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里的细节塑造分析
2022-12-30梁申勇
◎梁申勇
文学创作中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事和物的微小处进行描写,通常来说这是读者容易忽视或感觉不重要的内容,对于学习写作的人来说,掌握细节描写是基础,也是难点所在。
一、细节描写的呈现方式与要求
细节描写类型众多,可以分为肖像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肖像描写是外貌描写的一种,包括衣着、神态、容貌和体态等。细节描写看似漫不经心,甚至随手一写,但是能够极其有效地让人们对作者描写的对象拥有深刻的认识,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细节描写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作者用敏锐而又辛辣的眼睛捕捉到关键信息,然后通过笔墨直观地传递给读者,让读者也能够用作者的眼睛看到事物或人的特点,另外,运用细节描写还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文章的情绪化倾向,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当然,如果要运用细节描写的话需要考虑到描写的细节是否真正有用、能否对事件叙述和人物塑造起到真正的作用。细节的过度描写,会造成文章主线的模糊,因此需要写作者对该手法进行取舍。另外,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典型的人物和环境都必须要在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如果细节不真实,那么文章的可信性就会降低,也难以达到为事件发展或主题思想服务的作用。力求真实并不代表就要一定白描,想要做到生动传神,一些修辞手法的结合是必须的,合理运用修辞手法能够让文章在简洁的同时提升传递信息的可理解性,让读者迅速领会到难以言传的内核。细节描写对描写者的笔力有很高的要求,要精炼字句,力求叙述简洁而形象传神,有时甚至要求一字传神,同时描写部分要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能够概括一部分人或事的典型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人物形象具有符号化意义。
想要发挥细节描写的效果,作家通常会运用到一些技巧,细节描写比较常用的技巧包括:素描、工笔、曲笔、对比、造型、贯穿、修辞和标点等方法。其中,素描法简洁朴实且直观简单;工笔法细致入微且精细敏锐;曲笔法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对比法对比强烈印象深刻;造型法令人难忘形象鲜明;贯穿法连接全文浑然一体;修辞法生动易懂化意为形;标点法细腻含蓄令人难忘。
二、藤野先生的细节描写
《藤野先生》 中的主要人物就是藤野严九郎,鲁迅对该人物进行了众多的细节描绘。鲁迅首先通过简单的肖像描写勾勒出一个黑瘦八字胡、怀里抱着很多书的教师,这种简单的白描一下子把藤野先生短小精悍的样貌展现出来,然后笔锋一转,写自己从同学嘴里和自己曾看到的生活上迷迷糊糊的藤野先生,与前文短小精悍的学者形象形成反差,将藤野先生迷迷糊糊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在此时,读者对于藤野先生的印象仅仅是一位生活迷糊的医学老师。但是之后鲁迅先生却通过藤野先生与他的第一次单独见面让藤野先生的形象更加突出,即藤野先生坐在一堆人骨和头骨中间,此时的读者会认为藤野先生生活方式的散漫,不在乎地点,在进行头骨研究中途叫鲁迅先生过去谈话,但接下来作者又从另外的细节推翻了这一人物形象。
藤野先生询问他能否抄写讲义,并在之后对鲁迅抄写下的讲义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更正。在作者的描述中,藤野先生做的批注详尽到连他的错字也圈出订正,这说明藤野先生是一个极其有耐心且负责、热情的人,他能够一字一句地读学生抄写的自己的讲义,这种细心也与前面生活上迷糊的作风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体现出藤野先生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此时也让读者对藤野先生的行为产生更大的疑惑:藤野先生既然如此关注鲁迅先生,能仔仔细细地批改鲁迅的作业,那么他为什么会在满是骨头骇人的研究室见鲁迅。后面的文章中藤野先生的行为也验证了他的一丝不苟,他能够从鲁迅的作业中看出他的细微错误和了解到鲁迅作此事的动机,这样的行事根本不像学生说的那样糊里糊涂。最后,作者通过对藤野先生的语言描写为前文的行为做出了答案,即藤野先生亲自对他说的“我担心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神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可见藤野先生的用心良苦,是藤野先生因为知晓中国人对于已逝之人的敬畏和尸体的忌讳,所以以此方式来让鲁迅先生适应。这时藤野先生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上了。
