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媒专业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研究

2022-12-30邓高锋

视听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文科实训专业

邓高锋

在传媒行业日益发展的今天,特别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卫星通信技术、5G技术的发展,整个传媒业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媒介之间出现了高度融合,自媒体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传媒行业的巨变势必会给传媒教育带来挑战。当下,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传媒类专业,在专业实践设置上几乎沿用传统大众媒体占据主流时期的版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很难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需要在媒介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重新审视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亟待更新,以期更好地与当下传媒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契合。

一、地方高校传媒专业传统实践途径

一般来讲,绝大多数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专业实践,以专业课程实验项目、课程作业、实训项目训练为主要训练方式,主要针对不同的传媒专业课程进行分块式的基础训练实践,比如摄影、摄像、灯光、录音、后期等,单个实验、实践训练,配合理论讲解夯实专业基础。再进行综合训练,比如短视频综合训练、纪录片创作综合训练、广告创作综合训练等。根据传媒工种进行小组分工,共同完成课程实验、实训,其考核方式局限于课程作业或者专业赛事等。这种传统考核模式通常多用于基础性实验项目,考核难度较低,缺乏业界对标,实践考核几乎流于形式。二是基于校内媒体与地方媒体实习实训的专业实践,如让学生在高校自办媒体或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进行实习实训。一般校内媒体会根据专业兴趣进行校内选拔,并不是所有传媒类专业学生都有机会在校内媒体进行专业实践,而校内媒体会根据学生表现进行学分或者荣誉奖励。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学校会结合校内外资源,包括地方媒体、合作私企媒体在内的实习基地,共同承担传媒专业实习的任务。一般来讲,地方高校学生能够去一线锻炼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很难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另外,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地缘关系,处于不发达的四五线小城市,在传媒教育人力、财力的投入不高,且横向传媒资源相对于一线或省会城市而言较为落后,缺乏与行业匹配的一线实践机会。学生毕业后的专业能力很难满足地方媒体或者大型传媒机构的要求,仍然需要很长时间的专业锻炼才能适应岗位需求,这导致地方高校传媒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本专业就业率占比较低。这是许多地方高校传媒专业发展的现状。传媒教育原生资源的不足,反向给地方高校传媒专业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以及横向传媒资源,创新式地构建系统性专业实践平台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媒介融合对传媒实践教育提出全新挑战

21世纪以来,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交互的“高速公路”,以抖音、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发展迅猛,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抢占用户和市场份额。在与新媒体的交锋中,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和商业逻辑受到冲击,逐渐形成新旧媒体共融发展的局面。在新媒体平台上,传统媒体依靠自身原有的专业度和受众信任度收获大批粉丝,继续产生“中流砥柱”式的影响力。除媒介产生融合以外,媒体内容也产生了深度融合,文字、照片、声音、画面等在传统媒体上属于不同形式的内容,却能够轻而易举地出现在同一个新媒体平台上,并根据用户的不同习惯进行分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正处于全媒体时代。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媒体形态的选择及内容定制。对于创作者来说,必须掌握全媒体时代下的策划、制作、运营等综合能力,才能满足不同用户之间众多的信息产品需求。当我们抛开媒介融合背后复杂的技术逻辑来看,其实一切新媒体背后的执行者都是一个个普通的人,技术只是外衣,人才才是内核。因此,如何应对技术革新背景下媒介生态的变化,不仅关系到整个传媒业态的平衡与发展,更是关乎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尤其是当下的传媒实践教育,是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关键。

传媒类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及时深刻体现业界的人才需求。虽然“融媒体”的概念提出已久,但就效果和进程来看,整个业界都尚未成熟。对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来说,传媒实践几乎是按照大众传媒的业务流程来进行条块分割式的实践教学,即使有进行融合式的实践教学,也仅仅是形式上的简单融合,很难真正实现不同媒体间的信息共享和分发,其技术体系和结构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下的传媒实践需求。

三、新文科的建设对传媒实践提出时代要求

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传媒业形态正在不断形成,高校文科教育(特别是传媒教育)正面临重大转机。2020年,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指出,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合,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①这是一个创举,对如何培养高校人才给出了解决方案。新文科建设大会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再次强调“创新、改革”才是文科教育的必由之路。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即“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②。这就要求时代新人必须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传媒实践的时代使命和目标。结合改革和创新的关键词来看,作为创作故事主力军的传媒类专业,创新专业实践平台体系,培养好学生的专业能力,就是传媒专业对“新文科改革创新”最好的回答。

四、以结果为导向:传媒教育理念革新

新文科所提倡的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对人才的培养注重结果导向。这与20世纪80年代西方提出的“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结果为本的教育)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按照这个逻辑,“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是新文科要求下人才能力的“结果”,要用这个“果”反推到传媒教育中去找“因”。因此,高校传媒教育需要与业界的要求相契合,转变传统“象牙塔”内“闭门造车”的思路和理念,转而按照业界融媒体的工作流程和要求来进行课程教学和考核设置,按社会所需求的能力来培养传媒人才。

注重结果导向,要求转变传媒教育理念。传统的传媒实践较难适应当下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在结果导向式的教育理念下,高校传媒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实践能力、思想观念、专业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专业实践平台体系来保证学生达到预期目标。学生拥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并非依赖教科书或教师经验,而是通过系统性实践自然而然取得的结果。这显然同传统上内容驱动和重视理论阐释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

五、构建四级进阶式实践创新平台体系

美国很早就把传媒专业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引入教学中,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密苏里新闻学院。该学院成功搭建了仿真业界的融媒体中心平台,学生在平台上全方位锻炼。这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更适应当今传媒产业的现实需要。

