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溢满艺术的光彩
2022-12-30陈滢竹
◎陈滢竹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强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既要讲授知识,更要讲究授课艺术。为确保学生可以更加高效、精准认知学习内容,教师还应为学生创设浓郁、和谐、轻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以此唤醒课堂学习活力,让语文课堂溢满艺术的光彩,推动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让语文学科的魅力永驻。
一、优美导言,构建诗情画意之舟
在大语文时代来临之际,传统层面照本宣科的语文学习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艺术角度启发学生学习语文,拓展语文知识学习面,让语文课堂溢满艺术的光彩。而导言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重点关注导言引导教学,利用导言教学,为学生构建诗情画意之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字的美好,可以达到直击学生心灵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知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此促进学生顺利进入学习阶段,增强学生的学习代入感,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
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例,这是一首现代诗,描写了“四月天”的景象,开篇用春色多变、春光明媚、春风轻灵等词语描绘了四月的景象,在中间段落分别用四月天中不同的景象来暗喻生活,在最后段落,诗人直抒胸臆,直接描述,你就是爱,你就是暖,就是希望。这本就是一篇诗意十足的课文,自身充满了较强的艺术感,其特点还在于全诗中含有诸多意象,书写柔丽、细腻的情愫,展现了优雅轻盈之美,同时,诗歌中涵盖了中国诗歌的绘画感、音乐感,以及英国古典体诗的韵律,是一首越是吟诵越是能够体会出更多新意的优秀作品。
教师可以在导言教学环节,先为学生介绍这首诗的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意图,这会让学生在懂得更多诗歌创作背景的同时,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到诗歌学习阶段。而且,也能更好体会诗歌中表现的艺术性,从艺术角度学习理解诗歌内容。首先,本诗歌的作者林徽因的个性纯净、温暖、犹如一阵清新的风,即不灼热也不甜腻,富有较强的女性的深情与细腻,能够使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舒适、愉快。其次,诗歌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即有说诗歌是为其好友徐志摩所创作,也有说是为其儿子所作。但无论是为谁而创作的诗歌,都是借助描写四月天,对人间真情的歌颂,而四月本身就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发的世界,枝繁叶茂、草长莺飞,花和草无需“多言”只是静静矗立,就已默然成诗,其中的艺术气氛不言自明。
教师在导言环节,对学生讲述诗歌的创作者及创作背景,能够通过语言为学生构建诗情画意之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艺术性,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理解诗歌内容。
二、抒情共读,营造瑰丽多姿殿堂
在大语文时代,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学习能力,更应注意构建艺术化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感受文字的艺术气息,为学生塑造多元化的语文审美观。尤其应注意,语文教学应以阅读学习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以此提高文字理解能力,而这是学习其他语文知识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以多元化的方式开展语文阅读学习,比如,单人阅读、双人阅读、小组共读等阅读模式,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活动,循序渐进提高阅读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抒情共读融入课堂阅读教学环节,让学生融入角色化的阅读氛围中,进而深入、高效地理解阅读内容,为学生营造瑰丽多姿的阅读艺术殿堂。抒情共读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角色的方式进行沉浸式阅读,学生能够更加精准认知到课文的含义,确保学生能够深度理解课文内容。
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这是一篇知识性小诗,通过反应一些自然现象,告诉读者,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够认知到大自然的规律。诗歌中表现了较多景物、生物,比如,白云、蚂蚁、蝌蚪、春天、大雁、秋天、大树、大鱼、“三叶虫”化石、“庐山”、风筝、雷电等,它们都能反映出自然界的现象,只要人类善于观察自然,善于思考,自然会了解到不同的自然语言,感受到大自然中包含的艺术性。
为提高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可以让每名学生分别以不同的“身份”进行模仿性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融入不同物种的感情特点,使整篇课文的阅读能够更具形象性、生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抒情共读,进一步体会到大自然的语言,在丰富学生自然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以及大自然中蕴含的艺术之美。比如,高高飘起的白云、地上忙着搬家的蚂蚁、在水中游泳的蝌蚪、南飞的大雁、鱼鳞上的圆圈等,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更是大自然的艺术。而哥白尼的出现,创建了太阳中心说,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浮力定理,富兰克林在暴雨中放风筝,捕捉到了雷电,这些内容,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大自然创造的独有的艺术,正如同工匠的石刻木雕、厨师的雕花厨艺、桌子上的插画都是一种艺术,
三、音乐融合,打造意境悠远空间
柴可夫斯基曾说,上天赐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就是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结合课堂教学现象进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学科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性,教师应抓住不同学科的关联点,对学生开展深入、系统的教学引导,会形成一通百通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多元角度看待问题。
将语文课堂教学与音乐相融合,能够为学生打造意境悠远的语文学习空间,不仅能够通过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宽泛的学习氛围,更可以让学生理解乐理、节奏、旋律的基础上,发现语文知识中的学习要点。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有了吟诗配乐的习惯,尤其宋词更是谱曲后就可以进行演唱的歌曲,因此,语文与音乐实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音乐的灵魂就是音乐的旋律,教师将音乐的旋律与语文阅读相融合,将不同的语文学习内容,配合不同旋律的音乐,自然会使课文内容更加完整,也更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