之后作者又通过语言细节描写展示藤野先生对于学术问题的一丝不苟的态度。藤野先生看作者的画图虽然是美丽却不够精准,藤野先生特地把他叫过来告诉他,医学的图应首先照顾精确度,而非美观,作者当时虽不听从,却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好意。藤野先生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也体现在对裹脚此事强烈的好奇心,他并不鄙夷裹脚这样的传统糟粕,反而对于这种行为抱有强烈的研究欲望。[1]之后鲁迅先生被污蔑抄袭,藤野先生也并不曾因为鲁迅的国籍产生任何躲避麻烦的行为,反而不嫌麻烦地帮助鲁迅。
藤野先生送别鲁迅的时候的一系列语言神态细节描写更表现出藤野先生对于鲁迅的决定虽不赞成但却尊重的态度。先生交给他照片,也希望他能够时常寄信回来,可以看出他对于师生情谊的在意以及对于自己的异国学生平等的态度。作者并未直接夸赞藤野先生,而是通过肖像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等对藤野先生做出描述。但藤野先生作为主要描写人物的形象已经栩栩如生,他专心学术,生活上则不拘小节,对于自己的学生有着不同于俗世意义上的细腻关心。这种关心对于当时的鲁迅这种远离家乡的异国学子来说更加体贴。因此,藤野先生的体贴、温和、细致却不拘一格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难以忘怀。
三、人物群像的细节描写
即使是次要人物,鲁迅先生也非常注重细节应用,利用细节描写成功塑造出生动的群像特征。与主要人物细节描写不同的是,在对于群像的塑造中,鲁迅先生对于细节的描写更加着重于统一的特征和环境的对应。
根据文中具体的内容,我们可以将文中的群体简单地分为清朝留学生和日本学生两个群体。对于清朝留学生群体作者用外貌细节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他们的愚昧和荒唐。明明是在外求学的学子,却打扮的油光水滑,像是小姑娘一样标致,甚至每晚流连忘返与酒池舞会,母国送人飘洋过海来学习,学生却沉醉于跳舞的馆子,舞蹈音乐确实醉人,但却不应该醉倒求学的学生。再往后看,作者被污蔑时,分明是对中国人群体的侮辱,帮助作者的却只有与作者关系较好的几个同学,作为同胞竟是无动于衷,内心的麻木令人气愤。文中写看电影的时候国人被杀,但观看的中国人竟然欢呼万岁,对此作者感到了极大的悲哀。这群晚清的年轻人,不仅愚昧庸懦,甚至不知羞耻。
而日本学生群体同样人性龌龊。日本学生对于弱国来的求学者态度恶劣,指出中国学生自然都是低能儿,可以很明显感觉到日本学生对于国人的不友好,这样崇尚强者而欺凌弱者的行为正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特征。[2]作者寥寥几笔就将日本人的特质表现出来,日本的教育让日本逐渐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当时的日本举国都沉浸在军国主义美梦之中,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学生群体,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极端,这种情况也受到了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关注和谴责。
托尔斯泰,俄国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并曾经告诫中国人不要效仿,而正是这个反对军国主义的人写出谴责日本的文章,却被军国主义洗脑的学生用来谴责另一个无辜的学生,这样的细节将作者对于日本学生无知和被蒙蔽的讽刺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更加证明了作者对于他的求学之路的反思是正确的,即单学技术根本无法拯救中国。尔后,日本学生的教育环境作者也简单的用战争影片的场景来做出描绘。一个学校为学生放映的影片竟是主动向外侵略和对弱者屠戮,并且无人感觉到不适,说明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日本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培育出的学生毫无怜悯之心。
作者对这两个群体细节的描写可谓是精准细腻,切入要点,让群像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跃然纸上。鲁迅先生运用细节描写在细微处一点一点揭露日本学生和清朝留学生的特征,在含蓄的笔尖隐藏自己真正的想法,而让读者能够在不经意之间与作者心意相连,感觉相通,这正是细节描写的魅力。正面的描写若要作者表现出中立就不免显得过分庸碌,但若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又不够理智,说服力降低,唯有在事实基础上的详细勾勒才能够让人们在了解到真实情况的同时,还能够让读者通向作者所希望的方向思考,增加了文章的文学魅力。
