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三重逻辑
2022-12-30黄鑫权
黄鑫权,王 琴
(1.贵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医科大学 党史党建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明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之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之义。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展未来的精神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理路,呈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演绎图景,透视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依据,以伟大建党精神培根铸魂、鼓舞斗志,夯实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精神根基,对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实践中淬炼的精神标志。伟大建党精神的凝聚和表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的理论指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作为表征知识和价值的符号系统,是精神凝聚的根基,而精神是文化传统的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基因,对推动民族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观念和爱国传统的养分。《左传·昭公四年》有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屈原有道:“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战国策》载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陆游在《病起书怀》里描述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深刻表达了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表达了爱国爱民的政治情怀。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把中华民族爱国气节体现得淋漓尽致。林则徐强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闪烁着反帝爱国的斗争精神。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基因。《尚书》载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章句下》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史记·赵世家》中提及:“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了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深切关怀,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铸就提供了沃土和养料,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遗产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几千年理性和生存智慧的积淀,它不仅解决了过去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问题”[1],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嵌入民族发展的思想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少年、青年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人格塑造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培养了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浩然正气和献身精神,形塑了家国观念和民本思想,滋养了政治抱负和报国情怀,培育和形成了他们为理想信念而忘我奋斗的精神。早期共产主义者兼收并蓄、择善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生发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吸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几千年的思想精华,为党的事业提供了赓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的理论指导
19世纪40年代,伴随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已然意识到建立政党的必要性。1848年,作为指导工人运动党纲的《共产党宣言》的面世,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同时也昭示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立。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创新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本质属性、历史使命、战略策略、组织原则等都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行为价值标尺和实践逻辑导向。“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的根本。伟大建党精神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放首位,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对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3]539-540。“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其二,以人民为自己的“天”。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理论来源。共产党人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既是其初心,也是永远的担当。“践行”既要求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更要求共产党人履行初心使命;这既是职,又是责。其三,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我们共产党人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我们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5]“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特种”或“特殊”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正是靠这种“特种”或“特殊”,中国共产党能够坚持长达28年的革命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能够用70余年的追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自己的国家建成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能够用近40年的奋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并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其四,共产党人必须始终对党和人民保持忠诚之心。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6]马克思一生矢志不渝,成就了忠诚人类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伟大人生。正是其光辉照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思想品格。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早期共产主义者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定向适时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两个结合”的产物。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得以确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早期共产主义者为国为民而不懈奋斗,继而使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执政之要得以彰显。基于对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科学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立场之义得以明确。列宁在探讨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时强调:“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和它对革命的忠诚,是靠它的坚韧不拔、自我牺牲和英雄气概。”[7]因而,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血脉之魂得以延续,引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党的一大虽然几经波折,但共产党人从未退缩,以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应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困难和挫折锤炼了早期共产主义者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风骨和品质。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滋养和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为推进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实践伟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
以历史的视野和思维考量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之脉,是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前提。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缘于特定时期的历史诉求,基于纵横对比的历史镜鉴,贯穿于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
(一)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诉求
