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版教材及其大单元教学
2022-12-30张丽佩
◎张丽佩 张 超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新版教材相继推出,从教学范式上看,打破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教材编排体例上看,教材并不是简单的增添内容,而是创新的重构,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侧重语言的建构与迁移运用,从而实现读写的有效通融。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规定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而教材编排也是根据学习任务群的需要,在内容上呈现出整体性和“大语文”的编排理念。
一、新版教材的创新编排
从性质上讲,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共分为两册必修和三册选择性必修,共计二十八个单元。其中,必修的十六个单元,囊括了课程标准中的七个学习任务群的落实;选择性必修中的十二个单元,囊括了课程标准中的九个学习任务群。
从内容上讲,新版教材更编排了两条鲜明的教学主线,即人文主题和单元学习任务群。其中,前者主要指向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后者主要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单元编排思路上讲,新版教材围绕各个学习任务群的不同特质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编排思路,即读写单元和综合实践单元。[1]其中,读写单元围绕某个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要求,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类经典文本,并以阅读或整合本书阅读为核心设计学习任务,将表达交流、思维梳理和审美鉴赏充分融合,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综合实践单元则不涉及一般的单篇文本,而是指向“一体化”的学习活动,旨在通过调动所有教学资源,并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深化学生体验,强化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包括“整本书阅读”“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单元,充分践行了语文课程的活动性和实践性。
二、读写单元的读写融通、文体异质
在新版语文教材中读写融通、文体异质和古今互通是基本的特点。在文体上,较之旧版教材,新版教材消除了文体之间的界限,语篇类型多样化,并将阅读与写作相互融通,实现了阅读课中的写作和写作上的阅读课。
在新版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中,学习任务群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该单元中共有六篇文本,囊括古代、现代和当代经典文本。如文言文《劝学》《师说》,现代文《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当代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篇随笔。在“单元学习任务”板块,第三个问题是“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在该任务后,附有编者的话,即“议论要有针对性”,并以杜甫在《与元九书》中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举例说明,强调议论文不要自说自话而缺乏针对性。
在文体选择上,编者将古代、现代和当代融合,且时代不同,带有明显的思辨性,从而打破了旧版教材中单篇成课和文体聚合的单元编排模式,其目的就是通过打破文体限制,既包括阅读,也囊括写作,并围绕某个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强化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系统性和整合性较强。一方面暗合了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这是因为,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志趣和文化传承都不是单一存在的,通过实际情境的检验,才能检测学生的知识的生成性和实践性,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讲,新版教材的编排特点有利于打通单一文体的封闭式思维场,尤其是古今互通的语篇融合,能够从整体上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化思维,在背景上提供完整的学习情境。此外,读写融合的编排倾向,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激发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写作的基本素养,并在链接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从高阶思维培养上讲,新版教材的编排方式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进阶,提高实际问题的灵活处理能力。
三、大单元主题教学的理解
基于新版教材在排版方式的新变化和新特点,高中阅文阅读教学倾向应以大单元主题教学为主,并且强调在真实情境的创设中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在大单元主题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激发,教师的引导性更加凸显,旨在师生的共同探究和深入学习,彻底扭转学习模式,提高阅读思维和写作能力。对此,理解好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概念,才能利用好该教学模式的育人优势,从而践行课程标准的具体诉求。
明确情境的重要性。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情境”被反复提及。其实,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可知,“情境”一词就被不断提及。可见,“情境”一词不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独创”,而是语文课程“一以贯之”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认识到“情境”对于深化文本理解和知识迁移运用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情境”也是不可或缺的。就“情境”一词的内涵而言,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场景,既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已发生”经验,也可以是未来生活中的“可能发生”,总而言之是围绕学生的具体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境而创,这也是语文学科实践性的重要体现。
新版教材中的情境提供。纵观必修上册各单元,例如第一单元强调“青春”主题的作品意蕴思考;第二单元强调“劳动”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旨在体会劳动的光荣、崇高、伟大和魅力;第三单元强调“传统文化”主题的古诗词意蕴品味,通过对优秀古诗词的解读,提高审美情趣,并理解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第四单元强调从“家乡文化生活”主题提高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旨在通过实践考察、采访和文献资料提供“丰富家乡文化生活的合理化建议”,强化学生的实践性;第五单元强调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出发,了解乡土中国,从而“拓展阅读视野”,并“积累学术著作的经验”;第六单元侧重学习观的养成,在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能力。从新版教材的单元设置中,从青春到劳动,从家乡到祖国,从学习到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可能性生活息息相关。
新版教材中的“单元”概念。正如前文所述,新版教材中较强的系统性设置,立足于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效整合了人文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学习任务群。当然,在传统教材中也有“单元”概念。但是,此“单元”非彼“单元”,传统单元是以单篇文本为教学单位,而新版教材是以单元整体为教学单位,这是个重要的概念变化。因此,只有充分认识新版教材中的“单元”概念,才有可能对大单元主题教学清晰认知,从而充分利用好新教材,落实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对此,大单元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是对新版教材的关键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大单元主题教学,新版教材以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学习任务群为目标,以具体活动为实践路径,以教材资源和补充资源提供学习保障。当然,大单元教学需要设置具体的“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深度学习。
四、大单元主题教学案例说明
以高中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以综合实践为主,侧重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开展学习实践,且没有单篇文本。对此,大单元主题教学视域下的“一体化学习活动”比较适合本单元的教学。教师可设计整体的情境任务,如“电视《故乡》栏目摄制组正面向全国征集家乡文化素材短片,需要学生给文化部门提供分镜头脚本”。围绕该任务情境,教师充分调动教学资源,并提供支持条件。对此,引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素材调研,并确定选题、制定拍摄大纲、创作脚本解说词等,然后在实际采访、考察、模拟编导和文案撰写等实践活动中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从该单元的教学实践而言,大单元主题教学视域下,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彰显。因此,为充分发挥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标准及要求,立足新版教材的特点,结合高中生的学情,从知识灌输目标向核心素养目标转变,从而构建学生的语言综合实践能力。
对于新版语文教材而言,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关键在于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学。以整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围绕单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语言实践的魅力。对此,作为教师而言,要重新定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充分发挥新教材的教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