四、作者视点下的细节描写
虽说《藤野先生》 中主要描写人物是藤野先生,但以作者本人的视角写出的文章自然也无可避免地展现了作者本人的特征。作者在开头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其中这个“也”字就是做的细节刻画。
读者若只读这一篇或许不知,但若读过《琐记》便可知这个“也”的意义为何。作者在东京求学之前曾在南京呆过许久,他对那里的评价是“乌烟瘴气”“爽然若失”,而这种评价之后揭示先生为何要来东京求学的原因,即他认为现在“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作者来到东京却第一时间发出这样的感叹,可以看出作者的不满,作者不满的并不是东京这个城市,不满的是自己看到的东京里的国人。作者用简洁而讽刺的语言对国人的形象进行细致描绘,将国人留学生涂脂抹粉,头发油亮的肖像刻在读者心中。这样的学生群体真的是来此处潜心学习医术造福大众,作者内心打了一个问号。
而后在作者看似闲笔的环境描写里,作者写到曾来此处的朱舜水,更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浓烈的爱国之情。朱舜水先生是明朝学者,来到日本传教知识,客死他乡。而今的中国却需要来此地学习先进的技术,增加了文章的讽刺性和批判性。之后就是对于客房环境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大约确实觉得讽刺,所以牟了一口气不肯低头,哪怕客房条件恶劣,作者也能睡得很好,说明作者此时对于东京还是抱有希望学到知识拯救国人期待的。而后作者提到一个细节,包办他饮食的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作者对此毫无感觉,可以看出作者本身就是不流于世俗观念束缚,而专心求学的性格。
再后来作者遇到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好老师,文中也可以得知他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成绩,但是正是这相对不错的成绩为他带来了无妄之灾。作者被污蔑抄袭,作者在描述这一场污蔑的时候运用了许多细节,描绘污蔑者的嚣张和荒唐。先是非常自信地在文章首句写出与自己所受教育相违背的思想家的名言“你改悔吧!”这样令人摸不到头脑的话,又是在开班会的时候特地圈出“漏”这个字来暗示无罪的作者。他们这样不顾作者颜面在大众面前大闹,无非是坚信中国人的怯懦和无能,以及认为自己在自己的家乡的自信。这样的人在作者看来是无知而又可悲的,妄图用群体的煽动改变已有的事实,这样愚昧的行为让作者感觉可笑。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虽除了自证清白外并未追究,但是仍旧在心里埋下了不合时宜的反抗的种子,他说“中国人当然都是低能儿”的时候不知他内心是何想法,但是却能看出作者并不尖锐的言辞下一颗爱国心正在勃勃苏醒。但作者本人也处于懵懂状态,对此事也未有大的追究,直到那部影片的播放,真真正正地刺伤了作者的内心,才让作者萌发出,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想法,做出弃医学文的决定。在这场电影的描写里,作者不吝笔墨的写出了国人在看同胞被杀的麻木,作者写他们与其他人一样高呼万岁,拍掌欢呼,好像是市井里那些无知的人民在看为自己而死去的英雄却欢呼雀跃一样浑然不知。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心理细节转变非常的自然,作者并未刻意提到自己的心绪如何改变,而是用细节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作者的心态转变。从最开始作者对于环境的忍耐到后面的一笑置之,再到终于感到内心刺痛,作者的变化是有迹可循的,这也正是细节描写对于人物塑造的优势。相比于其他的明显的描写来说,细节描写更加隐秘自然,也让文章更加顺畅。
我们可以看到在《藤野先生》 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用来刻画环境和人物,塑造出自己尊敬的藤野先生的形象的同时,把自己曾经的心理转变过程自然合理地表述出来,达到对读者的警醒作用。细节描写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写作者要有相当强的洞察力和概括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人物以足够深刻的群体代表性和象征意义,才能让人物的特征明确而不失真。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鲁迅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辛辣的笔触对于人物的塑造的优势,我们应当学习这种观察力,在人物塑造时寥寥几笔就能让其栩栩如生,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