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粒米到底有多重?

2022-12-29王平

现代阅读 2022年7期

在父亲的日记中,有一份他亲手绘制的表格,即1961年为全家制定的用粮计划安排表。近六十年过去,这份表格应该属于特定时代的特殊文物了。

表格最左边为我们全家人名字的简写。往右依次是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指标及折合两数、每日的平均两数、每日安排的用粮两数、全月合计两数、尾数、每人保留8两作为周转粮后的实际找尾两数。从备注中还可看出来,该年9月我即满10周岁,定量将增加1斤,由25斤变为26斤了。

另需说明,因父亲当时在贵州坪塘石灰厂工作,属集体户口,且每周只回家一次,不在此表计划之列。但他要求全体家庭成员必须严格按此表用粮,绝对不能超量,以免月底断顿。

从此表中亦可看出,当时的计量单位还是沿用1市斤等于16市两的老秤。而父亲竟然将全家每人每日安排的用粮数精确到两、钱、分、厘、毫。如我二哥每日的平均用粮数为13.9354两。

小时候的我看着这张表格,不禁大声朗诵起来:13两、9钱、3分、5厘、4毫。于是疑惑也随之而来,尾数的“4毫”,有几粒米呢?且自然而然地,终极追问来了:一粒米,到底有多重呢?

父亲到底不愧为学经济的高才生,此等问题于他不过小菜一碟。转眼之间便对我说,这个问题虽然无聊,但我还是告诉你一种方法。

我赶紧洗耳恭听。

父亲说,方法其实很简单。你先数出100粒米或者1000粒米,称出它们的重量,再除以100或者1000,不就成了?

我大悟。摸摸脑袋,嘟哝说,我原来光想到把一粒米放到秤上去称。父亲便有些不屑地说,如今哪里找得到这样的秤呢,除非用戥子。先前我从不知道什么叫作戥子。那次算知道了。原来是一种发明于宋代,专门用来称金子银子、人参燕窝之类贵重物品的精密小秤。

但我们的讨论随即遭到母亲的讥讽。并且她不无挖苦地批评了父亲的用粮计划安排表,竟然算出“毫”来,根本不考虑能不能具体执行,终究不过纸上谈兵。

父亲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母亲不懂得统计学的价值与意义。

当然,我没打算去数100粒米、1000粒米,还要去称、去除。饿肚子的人,毕竟干不出“吃饱了撑的”的事情来。

至于计划用粮,最后还是按母亲的办法做了。她将家庭成员每人每月的粮食,用一杆老秤分别称好 (绝对没打算精确至“毫”),分发给每个人自行保管,除开两个妹妹。每人每月8两周转粮预先扣出另存,以防不虞。做饭时由母亲亲自监督,大家将自己每餐用米量小心翼翼地舀出来,放在属于自己的那只碗里,谁也不占谁的便宜。

七八只形态不一的各式饭碗,由母亲分作两层放入一只生铁炉锅里蒸。每天放学归家,必定听见炉锅底部的瓷瓦碴子因水开了,发出啵啰啵啰的响声,煞是诱人。

幸亏作为城里人,我家尚未饿到吃树皮、吃观音土的地步。不过直到小学毕业,我的身高仅为一米二六,体重才52斤。

回忆至此,居然还是不知道一粒米到底有多重。想想饿肚子的年代毕竟已经过去,我亦干过不少“吃饱了撑的”的事情了,何妨再干一件。不过没有打算去找1斤等于16两的戥子。最便捷的办法是先上网去查。不料网上也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极度无聊”。但即便如此,此君还是无私地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

考虑到每粒米的重量不可能绝对相同,南方出产的大米与北方出产的大米亦有差异,只能取其平均值。一粒米的大致重量为0.01859克。

未料刚刚了却此番夙愿,我脑子里却无端跳出一句偈语:“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这样想来,哪怕面对的是一粒不足0.02克重的米,亦绝不能等闲视之了。

(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倒脱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