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密州出猎》为例,这是一首苏轼的词,宋词的创作本意就是歌词的形式,谱曲后可以进行演唱,因此,应通过音乐与诗词教学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宋词的含义,以及其中具有的艺术性。从词作者以及词的表现形式不难看出,这篇课文充满了较强的艺术格调,它呈现了一种充满阳刚之气的艺术之美,使得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为有效提高学生对这首宋词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将整首宋词进行拆分,分成开头部分、中间部分、结尾部分,开头阶段适合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在中间部分应逐步转换为激昂的大型交响乐,而在结尾部分,需要转换为气势恢宏厚重感强的配乐,这种不同的音乐内容,更加真实反映出诗词的含义,也更容易使读者进入诗词学习状态,进而形成音乐与诗词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素养。
四、图文再现,拓展视觉体验环境
图形是文字的补充说明,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具象性,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记忆能力。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学习有一定难度,且处于基础学习与高等学习的交接阶段,故而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单纯的通过文字启发学生进行学习,较难从更深层面引导学生认知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而引入图文教学的模式是指用图形解释文字内容,这会简化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读图,理解文字内容,通过这种拓展视觉体验的方式,助力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
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为例,这篇课文的艺术魅力在于,课文以乐写哀,虽然以“笑”贯穿了课文内外,却以多重对比的方式,使人物的悲剧性更为突出,揭露了旧社会的阴暗,以及强大的封建黑暗吞噬了读书人的躯体。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简单的图形,引导学生认知课文中涵盖的艺术成分,让学生对课文形成大体认知。然后,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同时,自主进行图形绘制,包括以下两种绘图方式,其一,以写意画的方式,绘制整个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以及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孔乙己、酒店掌柜、伙计、酒店用餐者、邻居孩子等人,应注意人物的表情、衣着符合其身份,并分别标注每个人物的台词,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艺术特点,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丰满,艺术气息十足,也能够更加深入细致的说明课文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
通过绘制剧情图形,也会让学生在绘制过程中进行二次学习,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的记忆。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此深层次展现课文的艺术特点,比如,可以设置情节发展主线,以及从主线引申发展的分支,并用文字对不同分支的内容进行说明,以视觉角度展现艺术特质,并鼓励学生从艺术角度理解文章内涵。而且,绘制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更加清晰、明朗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
五、生动语言,燃起阅读的激情
语文学科本就是一个艺术性十足的学科,它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交流情感的教学艺术。同时,语文的教学特点在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艺术化学习氛围,使课堂学习模式燃起欣欣向荣之感。在教学环节,教师应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能够让学生通过听课,就可以感受到文字的艺术性、文字的美,使学生真正理解语文的文学魅力,让学生通过文字获取力量,成就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更懂得语文中蕴含的艺术。
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这是舒婷的一首现代诗,且整首诗没有一字议论,均以情感贯穿始终,以意向开展描写,这更突显出诗歌的抽象性、艺术性。诗歌以四个部分开展描写,以不同的五组意象,刻画了对祖国历史的反思,也体现了祖国千百年来灾难深重、贫穷、落后的面貌,前四行描写富有较强的艺术色彩,让人产生沉重的深思之感。第二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艺术特点,揭示虽然中华民族灾难重重,却理想永存。第三节作为重点段落,连用了五组意象,激情昂扬,倾吐希望,将一个百废待兴的中国面貌呈现出来。第四节的艺术氛围更加浓郁,让人通过生动的描写语言,体会到我与祖国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祖国源源不断滋润着我的肉体,我就要用我的血肉之躯报效祖国,表达了希望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这种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燃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激情。
六、创设悬念,突出豁然开朗意境
悬念引导法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悬念,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在结尾处让学生回答悬念问题,通过这三个步骤,让学生能够逐步理解主题的含义,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尾声环节,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设置悬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分析思考意识,学生会更加投入地进入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老王》为例,这是杨绛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与老王的日常交往。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含义及其艺术性都与作者的认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这篇课文也不例外,它的艺术价值在于,通过描写在特殊年代,知识分子与底层车夫的交往,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让读者懂得人性中的真、善、美与身处的时代无关,它是隐藏在人心底的一束光,能够温暖他人。
教师通过描写老王的身世特点,为学生设置悬念,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及读后思考,可以更加深入理解课文的精髓,尤其在后续描写中,为什么作者“我”在得知老王已经去世后,心情十分沉重?通过深入阅读,以及深度思考,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也可以更好理解人性中蕴含的真情,上升到从艺术化角度理解问题。同时,这种通过设置悬念的教学手法,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并在结束阅读找到答案后,产生豁然开朗的了然于心的感觉。
在初中统编版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现代诗、古典诗,以及名家散文等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课文,从艺术化角度思考课文的内涵,并在了解作者个人经历,以及文章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从立体化层面分析问题,从艺术层面感知文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挖掘学生的艺术学习潜能,让语文课堂溢满艺术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