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种流行叫鸟疯……

2022-12-29于谦

现代阅读 2022年7期

我小时候住北京阜成门白塔寺大茶叶胡同,旁边紧挨着老官园鸟市,一天逛八回都没关系,特别方便。老官园鸟市真正火起来,大概是1985年以后的事儿。1985年以前,全北京最火的鸟市,您知道在哪儿吗?就在龙潭湖。

20世纪80年代初那会儿,流行玩儿鸽子。1986年,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拍了部电影叫《鸽子迷的奇遇》,讲的就是炼钢厂里边,玩儿鸽子都玩儿疯了的这么一位青年工人,机缘凑巧,倒腾鸽子的时候,在大街上捡了一个小孩儿,然后勾出来一串故事。

大伙儿都喜欢玩儿鸽子,肯定就得有人卖鸽子。那时候北京拢共有一南一北两大鸽子市。北边是马甸,南边是龙潭湖,老百姓约定俗成,就管这地方叫龙潭湖鸽子市。

鸽子是鸟,别的鸟也是鸟,龙潭湖鸽子市越折腾越红火,后来就改成龙潭湖鸟市了,什么鸟都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会儿,中国老百姓连着玩儿起来好几股流行风,像什么花疯(风)、鸟疯(风)、票疯(风)、鱼疯(风)。鸟疯(风)这个事儿,打根儿上说,就是从龙潭湖鸟市刮起来的,然后一点儿一点儿地扩散到了全国。

龙潭湖鸟市火了差不多七八年,弄得实在忒乱了,没法干了。好多龙潭湖的老玩儿主,后来就转移阵地,换到了华声天桥。龙潭湖鸟市没了以后,老官园鸟市才后来居上,真正火了起来。

老百姓家里养的花,各式各样,什么品种都有,可是花疯(风)那个时间段,大伙儿玩儿疯了的花只有一种,就是君子兰。老百姓家里养着玩儿的鸟,也是什么品种都有,可是鸟疯(风)那十来年,大伙儿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认一种鸟。什么鸟呢?牡丹鹦鹉。

牡丹鹦鹉,眼下也有好多朋友喜欢养。花鸟鱼市场里,最普通的“黄桃脸”,就是全身黄毛、眼睛周围带一片红的牡丹鹦鹉,买一对,顶到头了也就一百多块钱。再贵的话,您就买上当啦。

1996年,玩儿牡丹鹦鹉最邪乎的时候,您知道一对“黄桃脸”(一公一母),卖多少钱吗?最少最少,两千块钱往上。1996年,大街上摊个煎饼也就一块钱。两千块钱,那就是两千个煎饼。您算算,合到现在得有多少钱。

这还是最大路货的“黄桃脸”,牡丹鹦鹉里边还有个品种,叫“墨水蓝”。它那个毛色是灰了吧唧的,带几块蓝,跟洒上了钢笔水一样,挺少见。这种“墨水蓝”,您知道1996年,一公一母卖多少钱吗?一万块钱,还不讲价。

这事儿真不瞎说。我那会儿差不多见天就长在官园鸟市,去那地方比去单位上班都勤,对这些行情掌握得特别准确、特别全面。

那时候有个玩儿鸟的哥们儿,他们家就住鸟市旁边的楼上,三居室,不到100平方米的意思。这哥们儿真豁得出去,牡丹鹦鹉这股风刮得最邪乎的时候,挺好的三居室干脆就不住了,连老娘带老婆都清走,全家人租了间小平房凑合挤着。三居室呢,整个儿改成鸟窝,养牡丹鹦鹉,孵小鸟。

牡丹鹦鹉的繁殖力特别强,跟鸽子差不多,一个月就能下一窝蛋。这哥们儿带着全家苦熬苦干,养鸟,孵鸟。从1996年折腾到1997年,整整一年,最后一盘账,您猜挣了多少钱?五万多。

