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以写促读的意义、类型及教学时机

2022-12-30燕东溪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文本创作文章

◎燕东溪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关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但是却没有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语言知识的传授过于碎片化,没有将阅读和写作等其他方面融合起来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是被动而片面的,学习效果不好。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又要提升他们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只有采用以写促读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各种创作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挖掘文本信息,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阅读效率,提升其思维能力。

一、开展以写促读的教学意义

(一)纵横勾连,拓展思维广度

以写促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勤于练笔能让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整合阅读到的信息,同时,他们也会为了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而阅读各种各样的作品,从而提升阅读量。教师要引导学生纵横勾连,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拓展阅读课内外作品,并将想法融入到创作中,从而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阅读《秋天的怀念》《散步》等展现亲情的作品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如何才能在写作中展现出亲情呢?一味地寻找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是否就能更好地展现情感了呢?同学们可以创作一篇亲情类的文章,并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获取更多信息。”有学生在创作中觉得自己的生活经历有限,没有什么素材,他们就拓展阅读了《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课内外文章,教师让他们说说这些作品从哪些角度入手写亲人。学生认识到虽然有的作品写的都是生活琐事,但是却将情感融入进去,所以才能写得感人。

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总结了各种写作素材,用于自己的创作,同时,他们又反过来阅读《回忆我的母亲》,深刻理解了“平凡中见真情”的道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究更深入,起到了以写促读的效果。

(二)迁移文本语言,加深体味

在阅读中,学生总结了不少写作手法,他们在写作中加以引用,在实践中,又发现某些写作手法似乎隐藏深刻的内涵,这促使他们反过来再来阅读课文,看看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深刻意味。这促使学生的赏析更具有深度,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读写综合能力。

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教师组织了以写促读的活动,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笔法进行创作,想一下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此后再结合《孔乙己》深入阅读,说说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能否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将想法写下来。这样的写作就能让学生在运用中迁移,并反过来拓展阅读深度。

教师不要用模式化的分析讲解来指导学生提升阅读赏析水平,而要采用以写促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写作中总结归纳、迁移应用,再反过来阅读课文,他们的感受就会更深刻。

(三)丰富写作形式,发展个性

写作形式是多样化的,学生可以在不断丰富写作方式的同时,发展个性,而这种个性化思维能力的提升,又反过来促使他们在阅读中也能找到独特的角度,提升阅读水平。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组织了多元化的写作活动,通过不同的活动,能让学生探究不同的阅读分析角度,提升探究水平。如“转换角度写作”让学生以“骗子、孩子”的视角改写文章,他们在阅读的时候也会试着从不同角色的角度入手,探究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又如“围绕留白处补写”的活动,能让学生提升想象力,他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能打开想象的翅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评价皇帝的行为”,则让学生理性思考,在阅读时,他们也能全方位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其内心真实感受。

这些丰富多彩的写作形式,关涉的思维角度各有不同,能提升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水平,让其发散思考,运用多元思维,拓展阅读宽度。

二、开展以写促读的教学类型

(一)理解体验类,体验文本内涵

开展以写促读,在设计写作环节的时候,教师也要将提升写作水平和理解分析文本结合在一起,设计一些理解体验类写作活动,让学生总结归纳文本的内涵,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学习《社戏》时,教师设计了理解体验类写作训练:“‘我’此前提到社戏并没有什么好看的,反而让自己感到发困,而豆子也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是为何最后又会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以将自己对此的理解写下来,彼此交流讨论。”这样的写作训练和文章理解紧密相关,促使学生探讨自己的阅读想法。如有学生在文章中提到:“作者是在说反话。”但是其他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作者没有必要说反话,他结合这一点自主创作:“假设作者所说的都是真的,那么,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定不是戏本身的好坏,也不是豆子本身味道的好坏,而是其他的东西。”他结合这一点深入挖掘下去,认为是乡村淳朴的民风让“我”感到印象深刻,他体会到了乡民们的好客和热情,感受到了温暖。这样的写作让学生挖掘出了文本的核心思想,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学生可以从文章的关键重点句子、留白处等地方入手,展开理解体验类创作活动,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学生可以在批注写作、随文练笔、续写改编等活动中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交流讨论文本的内涵和思想。

(二)归纳整理类,整理文本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说明文,为了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提升文体意识,教师组织其参与到归纳整理类写作活动中,整理文本的信息,并总结归纳作品的结构,学生可以写一下文章的大纲。

有学生在写作中提到,文章的第一部分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写的是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部分写的是物候学研究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各部分的内容用图片和箭头表示出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结构。