任何一种精神的凝聚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以降,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向,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促使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逐渐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帝王昏庸、主权沦丧、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困境,社会各阶级奔走求索,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实践。中国农民奋起反抗,在广州三元里抵抗鸦片侵蚀,“誓灭英夷”;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勇担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历史任务。坚持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的洋务派,在内忧外患中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维新派希冀通过改良运动来拯救中国的实践也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攻势下,缺乏坚强政党领导、缺少革命纲领、轻视群众力量,最终也以失败告终。伴随民主共和体制受挫,陈独秀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以《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载体,以思想启蒙民智,力图摆脱封建禁锢,但终究没能找到中国问题的解决之道。近代以来,由于各种改良方案都未能逆转“大厦将倾”之势,加之巴黎外交失败,资本主义的霸权逻辑显露无遗,中国人民“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破灭,唤醒了希冀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和文明的中国人民。因而,思想界出现了各种反对和质疑西方文明的声音,以至于李大钊提出“第三种文明”以拯救世界。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8]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给埋首资本主义故纸堆的早期共产主义者指明了新的出路。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人类实践证明可资借鉴的科学制度。社会主义给苦于探索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制度曙光和新的希望,引领早期共产主义者重新审视社会主义思想,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俄国,开启了从“西学东渐”向“以俄为师”的转变。历史呼唤先进阶级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谁主沉浮?谁是国家的主心骨?谁是民族复兴的领航者?这些问题都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答案。伴随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在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中国近代内忧外患的现实困境、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觉悟、俄国十月革命的曙光以及工人阶级主体意识觉醒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首批共产主义者在披荆斩棘中孕育了卓尔不群的伟大建党精神,并在时代和人民的呼唤中应运而生。至此,以精神铸党、以精神领航、以精神强党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二)伟大建党精神铸就的历史镜鉴
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拉开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不仅受益于俄国共产党的榜样示范,还获得了共产国际在思想、经费和人员上的支持。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代表维经斯基等来华。……讨论建立共产党的问题。”[9]在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基于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内在追求,以及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外部推动综合作用下,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原则、党纲章程、道路选择和革命精神等方面获得启发。“建立政党、夺取政权、探索建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追求自身解放过程中演绎的三部曲。”[10]于是寻求救国真理的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救国之道,推动孙氏西式政治向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转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在我国的理论探索和政治实践。
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联合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并于1911年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民国初期开放党禁、党派林立、多党竞争。李大钊指出:“既入民国以来的政党,都是趁火打劫,植党营私,呼朋啸侣,招摇撞骗,捧大老之粗腿,谋自己的饭碗,既无政党之精神,亦无团体的组织,指望由他们做出些改革事业为人民谋福利,只和盼望日头由西边出来一样。”[11]这时的政党成为权力角逐的工具,党派之间各图私利、背信弃义、忘却公意,于是“党争亡国”的指责不绝于耳。“从同盟会算起,国民党虽然有着近二十年的历史,却是组织系统涣散,党内暮气沉沉,革命精神流失,缺乏群众基础。”[12]孙中山曾强调“政党之要义,在为国家造幸福、人民谋乐利”[13]。于此,孙中山表达了建立“良政党”的主张,希望党员能以革命之精神谋民国之事业。此外,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政党的沉寂,五四运动后迎来了数以百计的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表的“五四社团”,从政党急功近利转向思想文化的沁润改造。邓颖超曾在《五四运动的回忆》中提及:“我们二十多个社员中有半数以上的人都先后加入了党或团……这时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了什么是无产阶级,要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奋斗,确定了我们的信仰和奋斗的目标是共产主义。”[14]“五四社团”的思想争鸣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人才基础,还为中国共产党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奠定思想基础。从某种程度来说,伟大建党精神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基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林林总总政党和社团实践的历史镜鉴和理性反思,是坚定理论信仰、秉持人民立场、明确道路方向、把握为国为民初心使命而进行的凝聚总结。
(三)伟大建党精神领航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领航,书写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百年辉煌历程。虽然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的新命题,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客观的精神力量,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伟大建党精神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上下求索的精神确证,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精神强党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和实践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深谙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要义,合理、恰当、适时地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对革命实践的引领作用。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在救亡图存实践中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又反作用于伟大实践,为顺利完成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延续精神之脉、结合实践之需、顺应时代语境、不断推陈出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丰厚精神滋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建党精神谋求救国之道。这一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以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造民族复兴的根本社会条件。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陈独秀呼吁国人:“国人倘无彻底的觉悟……国亡种灭而后已!国人其速醒!”[15]在实现这一阶段任务中,逐渐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16]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17]的遵义会议精神。再如《西行漫记》所描述的,长征不仅创造了世间奇迹和革命奇迹,还书写了“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18]的长征史诗,熔铸了长征精神的革命斗争品质。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还造就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苏区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承继一统、缀连一体,共同构筑了烽火岁月中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建党精神探索立国之道。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大批科学家把汗水和热血洒在茫茫戈壁,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创造了打破拥核大国核讹诈、核垄断的科技奇迹,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19]的“两弹一星”精神。为了在一穷二白的大地上建设好美丽家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和舍生忘死的气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铸就了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精神样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建党精神谋求兴国之道。这一时期,延续了爱国主义传统,扎实推动改革创新,实现了革命精神的创新性发展,凝聚了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迈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建党精神谋求强国之道。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建党精神的“精气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夺取抗击疫情的决定性胜利,敢于开拓创新、追逐揽月梦想,相应地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精神。回眸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征程,不仅实现了物质财富的积累,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凝聚,构建起独特的精神谱系,为救国、立国、兴国和强国的伟大实践注入了强劲的精神伟力。