老官园鸟市,从此留下了一个牡丹鹦鹉的传奇。直到现在,您去找好多养鸟的老玩家打听打听,他们可能还都知道这个事儿。

我头上有鹦鹉

1992年,快放暑假的时候,电视上播了一部儿童片,叫《小龙人》,那可以说是火遍大江南北,不光小孩儿爱看,好多大人也喜欢看。《小龙人》讲的是北京大杂院儿里的几个小孩儿帮小龙人找妈妈的故事。

小孩儿的思想都简单,也没什么阅历,要想帮小龙人找妈妈,背后必须得有高人支着儿。这位高人叫翠翠婆婆,翠翠婆婆就是一只大鹦鹉。这种鹦鹉,中国南方好多地方就有野生的,能学人说话,好几千年以前就有人把它当宠物养着玩儿,古时候叫鹦哥,学名叫绯胸鹦鹉。

为什么叫绯胸鹦鹉呢?翠翠婆婆那种鹦鹉,浑身上下的毛全是绿色的,唯独脖子根底下有两条红。“绯”这个字,也有红的意思,所以这种鹦鹉就叫绯胸鹦鹉。

话说到这儿,您知道鹦鹉为什么叫鹦鹉吗?电视剧《延禧攻略》里边的女主角,叫魏璎珞。璎珞指的是古时候的大姑娘、小媳妇在脖子上挂的一种跟项链差不多的首饰。

现在大伙儿家里养的,比如虎皮鹦鹉、牡丹鹦鹉、玄凤鹦鹉,打根儿上说,全是从外国传进来的,中国原先没有。古时候的中国人,只见过翠翠婆婆这一种鹦鹉,然后就以为全天下的鹦鹉都长这德行呢。鹦鹉沾个“鹦”字,就是拿翠翠婆婆脖子底下这条红色说事儿,告诉您说,这种鸟的脖子上挂着璎珞。

鹦鹉的“鹉”呢,意思是说,这种鸟的脾气随和,气性小,容易亲人,没事儿就愿意跟主人玩儿。换句话说就是特别妩媚。璎珞和妩媚这两件事儿掺和到一块儿,重新优化组合了一下,出来一个新名词,叫鹦鹉。

养鹦鹉,分公母是个麻烦事儿,挺有技术含量。为什么呢?好多鹦鹉,公母长得全一样,有时候光凭眼睛看,真看不出来。但绯胸鹦鹉公鸟和母鸟很好分辨,因为毛色明显有区别,一眼就能看出来。养绯胸鹦鹉,按传统来说,一般也是养公鸟,因为公鸟长得漂亮,还特别爱说话。

讲到这儿,回头有功夫,您可以把《小龙人》翻出来再看看。《小龙人》里边的翠翠婆婆是个老太太,演翠翠婆婆的也是一位女演员。不过翠翠婆婆原型的那只鹦鹉,他可是只公鸟,应该是翠翠大爷。

唐明皇也爱养“珀利”

电视上播《小龙人》的那个时间段,还有一只鹦鹉飞进了好几亿中国小孩儿的心里。这只鹦鹉呢,我提两个人,您准知道。这二位,一个叫李雷,一个叫韩梅梅。

199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学英语课本,课本里边有这么几个人,李雷、韩梅梅、Uncle Wang(王叔叔),还有一只鹦鹉,叫Polly(珀利)。“70后”“80后”学英语,用的都是这套课本,岁数大点儿的“90后”,应该也能赶上个小尾巴。

Polly这种鹦鹉,属于葵花鹦鹉,原产地在澳大利亚,唐朝那会儿就有人玩儿。因为葵花鹦鹉白色的占多数,所以唐朝那会儿,大伙儿就管它叫“雪衣娘”。

唐朝人写了一本专门八卦唐明皇的书,叫《明皇杂录》。这本书里有这么个故事,大概意思就是说,唐朝天宝年间,岭南那边给唐明皇淘换着一只“珀利”,也就是雪衣娘。李隆基特喜欢这只鹦鹉,上朝的时候,都跟肩膀上架着。

皇上坐在龙椅上说:“众卿平身。”

鹦鹉跟旁边站着,也说:“众卿平身。”

皇上说:“有本早奏。”

鹦鹉也说:“有本早奏。”

李隆基急眼了,一抡巴掌:“再学我,我抽你啊!”

