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报道的创新实践

2022-12-30张静孙昕

视听 2022年10期
关键词:河南广播受众

张静 孙昕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海量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等特征,各种繁杂的信息与主流媒体的报道争夺着受众的注意力。在此背景下,重大主题报道急需通过转变表达方式、创新传播模式等方法来提升传播力、优化传播效果。媒体融合不仅是媒介形式转型升级的过程,而且是主流媒体加强新闻舆论影响力的一项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指导政策。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指导思想为主流媒体的融合创新实践提供了指引方向和强大的动力支持。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大媒体主要通过网络连线、网络直播等方式对全国两会进行报道。同时,全国两会报道也成为各大媒体展示自身融合创新成果的舞台。经过前几年的全国两会融合报道实践,主流媒体在2022年全国两会报道上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创新表达,5G、人工智能等已成为各大主流媒体报道的常用技术。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主流媒体设置关键议程,引导舆论方向,推动全国两会新闻报道的传播。其中,河南广播电视台以“创未来新出彩”为全国两会报道主题,全面讲述“新征程”上河南创新发展的出彩故事,借助5G、AI、超低延时等融媒体技术,通过全媒体平台进行全效传播。截至2022年3月10日,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平台共播发全国两会稿件4307条,总阅读量超33.68亿,其中44条全国两会新闻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点栏目播发。河南广播电视台不仅将全国两会的精神传递到河南,还将河南故事传递到全国。

一、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报道中的融媒体技术创新

(一)大屏小屏联动,赋能传播新场景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9.34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载体也从以前的传统媒体转向如今可随身携带的电子移动设备,短视频以其短、平、快的主要特性成为当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与传统的文字、图片报道相比,在呈现形式上,短视频更直观、易懂,容易使受众产生共鸣。为了适应当下用户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各大媒体近年来纷纷开通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的账号,以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河南广播电视台各频道、频率围绕主题“创未来新出彩”各展所长,深度融合传统大屏和移动小屏,综合运用动态、评论、专题、Vlog、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开设了《向总书记报告》《牢记嘱托看变化》《两会云访谈》《两会速递》《两会马上评》《两会民声汇》等栏目。

同时,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垂直分类、纵向调研,定向传播定制内容,运用轻松、活泼的语言进行轻量表达。例如,在小屏优先推出了系列微视频《履职这五年》《青春约“会”》等。系列短视频《“创”未来,“新”出彩!一起向未来》运用虚拟现实、视频拼接、三维角色绑定动画等技术手段献礼全国两会,生动展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人们的幸福生活。河南广播电视台将新闻、评论、专题、短视频等融合在一起,形成多平台、多端口的传播矩阵,共同发力,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全国两会的盛况。

河南广播电视台整合全媒体资源,以“移动先行”“深度融合”为核心,利用传统大屏的优质资源制作深度内容,小屏端轻量化表达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再通过社交媒体的转发、分享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技术融合,助力全国两会“云”报道

融媒体将不同性质的媒体进行有机组合,使其优势互补,通过相应的技术应用以及经营管理,使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从而发挥出更好的价值。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为了做好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媒体报道主要通过“云”采访,进行“云”传播。5G、AI、“云制播”等技术实现了全国两会“云”报道,提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效率,丰富了受众的观看体验。

北京代表驻地、外场采访演播间、河南台演播室三地互动、“异地同屏”是2022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创新运用“5G+4K+AI”、超低延时等新技术,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两会云访谈》《两会民声汇》特别节目,外场记者可以瞬间“穿越”到代表驻地的演播室,与代表进行零距离、沉浸式的实时“同屏互动”。超低延时和超高画质是这套系统的显著特点。超低延时带来的体验是代表们虽身处异处,却能营造出一种面对面交流的现场感;超高画质是指这套系统里的视频和音频信号都能达到广播级的质量,可以对录制内容进行多次编辑。“异地同屏”大大降低了疫情防控期间“云”采访的视觉不适感,极大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

同时,“大象云”作为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云中央厨房”,是实现全国两会“云”报道的技术保障系统。它通过将所有信息资源共享于“云端”,打通了以往封闭的生产管理体系,实现了云媒中心的在线访问和实时调取,使得一次采集、多次分发的“融”传播成为现实。在“云”采访的过程中,广播端直接导出演播室内的访谈对话声音,报纸和网络平台生成文字迅速撰稿,客户端则汇集多媒体资源,推送给亿万用户。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广播电视台发挥融媒体优势,及时跟进会议报道,通过新技术搭建新平台,提升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效率,丰富了节目样态,实现了内容的创新传播。

二、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融媒体内容创新

(一)信息前馈设置议程,提升议题的关注度

新媒体时代,不断升级换代的网络新技术使媒体和受众的双向传播、实时互动得以实现。媒体以网络为依托,可直接收集、反映公众的意见和观点,积极融入公共议程,进行议题设置,将媒体议程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呈现,形成网络热点,由此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减少媒体议程与公共议程之间的偏差。

2022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大象新闻客户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开展了诸如“我给两会捎句话”“我为两会写‘微议案’”等征集活动,为用户提供讨论平台,广泛搜集、整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不同于以往大部分媒体在报道发布后才会得到大众的反馈,河南广播电视台通过信息前馈的形式,更好地收集民意,预先设置报道方向,更准确地把握受众的观看需求和阅读喜好。此外,河南广播电视台还设置了专题专栏,展开预热报道,把全国两会的报道主题统一定为“创未来新出彩”。各频道、频率围绕同一主题,充分利用热点话题,将公众议程与官方议程拉近,并广泛使用动态、评论、短视频等不同形式进行传播。河南广播电视台主要的新媒体平台也在头版推出了特别栏目,如《2022全国两会前瞻》等。

