学校虽然有城市小学和乡镇小学之分,每所学校的教育资源也存在差异,但是大家共同致力于有效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在校际相互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切实推动城乡“教共体”学校从“单打独斗”迈向“协同合育”的转型。
(三)从“单维服务”转向“五育”并举:深化课后服务的多元育人价值
有效整合多校优势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课程,补充日常学校教学活动的不足,拓展学生的眼界和见识,激发学生的多样潜能。首先,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课程,突破课后服务就是完成学科作业的简单做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其次,以生为本创新多样课后服务方式。比如,采取小先生制、一对一制、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增加游戏、动手做、田野实践等非正式活动形式。最后,依托社会,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1+2”的自主选课模式,以增进儿童的社会融入感,实现“课后服务”与“素养培育”的双重效能。
二、课后托管服务资源校际共建共享的实践路径
为切实推进课后托管服务资源校际共建,鹤琴小学、谢塘镇中心小学和下管镇中心小学建立多重联系,探索资源共享的策略。
(一)立足各校特色,建设共享实践活动基地
三所学校特色鲜明,在不断实践中立足于各自校情建设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活动基地。鹤琴小学地处城区,开设了较为丰富的拓展课程。但是,由于校园面积小、设施老旧,存在课程资源难以拓展的问题。谢塘镇中心小学是中国著名导演谢晋的母校,学校以谢晋电影文化为发展特色,培养学生在微电影制作方面的创作能力、实践能力,被评为“浙江省影视艺术特色学校”。下管镇中心小学地处虞南山区,具有丰富的乡土特色资源,开发了高跷、笛子、木工、剪纸等多种传统文化课程,并投资三十万元建设了现代化、规范化的校园农场。乡镇学校办学条件相对受限,因而谢塘镇中心小学和下管镇中心小学在课后托管服务的质量提升方面也有引入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的需求。对此,三校打破城乡学校空间局限,共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发扬本校特色,并将之辐射到其他学校。
(二)推动课程漂流,打造优质共享精品课程
为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三校开发了蕴含本校特色的高品质课程并进行共享。鹤琴小学建有省级精品课程“做礼仪少年”“乡土音乐”,绍兴市精品课程“和空竹一起飞”“24 节气@ 上虞”,绍兴市优秀学校课程“走进鹤琴园”;建有水墨画、水彩画、合唱、琵琶、二胡、编程等优秀社团;正致力于“童眼看世界”“绳子的创意玩法”“印象鹤琴”等做中学项目化活动的开发。下管镇中心小学建有高跷、笛子、草编、民间剪纸等乡村特色课程。谢塘镇中心小学的“微电影剧本创作”“微电影正能量”“影视与表达”等以电影为媒介的系列课程则是上虞区精品课程。课程漂流指的是在三所学校之间选择性、轮动式地开展课程交流,阶段性交换实施。三校间的精品课程漂流,一方面使得各校在课后托管服务中融入了更为优质的内容,极大地提升了课后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之间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课程开发质量,扩大课程的受众面和辐射度,彰显精品课程的价值。
(三)依托技术赋能,开发智慧共享专递课程
为更好地推进相互沟通,三校搭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交流平台。专递课程全称为同步互动专递课程,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农村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中心学校同上一堂课。目前,三校已经形成的专递课程主要是落地于下管镇中心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即利用下管镇中心小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三校学生共同上一堂“有图有视频”的双师型拓展实践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樱桃、桃子、枇杷、板栗、豌豆、丝瓜等生活常见植物的观察记录课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线上课程主要是让下管镇中心小学的师生通过直播或拍照、录像的方式使其他两校的学生可以“近距离”、过程性观察到植物的开花、结果等过程,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线下课程则由本校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实现课程学习线上线下的相互补充。
同时,三所学校还寻求家长和社会团体的助力,积极拓展课程资源,并通过“互联网+”将三校的家长微课堂、社会团体课程和社团走校课程用同步课堂的方式呈现。总体上,在实践中形成了课后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模型(见图1)。
图1 课后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模型
(四)推进教师走校,提升课后服务师资力量
为了进一步促进校际课程资源的共享,并给予三校学生更多的课程学习机会,但考虑到学生走校存在较多实际困难,三校在协商后决定在每周三和周五下午的托管时间实施校际教师走校。目前,参与走校的教师主要以学校派遣为主。虽然走校措施实施时间还不长,参与教师也不多,但教师走校使各自学校的特色课程在“教共体”学校中得以共享,其效果获得了各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也让教师们获得了交流和成长。在指导教师走校和同步课堂教学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两明确、三选择、共评价”的协作模式(见图2)。“两明确”即角色明确、职责明确,“三选择”指选内容、选方法、选材料,“共评价”则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给对方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建议。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采取互换式、轮换式、派遣式相结合的交流措施,使校际师资更充分地流动起来。
图2 校际课后服务协同教学模型
三、课后托管服务资源校际共建共享的成效及展望
(一)实践成效
基于“教共体”校际合作开展托管服务资源共建共享,虽然目前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1.丰富了“双向受益”的校际合作形式
基于“教共体”开展校际合作,实现了课后托管“资源共建、课程共通、服务共享”的局面,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三校课后托管服务质量的提升,而且以“打破壁垒—形成合力—优势互补”的合作指向,进一步密切了“教共体”学校之间的关系,丰富了校际合作的形式,在区域内显现了良好的示范性效应。
2.实现了“学有优托”的课后服务目标
依托校际共享共建,弥补不同学校课后服务之不足,有助于共同创新课后服务的实施策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深化课后服务的内涵与价值,实现“学有所托、学有优托”的价值追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校际共享共建,有利于最大程度发挥不同学校资源的价值,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课程,有利于打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通过共建共享,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极大地激发了不同学校学生多样潜能的发展。
3.探索了“教育共富”的可能实现路径
2021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省作为全国唯一试点的“省级共同富裕示范区”,在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在教育领域聚焦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教育共富”的明确目标与要求。实现“教育共富”,要因地制宜加速提升城乡教育的均衡化、统筹发展,要探索更多元可行的实现路径。基于城乡“教共体”的课后服务资源共建共享,让身处“核心城区—乡镇—乡村”的学生享受更丰富、更多元、质量更高的课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让城乡孩子共享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宗旨,构建了实现城乡协同的课后服务新生态。“教共体”学校之间互通互补、协同发展,画好“同心圆”,让城乡课后服务更具温情、更显初心。
(二)后续展望
课后托管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三校之间的初步尝试,在后续的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地推进。
1.有必要建立促进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作为“教共体”学校,为解决托管服务资源局限的共性问题,我们开展校际共建共享,目前来说还是一种自发行为。要保证其可持续性,需要各校之间进一步形成共识、通力合作、坚定行动。同时,还需要克服现实中的各种困难,积极争取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形成更为稳定的组织机制、支援机制,从而推进课后托管服务资源校际共建共享的长效开展,乃至带动区域内其他兄弟学校课后托管资源的拓展与建设。
2.有待于形成有效的评估激励保障措施
从学校外部来说,课后托管服务资源校际共建共享的可持续推进有赖于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的认可与支持。从学校内部来说,课后托管服务资源校际共建共享有赖于形成有效的评估与激励措施。只有以积极健康的评估与激励措施为保障,才能更充分地调动“教共体”各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对课后托管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认识,从而愿意参与、乐于参与,且能高质量地参与到课后服务的共建共享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