鹦鹉呢,一伸脖子,一瞪眼,有样学样:“再学我,我抽你啊!”

一个人,一只鸟,别的全不干了,跟金殿上对骂。多咱(什么时候)把李隆基说得满嘴吐白沫,说休克了,多咱算一站。

好多小动物都有灵性,就跟德国那只章鱼保罗似的,会算命,能预测。话说有这么一天,雪衣娘主动找到杨贵妃打报告说:“环姐,昨儿晚上我做了个噩梦,梦见我让老鹰给吃了。这梦不大对劲儿,回头您受累跟姐夫好好说说,这两天就让我跟屋里待着,别去露天地儿。”

杨贵妃听说了这个事儿,没敢耽搁,立马就跟她爷们儿汇报了。没想到唐明皇一摆手,一撇嘴,表示这事儿不可信。

没想到转过天来,唐玄宗肩膀上架着这只鹦鹉,想上院儿里遛弯。左脚刚迈出门槛,呼啦啦,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飞过来一只老鹰,一伸爪子就把雪衣娘给逮走了。

唐玄宗跟在老鹰屁股后头,紧赶慢赶,最后就捡着几根鸟毛。人跟宠物待的时间长了,也就有感情了。雪衣娘没了,他心里越琢磨,越熬淘(憋屈),堵得慌。堵得慌,怎么办呢?那就花钱解心疼呗。唐玄宗后来下了道圣旨,厚葬雪衣娘。

您知道唐玄宗养的这只雪衣娘最后埋在哪儿吗?就在北京龙潭湖旁边的陶然亭,直到现在,陶然亭里边还能看见一座鹦鹉冢。

有只“珀利”在陶然亭

那位说了,谦儿哥,您这扯得可都没边了啊。唐玄宗见天老跟长安城,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待着,他养的鹦鹉能埋到北京来?

民间传说就是这么回事儿,大伙儿听听就得,别太当真。陶然亭的这个鹦鹉冢,说法儿其实还不止一种。

老北京人还有这么个说法儿,说是八国联军侵华那会儿,慈禧养的一只鹦鹉、一只仙鹤,搁在宫里没人管,最后就流落到民间了。那只鹦鹉跟Polly一样,也是一只葵花鹦鹉,也叫雪衣娘。

宫里养鸟的那个条件,民间肯定没法儿比。这只鹦鹉离开紫禁城,没几天工夫就不行了。老北京民间传说,陶然亭的那个鹦鹉冢,埋的就是慈禧养的那只“珀利”。

民国年间,有位叫张江裁的大学问人,编了本讲老北京风土民情的书,叫《燕京访古录》。《燕京访古录》里边也有一段话,讲的是陶然亭鹦鹉冢的故事,可能更靠谱一点儿。

这个故事大概意思说的是,清朝嘉庆年间,有个叫邓完白的安徽举人,平常就喜欢养小动物,养了一只雪衣娘鹦鹉,还养了一只仙鹤。自己进京考进士,鹦鹉和仙鹤搁在家里不放心,索性就一块儿带来了。没想到好心办坏事儿,鹦鹉来了北京以后,水土不服,没几天就隔儿屁了。陶然亭鹦鹉冢里边埋的,其实是这位安徽举人养的“珀利”。

甭管这只鹦鹉到底是谁养的,到底是唐朝的还是清朝的,以后有机会去陶然亭,您都可以找找那座鹦鹉冢,找找那只“珀利”,顺便也找找关在自己心里的那只“珀利”。

(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于谦:人间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