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报道聚焦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和话语表达优势,密切关注人民的需要,搭建媒体平台,让人民群众在表达中提升对全国两会的关注度,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以解决官方、媒体和公众三者议程差异性的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传递人民声音

2022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国两会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们收集、整理并向党中央转达人民的诉求。媒体肩负着“上传下达”的使命,不仅要向人民准确解读官方议程,及时传递政府工作报告、战略规划等信息,还要将人民的声音及时传递给党中央。对于媒体和新闻记者来说,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提升新闻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使大众的需求与媒介的生产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持续改善新闻作品传播的精准度,增强目标受众的黏性和品牌影响力。

2022年,河南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融媒体活动,将全国两会报道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以引导和回应受众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全国两会期间,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客户端与全国十地党媒联合推出主题报道——《追梦这十年》。报道中,十地党媒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访过去十年里总书记到过的十个地方,通过十位“追梦人”十年生活工作的深刻变化,以小见大地展现中国人民奋进的模样,传递“两会精神”。同时,为了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和参与到全国两会话题中,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大象新闻客户端联合郑州市教育局推出了“我为两会写‘微议案’”活动,吸引了超过120万的中小学生参与。不仅如此,大象新闻客户端还充分发挥其新媒体优势,转变语态表达,增加话题活力,推出了系列年轻态融媒体产品和创新报道,让全国两会进入更多青少年的视野,并使“两会精神”潜移默化地进入他们的心中。

(三)轻量柔性表达,助力宣传推广

在融媒体报道中,新闻工作者要结合媒介的传播特性,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对新闻素材和报道内容进行综合性的编辑与加工,从而丰富传播内容,提升传播质量,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全国两会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会议,本身就具有严肃的政治属性,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往往在受众的心目中容易产生过于宏大、晦涩难懂的主观印象。针对此问题,河南广播电视台采取了将“硬”新闻“软化”的方式,使全国两会报道呈现出轻量化、柔性化的特征。其中,轻量化指的是精简报道主题与内容,提升全国两会“硬”新闻的传播效果;柔性化指的是通过新颖、生动、易懂的报道形式,“软化”全国两会的严肃报道,以顺应移动化的新形势,开创全国两会融媒体报道的新格局。例如,在典型人物宣传方面,河南广播电视台制作了《履职这五年》系列微视频,视频突出展示了人物的工作经历,精准提炼出专业领域的核心词汇,用生动简洁的话语取代了以往人物宣传中的严肃说教,形象地展现了全国两会代表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及卓有成效的履职成果。

此外,河南广播电视台还根据年轻人关注的热点话题推出了微视频《青春约“会”》。在创业就业、民族潮流文化和乡村振兴等主题上,两名95后年轻记者进行了一次体验之旅,以Vlog报道的形式向全国两会代表介绍年轻群体的关切。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Vlog报道具有更强的UGC特性,即记者进入镜头,向观众展示并解释他们的视频内容——叙述方式由“旁观者”向“见证人”过渡,叙事视角由“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转变。这种新颖的呈现方式,使得观众的“在场体验感”和代入感大大增强,简洁易懂的同时也不会损害故事的丰富性。

(四)细化宏大叙述,实现情感传播

传统的全国两会新闻报道多以领导人讲话、重要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为重点,突出党性原则和媒体的“耳目喉舌”功能,使新闻在政治宣传中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而,此类报道中宏大、冗长的叙述往往会使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产生疲惫感和距离感,无法感同身受,容易导致受众减少对相关报道的关注度。因此,记者应在这类报道中选择发生在受众身边的小事作为切口,通过选取在地理上或心理上与接受者十分接近的新闻事实,让受众感受到报道与自己息息相关,达到情感相通,进而使新闻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2022年全国两会开始前,河南广播电视台就于2022年2月24日提前推出了原创MV《我爱你中国》。MV制作历时两个多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理念,并将其贯穿始终。MV以钟南山、吴养洁、张金良、姜鹏、李俊贤等30名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为主角,展现我国科技从业者的风骨以及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在技术呈现上,MV融合了“采访+跨时空对话+歌唱”的形式,立体展现了我国举世瞩目的科技发展成就。在观众互动方面,一些用户对MV感到认同,通过社交平台分享给好友,从而间接地充当起MV的宣传员和传播者。另外,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操作参与到视频的讨论中,还可以通过弹幕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而媒体可以通过查看网络用户的反馈,观察和分析他们对这种消息传递模式的态度和看法。

河南广播电视台通过选取为受众所熟知的科学家作为MV的主角,在心理上接近受众。MV播出后在网络中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共鸣,网络平台的观看量和搜索量累计超过5亿次。网友纷纷留言赞扬祖国,赞扬为建设美好中国而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充分实现了宏大叙述的小切口、情感化传播,成功为全国两会报道预热。

三、结语

在2022年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中,河南广播电视台充分运用融媒体技术,通过大屏小屏联动,赋能传播新场景,融合5G、AI、“云制播”等技术实现了全国两会的“云”报道。在内容表达上,河南广播电视台坚持从群众出发,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重大主题报道在人民群众心中难以接近的刻板印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伴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未来,主流媒体更应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不断精进和熟练使用融媒体技术,创新表达方式,优化报道内容。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心理,以受众喜闻乐见的视角和语态来解读全国两会传递的政策和信息,更好地发挥我国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河南广播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