三、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精神延续的实践逻辑,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精神指南、中国人民精神塑造的精神灯塔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领航。
(一)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精神指南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需要物质“规定性”的基础承载,还应具备精神“规定性”的方向导引,以达到鼓舞人心、凝聚斗志,铸就无坚不摧的铜墙铁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路筚路蓝缕而不断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凭借什么克服重重阻力、从胜利走向胜利?深入探寻成功的密码,答案是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的凝心聚力、培根铸魂。邓小平曾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20]伟大建党精神的凝结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初心,因而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之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执政之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血脉之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立场之义是中国共产党须臾不能放弃或违背的,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精神标杆。正是对建党初心的坚守,中国共产党才能于千锤百炼中绝地重生,于玉汝于成中攻坚克难,于披荆斩棘中创造辉煌。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3]70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加强党的自我革命,反躬自省、自我批判、自我检视、自我超越,是中国共产党经受“四大考验”和抵挡“四大危险”的现实需要。“自我革命”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系统思考的理论呈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勇于自我革命的内生要求。“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正是我们党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不讳疾忌医的勇气,才能永葆先进性,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21]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产物,也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和精神培育的内在要求。共产党人须臾不能缺乏理想信念之“钙”,“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同样,党无精神不兴。“建党精神的实践性力量,还在于精神作为思维与行动的前奏在实践中发挥作用。”[22]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赶考路上的精神领航,站在新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应坚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行动指南,勇于自我革命,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需要。中国共产党只有正视挑战、克服困难、明确方向,提升党自身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才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二)中国人民精神塑造的精神灯塔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共识、鼓舞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发展的重要议题。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核心要素,决定了人的精神状态,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智力支撑和力量之源。对比以往其他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以批判精神实现了理论的彻底性,善于用共产主义思想来实现对人民的精神塑造。当前,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如何防范和应对信仰危机,势必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识别、批判和揭露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向心力,捍卫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信仰。人的存在彰显了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人不仅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享有者。精神文化传递文明、引领思维、规范行为,个体对精神文化的探索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精神追求、精神觉悟和精神样态作为一种软实力而存在,为实现民族复兴汇聚了希望和力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能有力量。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仅为伟大建党实践提供精神力量,熏陶着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塑造也具有重要价值,充实和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之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指引和精神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教育领导人民的精神根基,是人民精神塑造的精神灯塔,以理想信念指导人民认识理想、秉持理想,从而实现理想。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执政之要,引领中国人民认识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人翁地位,激励中国人民立足于自身岗位和实践,自觉自愿地守初心、担使命。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血脉之魂,砥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敢于斗争的革命品质。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立场之义,引导着中国人民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以伟大建党精神内蕴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革命斗志和基本立场,涵养和砥砺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和精神品格,对培育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世界,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信仰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汇聚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推进党和人民精神世界的融通,强化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才能不断转化为推进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领航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儿女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命题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习近平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3]回溯人类历史发展不难看出,精神提振则民族兴旺,相反,精神萎靡则民族没落,因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迫切需要精神领航。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精神标志,也是百年政党经久不衰、风华正茂的执政密码。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历史进程的产物,是中国先进分子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实现民族复兴实践变革的反映。”[24]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之魂,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中深深融入了血脉之中。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价值遵循;“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明确了实践主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了革命斗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明确了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中国梦的本质就在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标志着党的本质规定性,也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规定性。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梦的价值指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作为一种激励鼓舞的驱动力量,砥砺和引导党和人民众志成城、同心同行、群策群力,立足不同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提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最终融汇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内蕴理论回应、历史诉求和实践展望的逻辑发展理路。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法宝。精神强则党强,党强则国家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使命在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赓续发展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中深化和推广,跨越历史时空,实现时代转化,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注入强劲的精神力量。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重逻辑,涵养伟大建党精神的风骨伟力,对进一步凝聚民心、聚力民智,乘势而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