我国地方高校目前传媒专业的实践训练方式和平台设置几乎来源于传统媒体主导时期,特别是校内媒体,基本上按照传媒形态“各自为阵”。其中,地方高校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行业信息及人才资源较为匮乏,许多传媒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实验实训项目与业界要求相距甚远,案例库陈旧。因此,建设跨学科跨媒体融合的实践创新平台体系成为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当务之急。

要想创新式地构建创新实践平台体系,让学生能够产出成果,进而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就必须从根本上开始革新。既然传媒行业巨变,传统的传媒实践平台已经很难满足要求,那么就必须由业界专业人士来当“出题人”与“阅卷人”,深度参与到传媒实践平台建设中来,与高校教师一起构建传媒专业实践平台体系。

根据行业需求,行内专家与传媒教师共同确定传媒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以创新实践平台为依托,将平台实践实训引入教学,结合传统的基础传媒实验项目,打造“基础实验实践平台——校内媒体综合实践平台——专业赛事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四级进阶式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传统的实验实践教学创新改革。

(一)基础实验、实训实践平台

针对传媒专业学生的基础传媒技能,结合课程体系,分门别类进行专项实验、实训项目训练,比如摄影、摄像、录音、灯光、剪辑等不同类别的技术,夯实学生的技能基础。在这个体系中,行业专家需要根据业界前沿,提出并加入行业性基础实验,比如新媒体方面的基础实验。同时,调整类似基础技能课程的实验实践学分比例,进一步突出实验实训在传媒类课程中的地位。

(二)校内媒体综合实践平台

将校内媒体实践直接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中来。在这个平台体系中的实践属于课程实训项目,设置相应的必修学分;设计校内媒体实践项目,每个传媒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并且必须去校内媒体进行专业实践;进一步整合校内媒体资源,有条件的地方高校甚至可以成立超级融媒体中心,打通校内报纸、广播、电视台采集、编辑及运营壁垒,在空间上协同办公,统一部署,形成“集中采集、多项分发”的小型“中央厨房”。校内媒体的负责老师与课程教师共同为该实训项目负责,并按照地方融媒体的运营流程和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进阶能力。校内媒体综合实践平台,不仅能够弥补学生在地方媒体实习不足的缺陷,还能够通过该平台完成作品创作,产出优秀成果。高校传媒专业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创作的作品成果进行案例库更新,更好地服务教学,让学生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创造专业价值,并收获一份不错的实习实践简历,为今后在传媒行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赛事实践平台

以赛促学是当下高校传媒教育比较常见的一种实践教学手段。利用专业赛事与课程体系融合,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宣讲、培训,对赛事进行全方位解读,对主题或命题进行专业阐释,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培训工作、指导工作,最终在师生的配合下,完成专业实践。实际上,这就是一场成果导向式的传媒实践,针对不同的课程,特别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均可进行赛事反推,用专业赛事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产出作品成果,用成果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武陵山地区的高校湖北民族大学每年都比较重视的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下简称“大广赛”)来举例,广告类课程开设与“大广赛”举办的时间保持一致,由分管实践创新的老师进行赛事对接与组织,学生根据每年发布的命题进行选题创意,最终产出大量作品,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学生在大赛中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突出,“大广赛”被看成是传媒类专业广告课程的一次实践大检阅。这种把赛事与课程结合起来的做法,很好地利用了赛事平台,进而全方位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是传媒专业实践的创新平台,是实践的高级层次,挑战度和高阶性是最高的。学生需要拥有很强的创新式思维,才能做好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包括校内施行的大学生“双创”项目(国家级高级别双创赛事)、学生毕业作品设计、实习单位横向合作项目等。

学生的专业实践进入创新综合层面,不仅要综合各类专业知识,更要把作品完成好,讲好中国故事,满足大众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拿传媒专业的毕业作品设计来举例,毕业作品设计应该是传媒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最重要的实践形式,是走出校园前最后一次高质量全投入的创作实践。传统高校传媒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由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创作,最后通过毕业答辩。笔者认为,整个毕业设计缺乏行业介入,高校教师既是“参赛者”又是“裁判员”,在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把关上存在漏洞,这个环节亟须改革创新。笔者建议,学生的毕业作品经过老师指导并进入答辩阶段后,指导老师的评分比例应该相对降低,答辩委员会应引入行业专家进行专业评分,最终综合指导老师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来决定作品是否能够通过答辩,评判该学生是否拥有足够的创作实践能力完成毕业。通过过程化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质量,是创新实践平台体系的参考动作。对于社会实践、双创实习等来说,学生在这个实践体系中代表着自己的传媒实践水平,是展示自己传媒能力的综合平台。这个平台体系必须能够给学生准确的反馈并给予学生专业指导,才能让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四级进阶实践平台体系对应着学生不同的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在“基础——提高——综合——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基础实验、实训实践平台检验的是学生的基础能力,校内媒体综合实践平台、专业赛事实践平台检验着学生的专业综合创作能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检验的是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传统的高校传媒实践相比,更加系统化。学生目标清晰,明确知道自己在哪个阶段该干什么、获得什么能力。在所有实践环节中,行业专家都介入实践考核,直接参与到教学中,且拥有比较权威的话语权,进一步推动高校传媒教育与传媒市场无缝衔接,做到行业需要什么,高校就给予什么。如此,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才能经受住市场检验,学生在高校才能收获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六、结语

全媒体的媒介环境对传媒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地方高校要精准把握传媒教育新形势,根据自身条件,努力弥补原生传媒资源缺乏的不足,整合校内校外传媒实践平台的资源,全力构筑传媒实践平台体系,全力培养时代需要的全媒体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地方发展注入人才力量。

注释:

①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编.新文科建设年度发展报告2020[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20:3.

②吴岩.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J].中国高等教育,2021(01):4-7.

猜你喜欢

文科实训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