此后再阅读分析文本,学生的思维就更具有条理性了,教师再提出问题,让他们深入解读作品,如:“这篇文章如何安排详略和先后顺序呢?你认为作品的构思是否合理,如果你写类似的文章,会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呢?”学生基于归纳整理类写作的基础展开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解答这些问题。

在画结构图、写线索图、列提纲、做表格的过程中,学生挖掘出文本中的重要信息,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继而让他们找出作品中的关键信息,并深入探究,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作者为何要如此写,有什么特殊的想法。

(三)读写一体类,学习迁移应用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读写一体类写作活动中,先摘选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然后鉴赏分析,总结其写作手法的巧妙之处,并归纳整理修辞手法的写作要点,然后在仿写中运用该方法创作。

在参与该写作训练的时候,有学生发现了拟人手法的功能,认为:“拟人手法不仅仅能形象生动地展现某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作者将该事物比喻成怎样的人,实际上展现出了褒贬不同的理解。”再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阅读理解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句,将带着雪花的树比喻成了“看护妇”,让人感觉十分温柔、亲切,这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又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将济南比拟成襁褓中的孩子,体现出亲昵感,同时也体现出诗情画意的状态。

读写一体类创作能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综合提升。教师要借助文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总结文体的特点,在写作中促进建构和迁移,然后再反过来运用到对比阅读中,找到特定文体和其他问题之间的差别。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形成文体意识,他们的阅读和思维能力能显著提升。

三、开展以写促读的教学时机

(一)前置练习,酝酿情感

教师要将阅读和写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握好以写促读的时机。

学习《秋天的怀念》之前,教师设置了前置练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这篇课文,总结文章展现了怎样的情感,描述了哪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给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是否唤醒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学生可以用批注法,将阅读感受写下来,然后总结归纳,说说理解是怎样的。如有学生在批注中写道:“在刚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文中的孩子性格十分暴躁,不明白母亲为何还要如此关怀爱护他。但是在了解了作者的生活境况后,我知道作者因为瘫痪而性格大变,其行为情有可原,同时也深深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在这样的写作中,学生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在后续的阅读中,教师让他们从这个切入点深入下去,继续探究,如:“文章最后提到:‘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那么,你认为作者是否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呢?他的这种勇气来自于谁?”“从哪些细节中能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呢?”学生借此分析下去,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结合前置作业,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了下来,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一些困惑不解之处,这样就能在课堂学习中互动探讨,交流讨论,继而让阅读更深入,能挖掘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抓住留白,进行想象拓展

在《背影》一文中,作者主要写的是“我”的情感变化,但是对于父亲的情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却没有详细描写,这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留白处。有学生在解读作品的时候提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去买橘子呢?”结合这个问题,教师组织他们参与补白活动,回忆一下自己的各种生活经历,想一下父亲和自己的关系,父亲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然后和作品中的人物形成共鸣,想象一下父亲的感受是什么,猜测其想通过“买橘子”的举动,暗示什么,表达什么想法。

学生结合这个问题展开联想,如有人提出:“父亲一定是想要通过买橘子的举动,表达自己很关心孩子,希望孩子能从自己的举动中体会到他的关爱。”还有学生在随文练笔中提到:“父亲是一个含蓄内敛的人,他不会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所以就用行动来表示。”结合补白练习,学生深入到文本中,体会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解读水平。

在补白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理想象的方式,理解了人物的行为,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这时候再让他们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辩证赏析,发展批判思维

学习《范进中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客观地评价作品中的人物,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解读作者的思路,教师设计了随堂练笔活动,让学生结合作品中的某些文字,展开鉴赏,说说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有学生对比了范进老丈人对待范进的前后态度,体会到他前倨后恭的变化,认为:“作者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展现了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转变,一开始他对于范进过于粗暴,而后来又显得过于谦卑,这两种行为都不是丈人对待女婿该有的态度。”结合学生的赏析,教师引导其进一步辨析,探究其中的原因:“那么,真正的女婿和老丈人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胡屠户对待范进的态度为何会发生变化呢,和当时的社会北京是否有关?”学生可以围绕这个问题互动讨论,再次参与到随文写作中,这样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会进一步发展。

通过辩证赏析,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了,他们也发现了自己此前在阅读中的一些缺漏之处,在下一次阅读分析的时候,方向会更加明确。教师要结合课堂生成情况及时组织学生创作、交流,让他们养成读而赏、赏而思的良好阅读习惯。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命题作文的方式,安排写作内容,这样学生自然缺乏创作兴趣。事实上,写作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和学生的阅读广度、深度、感悟能力、思考能力等都有关系。如果学生能利用写作拓展视野,激发其独有的思考能力,那么,反过来,他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能激发心中所想、所感,从而提升阅读能力,起到以写促读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文本创作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一墙之隔》创作谈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创作随笔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