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中国的洋顾问马海德

2022-12-29杨菁

现代阅读 2022年7期

马海德(1910—1988)原名乔治·海德姆,出生于美国一个黎巴嫩裔家庭。1936年,他受中共中央邀请赴西北苏区根据地考察,随后投身中国革命,成为西方国家人士中首个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人。1950年,马海德正式加入中国国籍。

众所周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冲破“国共内战”的屏障到达陕北采访中共领导人的外国人,而和斯诺一起到达陕北的还有一个外国人,他就是马海德。他和斯诺一起参观采访,并受毛泽东委托考察评估陕北的医疗设施。

当斯诺结束近四个月的采访准备离开陕北时,马海德作出了一个新的决定,他决心留在陕北。他拜托斯诺在其书稿中不要出现任何有关他的信息,只为不想连累在美国的家人及其在上海的朋友。马海德最初为医学研究来到中国,由短期变为长期,进而因同情中国革命而北上,并决定留在那块贫瘠落后却充满激情的地方,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

马海德的到来无疑增强了红军的西医力量,他也很快投身于实际的医疗工作,并习惯了西北的生活。

1937年,中共中央各机关迁到延安,马海德作为中共代表团的医疗顾问参加军调部工作。与红军、与中国共产党的相处令马海德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感叹于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更折服于中共领导人的坚毅、信心与胸怀。他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1937年2月,马海德被中国共产党接纳为候补党员,一年后转正,从此,他以主人翁的身份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马海德随改编后的八路军总部前往山西五台山,为建立、健全战地医疗组织,开展战地医疗服务做了大量工作。当年年底他被召回延安,负责筹建边区医院,并协助对外宣传,主持来自海外的医疗援助工作。

马海德不仅成了延安宝塔山下的全科医生,他还是一名没有头衔的外交家。

1937年1月,新华通讯社成立,马海德应廖承志之请,每晚去清凉山工作两三个小时,协助国际新闻的英文翻译工作。

1937年11月,马海德帮助新华社创立了新闻台英文部,并成为新华社特聘的英文改稿员。

1938年开始,他以主人翁的身份迎接了先后来到延安的国际援华医护人员,有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印度援华医疗队、德国医生汉斯·米勒。经由马海德的接待与安排,这些援华人员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延安、适应生活并开展工作。他还参与接待到访的外国记者、军人、外交官等。马海德以亲身经历及耳闻目睹的事实,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解说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主张——语言与文化相通令马海德与他们的沟通更为顺畅与便捷,也更能取得他们的信任。

1944年,中外记者团和美国军事观察组常驻延安,担任外事组顾问的马海德参与接待、陪同和翻译工作,美军观察组的一些成员和马海德交上了朋友,马海德也令他们爱上了延安。

在援华的外国医生中,在从医之余频频参与外事活动的唯有马海德。除了间或协助翻译、接待,马海德通过保卫中国同盟,用具体的事实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抗战,介绍了陕北苏区的医药卫生状况,使世界了解中国军民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在坚持作战并从事生产建设。

作为医生,他和其他外籍医生一样为抗日军民疗伤治病;作为卫生部的顾问,他又负责接待并安排来到苏区的外籍医生的生活与工作;作为保卫中国同盟驻延安的代表,他负责汇报边区医院的工作情况、医药物资状况,以便为申请、分配外援物资提供资料依据。早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马海德,还不时以主人的身份接待来访的外国记者、军人、外交官,陪同参观与翻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海德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

(摘自江苏人民出版社《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