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精神密度
2022-12-29立雯
12年前来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到波士顿的飞机上,邻座的老人告诉我,波士顿是他最爱的城。12年后,我也如此爱这座城,虽然这很可能只是习惯使然。
我的生活半径从来也不长,在学校的时候,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工作后,变成公司和家两点一线。天气好的时候,偶尔去郊外爬山、看海。不过,因为波士顿半年都是冬天,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都蜷缩在家或是附近的图书馆。
对我这样不喜热闹的人来说,夏日里的清风、大海,冬日里的暖气、咖啡,就足以让我感到满足了。
我喜欢波士顿这座城的“刚刚好”。
人不多,但也不会少;城内古旧,但仍有新楼生长;学术气浓厚,但科技创新依旧在勃发;美国发源地与欧洲血脉传承,但又足够年轻多元……
这座城的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所以,遇到生动灵魂的概率也大。周末跑去家附近的咖啡馆,会听到邻座老人在谈论宗教与生死,整个城市的精神密度很高。
记得有次在书里看到气候对人的影响——在热带地区很难涌现哲学家,因为天气燥热潮湿,会阻塞人的理性思维,但却能出现感性的宗教与艺术。这个观点我蛮认同,从这个角度来说,波士顿的冷其实很适合学术、思考与人文求索。
夏天是波士顿破茧的季节,人们纷纷出巢去往海边和大大小小的公园,城市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干净得反光,夏风干爽轻柔,走在哪里都能感觉到活力涌动。
这几年,波士顿春天的长度被极度压缩,都可以忽略不计了。秋天成了我最爱的季节,周末去郊外爬山赏红叶,平日在清冽的秋风明月下散个步,总能感受现世安稳的从容。
我总觉得波士顿在某些方面跟南京、台北有点类似,都不是国际范儿大都市,但都安安静静偏安一隅,有一种精神自由,但又有着历史沿袭下来的内敛保守。
说到底,人与城的合最终要落到彼此个性上。选择了一座城,既是个性的召唤,也会决定未来的个性发展与生活指向。
我想我得感谢命运,让波士顿成了我生命里的城。
(摘自山东友谊出版社《生活在裂隙:有关“人性、欲望、痛苦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