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围棋中的军事思想
2022-12-29薛克翘
西汉时期,从皇帝到王公贵族,再到士大夫阶层,都有会下围棋的人。但客观地讲,六博(一种掷采行棋的游戏)的游戏规则简便易行,人们玩得更多;而围棋要复杂得多,也费时得多,玩的人自然会少一些。古代的普通劳动群众玩不起围棋,围棋只在衣食无忧的阶层流行。
西汉时期,下围棋的人即便不少,也只是在士大夫以上阶层流行。即使是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玩六博的人也比下围棋的人多得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汉时期有一股反对下围棋的势力。汉文帝在位时,政论家贾谊就曾反对下围棋,说下围棋是“失礼迷风”。他的意思是说,围棋的罪过很大,不仅破坏了礼仪,还迷乱了社会风气。贾谊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家董仲舒经过一番努力,说服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围棋虽然不在废黜之列,也必然遭受冷遇。到汉宣帝时期,即使会下围棋,汉宣帝刘询也对围棋评价很低。据《汉书·王褒传》记载,汉宣帝认为辞赋有表现仁义和讽喻的作用,能从中得到鸟兽草木等各种知识,比倡优、博弈好得多了。
在这种氛围下,围棋在西汉时期不可能得到大的发展。
到了东汉时期,士大夫阶层下围棋的人开始多了起来,而皇家和宫廷下围棋的情况却罕见于记载。东汉著名文人学者,如桓谭、班固、马融、黄宪等,不仅是围棋爱好者,还有关于围棋的著作。
桓谭是两汉之交的著名思想家和学者,他在《新论》中谈论了围棋的理论,认为围棋与兵法有共通之处。
在桓谭之后,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马融认为围棋与兵法有共通之处。他写的《围棋赋》在中国围棋史上非常有名,其中说道:
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
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
先据四道兮,保角依傍。
缘边遮列兮,往往相望。
他对围棋的战略、战术很清楚:要先占据要点,即相当于现在棋盘上的星位;要先保角作为根据地,然后扩张地盘;再在边地发展,但要注意自己势力的呼应和联络。这就相当于现在人们常说的“金角,银边,草肚皮”。
马融从棋局上发掘出了围棋与军事的关系。他认为,围棋是效法用兵而出现的,三尺见方的棋局就是战场。当然,围棋包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绝不仅仅限于军事。
作为一位文学家,马融在他的《围棋赋》中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棋局上的图像和变化:
缘边遮列兮,往往相望。
离离马首兮,连连雁行。
踔度间置兮,徘徊中央。
违阁奋翼兮,左右翱翔。
这一描写,很有气势和美感。可以说,马融把围棋引进了文学园地,为后世关于围棋的诗词歌赋的大量涌现起到了模范和先行者作用。其中的“雁行”成为典故,被后世频频引用。
东汉末期著名文学家应玚是汉献帝时期的“建安七子”之一,他写有一篇文章,名叫《弈势》,也是专门从军事角度来论述围棋理论的。例如:他在文章中说的“奋维阐翼,固卫边鄙”,指的是对局时先从两翼入手,先取边地。“归不得合,两见擒灭”,说的是要注意将两片棋联络起来。同时,他在这篇文章中还以一些历史上有名的战例来说明围棋的战略、战术。如:他举战国时期燕昭王和齐顷公在遭到失败后发愤图强夺取胜利的例子,以说明围棋对局中一旦有局部的失误,就要加固自己,然后伺机进攻以取得全局胜利的道理;他举秦末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春秋时期吴越相争中吴王夫差失败的例子,用以说明围棋对局中不要见利忘害、犹豫不决、当断不断、贪小失大等道理。
(摘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围棋史话(典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