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式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以李白诗歌为例

2022-12-30◎王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诗歌大学生教师

◎王 丽

先哲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浪漫主人诗人屈原的《离骚》,再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歌。纵观中国文化史,诗歌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价值载体,其教化功用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再到大学阶段,诗歌教学始终贯穿语文课程,体现着诗歌独特的文化魅力。从审美角度讲,诗歌教学最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比重仍然较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歌在培养大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提升人文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新媒体语境下,随着信息爆炸下的“碎片化”信息解读趋向以及在就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从小学到大学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容易遭到腐朽文化的侵蚀,甚至变得功利化、利益化、享乐化,体现在诗歌教学方面,就是对诗歌教学的忽视或弱化。一方面,源于诗歌本身创作时空的距离感,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再;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冲击也是重要原因;再者,诗歌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的落后是根本原因,极大弱化了诗歌的教化功能。

基于此,如何激发大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体悟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性精神,这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亟需解决的问题,不仅关系着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还关系着大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与人生道路。对此,教师要积极关联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与诗歌的文化内蕴,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在诗歌教学中提炼传统文化精神,赋予诗歌教学新的教学使命。对此,本文拟从“参与式教学”的角度探究诗歌教学,分别从小组构建、内容参与、多维度体悟以及基于微信群的教学拓展等方面,对参与式教学的具体路径以及不足进行全面分析,切实践行诗歌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参与式教学总括

顾名思义,“参与”是“参与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引领学生创造性参与课堂教学的科学方式,既能从中获取审美知识与能力,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1]。在理论依据方面,参与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与合作学习理论衍生出来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教学中的合作、探究等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其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精神性成长,并在“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高审美趣味。作为诗歌教学而言,参与式教学聚焦大学生的思想修养与价值观纠正,是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效路径。

从教学形式上讲,参与式教学分为两种。其中,传统的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分组合作与教师授课的结合,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过程参与感,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此外,以学生介入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是参与式教学法的另外一种形式。鉴于当前大学诗歌教学现状以及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显然第二种方式更适宜。

二、参与式教学的具体路径

从诗歌解读来看,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无论是思想还是技能都需要与实际生活对接;另一方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学生不仅是知识的鉴赏者或评论者,更是知识的再创造者,这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考验。诗歌的确承载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是新时代先进文化的精神源泉,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点。但是,倘若不能将其内化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并与大学生就业实际与人生道路相结合,那么诗歌教学的价值功用就会流于形式。基于此,诗歌魅力的“重启”,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在参与中构建自身文化结构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体会诗歌内蕴的艺术魅力。

(一)构建诗歌活动小组

值得强调的是,参与式教学法对诗歌教学的意义,不仅是在课内呈现,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拓展中呈现。同时,参与式教学的评价方式也是立体化、多样性的,既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更要强调小组内、小组间,甚至是网络平台的多维度互动,切实将“参与”的概念落实到诗歌教学中。从这个角度讲,要焕发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功用,仅靠教师是无法实现的。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既能够确保方案实施的正确方向,也能够最大程度体现诗歌教学的价值性。作为大学生而言,因应试教育带来的“后遗症”,对诗歌的学习热情已逐渐消磨。从这个角度,教师的引导是基础,激发大学生立足新的视角对待诗歌,则是实现参与式教学的关键,也是发挥诗歌价值的必经之路。因此,构建诗歌探究小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组织形式。

关于活动小组的人员数量,以五人左右最佳,当然也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在小组构建方式上,一般而言有两种形式。

第一,学生之间自由组合。该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学生之间往往会从性格、爱好、兴趣等方面选择“志同道合”的学生,且沟通成本较低,更有利于高效完成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小组内的交流非常通畅,但是小组间的沟通却存在一定难度,不利于方案的优化和拓展。

第二,由教师主导构建,或按照学号,或按照语文成绩优化组合。以四人小组为例,可分配一个成绩优异、一个成绩中等、两个相对较差的学生构成一组。该方式的特点是各组之间相对均衡,且能够在组内形成共同进步的氛围。当然,在沟通上不如自由组合模式那样顺畅,也有可能因为性格不合出现扯皮推诿现象。

总而言之,组建合作小组是前提和基础,至于如何组建,则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综合考量,但是要把握住一个原则,即以提高学生的诗歌探究热情为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参与选择

在诗歌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选择模式,必选篇目和自选篇目相结合。例如李白的诗歌,必选篇目可以是《把酒问月》和《西上莲花山》,各小组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他诗歌,如《将进酒》《蜀道难》等表现不同主题或诗人不同题材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全面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当然,这只是调动学生诗歌兴趣最基础的一种方式。

