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社会压力与“单身歧视”

2022-12-29伊利亚金•奇斯列夫

现代阅读 2022年7期

在世界各地,文化和社会态度都会深深影响个人对感情和婚姻的选择。如今,单身仍会常常引发社会和个人的负面观感,尤其是单身女性,面临的处境更加恶劣。

单身人士所承受的污名化及社会压力

英文的“污名”(stigma)一词源自希腊文,原义可以简略翻译为“污点”或是“标记”,是深植于古希腊文化的概念,指叛国贼、罪犯或是奴隶身上的显眼刺青或是烙印,这些人被视为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大众要避免跟他们接触。时至今日,这个词汇的语义已与过往不同,施加污名的理由也有很多种,且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人们,包括身心疾病、种族、族裔、健康和教育背景等。

可能有些人不知道,许多西方国家的单身人士在成年人中占多数,这些单身人士大多受到严重的污名化。有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身人士,大家认为已婚的人成熟、幸福、快乐、和善、有爱心且诚实;相反地,单身人士给人的感觉是不成熟、缺乏安全感、以自我为中心、悲惨且孤单。此外,大家也认为单身人士的居住安排不理想。由此可见,单身人士常被他们没有的经历(比如婚姻)或是欠缺的事项(比如小家庭或伴侣)所定义,在现实世界中被视为偏离常规。

这些惯常观念反映了社会对单身的歧视态度,也就是所谓的“单身歧视”,以及对于婚姻的推崇,也就是“婚姻狂热”,两者加起来让单身人士变得更孤立。媒体和书籍将单身人士渲染成不受欢迎的对象,维持或加深了大众对这个族群的负面印象。单身人士也自我内化了这种遍及整个社会的歧视、污名化和刻板印象。这在社会、教育和经济及法律层面都可能带来不利局势,无论是离婚或丧偶后考虑独自生活的人,或是打从一开始就选择单身的人都深受其害。

最令人担忧的是,单身人士不同于其他弱势族群,他们没有免受偏见的保障。这往往是因为一般人不认为他们值得受到保护。必须拥有伴侣及家庭的观念助长了结婚的压力。因此,人要么结婚,要么努力脱离单身,这就是众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人生路径。

除此之外,信仰宗教和性格传统保守的人,因为更重视成家立业,而普遍有更多的污名化行为。传统社会中的未婚母亲最容易遭遇污名化,因为单身育儿与传统伦理最背道而驰。

单身受到的各种歧视

社会排挤和歧视单身的方式有很多,学术上对于这个议题的论述却只碰触到皮毛。以下是几个我们经常见到单身歧视的情景。

有个著名的例子,主角是谢拉·埃文森,2014年,她任职的美国巴特中央天主教学校收到她未婚怀孕的信函,因此将她解雇。经过多年繁杂的法律程序,她与该校区和位于海伦娜的罗马天主教教区私下达成协议后,事件才终于落幕。虽然宗教组织和学校能实施一些特殊规则,但基本上还是不能够因歧视未婚怀孕的教师而解雇她们。美国法院已多次驳斥这项陋习,但歧视风气仍然存在。

另一个案例是24岁的英国教师瑟尔达·德格罗恩,她被正统犹太教幼儿园开除,理由是她“生活不检点,和男友保持不正常关系”,结果她赢了这场宗教及性别歧视的诉讼案。瑟尔达还遭到上司约谈羞辱,说她23岁早该结婚了。经劳资法庭裁决,这种方式“羞辱、贬低且冒犯人”。

大家习惯将种族、族裔和性倾向视为遭受歧视的起因,其实未婚也是被开除或是不被雇用的理由。2010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前共和党参议员吉姆·狄敏特直白地说:“和男友同床的未婚女性……不该出现在教育现场。”许多单身人士在乡村地区甚至无法通过遴选,或是遭人明示、暗示说不准靠近学生。

单身人士在职场外不像已婚人士能获得认可和重视,也常导致他们在日常值班安排时受到歧视。公司会让单身人士多加班,似乎预设了他们一定有空闲时间;他们经常被安排出差,或是在休假日有排班,好让有家室的同事可以回去陪家人。

除了要放弃休闲活动,单身人士还会因单身而获得更低的薪水。一项研究发现,在同样的职位上,已婚人士较未婚者多赚26%。此外,许多雇主会提供保健补助和其他福利给员工配偶,却不会补助单身员工的父母、兄弟姐妹或是亲密好友。这些惯例和偏见也会蔓延到工作升迁方面,单身人士比已婚人士晋升速度更缓慢。

单身歧视的另一种体现方式,是立法上优待已婚人士。举例来说,有些国家会将夫妻和子女都纳入政府保险、社会救助计划等,这些福利单身人士都无法享有。已婚人士还有机会用带薪假来照顾配偶,比如,美国有《家庭医疗休假法》的保障,而单身人士却没有被赋予同样的假期来照顾他们最亲的人。虽然西方世界和某些地区有法规禁止婚姻歧视,但相关法规并非各处都适用,而且就算有相关法规,也不保证会被落实。

对单身人士的偏见也常会延伸到其他领域,比如房地产业。一项研究找了54名房产经纪人,测试他们对3种族群的出租偏好:一对已婚夫妇、交往中的两名同居人,以及互称“普通朋友”的男女。潜在的租户背景被设定为有相似的学历、工作、年龄和兴趣,结果,多数房产经纪人(61%)选择已婚夫妇,24%愿意租给同居情侣,只有15%愿意租房子给那两名普通朋友。

单身歧视的衍生

单身人士受歧视时,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感也会受到不小的打击,就像其他少数族群感受到的歧视一样。譬如,一项研究调查男、女同性恋感受到的歧视是否可能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分析了美国“中年族群生活发展全国调查”的资料,发现受歧视的感受和各项健康指标之间有正相关性,越感到受歧视,越容易导致心理困扰、精神疾病,感到人生艰辛以及察觉到生活受干扰。

其他证据则揭示了被歧视的感觉有损弱势种族的心理健康。一份研究观察年轻的非裔美籍成年人,结果发现受试者遇到的种族主义或经历的歧视事件数能用以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难民和移民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有类似结论。

根据后续的综合分析资料,可知被歧视感不仅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影响生理健康。少数族群的体重增加、肥胖、高血压和被歧视感有高度关联。也有研究表示,嗜烟、酗酒和药物滥用也和被歧视感相关。还有研究发现,无论是否属于少数族群,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她们遭遇的歧视相关。

我的研究证实,虽然不同歧视类型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方式不同,但整体趋势显示单身人士容易受其所害。研究过程中,许多受访者反馈了歧视对他们的伤害。例如,53岁的英国人琼恩,在受访时说道:“我感到别人给我很大的压力。不停地说什么‘最好赶快找个伴’。我确实因此消沉,很长时间都心情沉重。”

如果社会环境中缺乏支持力量,负面效果会加重。来自周围人的支持可以减缓歧视对他们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如果没有社群支持,某些单身人士会显得更弱势,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人。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单身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