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的三件文物

2022-12-29

现代阅读 2022年7期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建立的。馆内珍藏着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革命故事。

钟步全的党徽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大厅展出着一枚颇有特色的党徽。这枚银质党徽呈五角形,正面中间为镰刀和斧头组成的党徽;背面有挂针,还有“钟步全”3个字。

“镰刀锤头”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旗帜上,成为苏维埃的重要标志。后来,“镰刀锤头”又成为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徽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规范的过程。

192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广东省委联席会议通过的一份纲领明确指出:“一律废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红旗,以斧、镰为标志,与国际旗同。”

这是党的领导机关对党徽构成要素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在战争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党徽图案一直处于变动和不规范的状态。中共中央及各级组织有过多次明确党徽图案为“镰刀斧头”的规定和决议,同时又受苏联国旗的影响,党徽图案既出现过“镰刀斧头”,也出现过“镰刀锤头”。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使用的印信标志,更多地体现为“镰刀锤头”图案。

1950年,中央组织部拟定党旗、党徽制作方案,规定“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镰刀斧头。旗杆套为白色”。195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党旗问题的批复》中指出:“党旗上只有锤头镰刀,并无五星(苏联国旗上有五星),此点请注意。”自此,“镰刀锤头”的说法固定下来。

钟步全的这枚党徽,属于迄今发现的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徽。钟步全1901年出生于瑞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从1927年开始,瑞金的党组织开始制作党徽,每个党员发一枚。入党后,钟步全也领到了一枚党徽。在20世纪30年代反“围剿”攻打会昌的战斗中,钟步全腿部受重伤,血流不止,朱德脱下身上的棉背心给他包裹伤口。钟步全因腿伤而落下残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钟步全一直在民政部门领取抚恤金。1953年,钟步全把自己佩戴过的这枚党徽和朱德送给他的棉背心一同捐赠给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1959年,这枚党徽从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转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后来又转拨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一罐珍贵的食盐

20世纪20年代末的井冈山,可以说是全中国最缺盐的地方。为将新生的革命队伍扼杀在摇篮里,除军事进攻外,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进行了严酷的经济封锁,企图阻隔井冈山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盐,成为被封锁的重点物资之一。

敌人在通往井冈山的所有通道设卡检查,封锁盐和药物等必需品,致使食盐成为当时井冈山最匮乏的物资。因为缺盐,根据地群众常常出现眩晕、昏厥、身体浮肿等不良症状,红军指战员体质明显下降,部队战斗力大幅削弱。缺盐的问题让整个根据地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为解决缺盐问题,根据地组织军队和群众大力熬制硝盐。他们把老墙土放入水中浸泡,然后在铁锅里熬干水分,锅底就是一层白白的硝盐。但是,这种盐吃起来又苦又涩,只能暂时解决民众缺盐的问题。

如果打了胜仗,红军就能缴获一部分食盐。除留部分作为军需外,红军将这些珍贵的食盐分给了与红军患难与共的根据地群众。

1928年冬,红军打土豪时得到一些食盐。借住在农民李尚发家的红军有一个班,班长看到李尚发家没有盐,就从连队发给他们班的食盐里分出一些给李尚发。

李尚发知道战士们分到的食盐并不多,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战士们执意要送,李尚发只好感激地收下了。不过,他一直舍不得吃,将盐装进一个褐色的陶罐里。他担心盐蒸发,又用油纸将陶罐包好。

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转移,敌人再次攻占井冈山根据地。李尚发担心这罐盐落入敌人手中,便将其埋在一棵大树下面,然后带着家人躲进深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尚发才将盐挖出来,珍藏在家里。1959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建成开放,李尚发把陶罐连同里面已经结晶的盐捐献给了博物馆。如今,这罐珍贵的食盐成为井冈山革命时期军民同甘共苦的历史见证。

井冈山的红色交通证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珍藏着一张“红色交通证”。它用红色绸布制作,只有巴掌大小,上面横排写着“交通”二字,下方竖排写着交通员的名字——欧阳倬。

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发展壮大,始终存在一条隐蔽战线,而且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与隐蔽战线相关的历史文物非常稀少,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与红色交通线相关的文物更是凤毛麟角。这张“红色交通证”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朱德带领部队来到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部的井冈山,创建了以井冈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为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和信息封锁,根据地决定创建秘密情报工作线,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交通线。

当时,井冈山打通了3条通往外界的秘密交通线:第一条是从湖南衡阳经耒阳、安仁、酃县至井冈山,接通了井冈山与中共湖南省委的联系;第二条不仅用于沟通中共湖南省委,还联通萍乡和安源;第三条从井冈山往北,经过永新县到吉安县,然后通往南昌的中共江西省委,最后到达位于上海的党中央。

欧阳倬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红色交通员,他1900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龙源口的一个小山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他成为永新四区苏维埃政府的一名秘密交通员,专门负责根据地内外联络和情报工作。

为防止身份暴露而连累家人,他将亲生儿子送给一位史姓农民收养。1929年,在井冈山失守后,欧阳倬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了母亲。为安全起见,他将交通证藏到楼上的墙洞里,自己躲进深山中以烧炭为生,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走出深山。为不影响亲生儿子与养父母的关系,欧阳倬从没向别人谈及自己的革命经历。

1974年,欧阳倬去世。4年后,欧阳倬的侄媳妇贺春莲在打扫欧阳倬旧宅时,在墙洞中发现了一块印有叔公名字“欧阳倬”的红色绸布。

贺春莲将这块红色绸布交给欧阳倬的后人史天开。1980年,史天开将这张红色交通证捐赠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经党史专家走访调研和一些老干部回忆,最后确认这块红色绸布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交通员欧阳倬的通行证。欧阳倬的革命经历这才为人所知。

(摘自电子工业出版社《博物馆里的党史故事》 编著:周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