基于重新焕发诗歌魅力的学习目标,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过程性实践活动,如“走进李白”“走进杜甫”“走进白居易”等综合性课题,并贯穿诗歌教学始终。当然,每个小组的研究对象可以不同。在课前十五分钟,各小组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分别推荐诗人的一首诗歌,并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与诗人的情感意图,以PPT 课件形式在班级内分享交流。从这个角度讲,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互换,极大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感,并在解读过程中全面走进诗人,了解诗人,有效链接诗人的心路历程与创作风格,在持续不断的审美熏陶中逐渐爱上诗歌。

每一首诗歌的选择和推荐都需要小组成员的全员参与,并轮流进行解读展示。值得强调的是,这种综合性实践课程最终要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同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相互结合。

(三)多维度体悟

诗歌教学,“诵读”始终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维度的诵读,才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所谓“三分诗七分读”正是言明此意。

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诵读环节,以多元化的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2]第一,自由诵读。在该环节,要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意蕴。第二,朗读中梳理诗歌意象。简单来讲,意象是诗人心中的形象,是物我统一的载体。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能够有效抓住诗人的创作意图,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第三,交流诵读。在感知文章大意,了解诗人情感和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各小组要分别呈现出自己对诗歌的个性化诵读与解读,如诗歌的语言、节奏、意境等。对此,教师要及时在语速、停顿方面进行指导。第四,创造化诵读。该环节是在个性化解读基础上对诗歌的二次创作,是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体现,如改编成小说、散文等文体,或创编成歌词等,甚至是改编成表演剧,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该形式还可以拓展至校园文化中,如诗歌朗诵、演唱比赛、元旦晚会等文娱活动中,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基于线上平台的拓展参与

参与式教学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外实践参与中,毕竟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充分彰显参与和交流效果。这也是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原因之一,即调动学生在课下拓展探究的兴趣。在新媒体语境下,微信群、钉钉群等线上平台被广泛运用至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积极借助线上平台的技术优势,强化学生的课外参与交流。例如,为实现班级有效管理以及方便学习交流,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微信交流群或钉钉群。教师要依托这一技术性资源,积极开展课后的诗歌教学拓展。通过线上平台,各小组可通过即时沟通,大胆发表自己对诗歌的见解,并开展线上解读竞赛。例如,针对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每个小组可根据自己选择的篇目进行精准推送,即从某个角度进行创意阐释,从而全面实现“走进李白”的目的。当然,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对学生的观点及时指导,确保解读方向的正确性。无论如何,以线上平台形式开展的诗歌解读,既是对线下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摆脱了时空限制,能够灵活、自由、及时地实现多维度的互动评价,并在思想碰撞中产生解读新思路和新方向。

微信群或钉钉群在课外诗歌教学参与中的作用,大致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拓展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的诗歌阅读面,并实现资源共享,如从某个角度对诗人深入化探究的相关视频、文献、成果,可以及时进行群分享。第二,充分激发学生创意。例如,在二次创作过程中,可通过多方评价和探讨,激发新的创意点,并从受众角度完善改编作品。第三,强化过程性评价。通过作品展示,学生以成品形式推送小组研究成果,在讨论交流中评选优秀作品,从而为诗歌学习评价提供支撑。

三、参与式教学法的深层次优化路径

(一)灵活调整小组模式。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活动小组的组建尚处于摸索阶段。针对两种小组模式,在参与式教学法实施初期,要以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主,因此自由组合的形式更符合参与式教学法,以方便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随着诗歌学习的深入推进,学习小组的形式也需要相应转变,从而有效处理小组之前的不平衡、松散化问题,调动全员的参与感。对此,教师要制定系统化、层次性以及富有弹性的小组构建模式。例如,当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小组人员。当然,这种调整也是逐层推进的,如先调换小组组长,或调换其中的某个组员先行适应,避免因“大换血”带来的不适感,然后逐渐增加调换人数,从而优化小组模式,营造互相促进、竞争的学习情境。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线上平台的交流沟通,小组之间能够互相交流,这也为重组小组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积极拓展诗歌参与形式

课内学习总是具有局限性,例如“走进李白”的综合实践活动。总体来讲,模式还较为单一,还要不断拓展诗歌的课外实践形式,如参加校内外以及基于网络平台的诗歌原创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广泛参与兴趣。此外,将诗歌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是拓展诗歌参与实际形式的重要途径,既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相关联,又能够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对此,高校也可组织相关的传统文化实践形式,鼓励学生以多形式、多角度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线上平台的即时交流功能已广泛应用至教学讨论和研讨中,并能够精准推送学生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监督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对此,教师要制定更加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并组织开展“每日一首诗”研讨活动,从而养成以碎片化时间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

毋庸置疑,参与式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诗歌研讨兴趣,重现焕发诗歌的艺术魅力,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成长有重要作用,对于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无疑是有益的。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在探索中改进,以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诗歌大学生教师
诗歌不除外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诗歌岛·八面来风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圆我教师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