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祖国
2022-12-29曾平标廖子馨
从一本教材、一堂课,到法律的推行、制度的完善,爱国爱澳的种子就从这里萌芽、生长。
说到中国历史,是不是很多人都曾学到头大呢?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上下几千年,那么多朝代,那么多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一路数来,似乎怎么数也数不清,更别提这几千年中发生的无数重大历史事件……
可是,陈诗欣和叶海晴偏偏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她俩是澳门劳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两个女孩说话时总是笑眯眯的,水汪汪的大眼睛带着稚气,但亮亮的,仿佛新鲜的葡萄。
到各地考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
“在我读初中的两年多时间里,已跟随历史老师走过了丝绸之路,到西安探寻了秦始皇兵马俑的秘密,当时的我被震撼得目瞪口呆呢。”诗欣说,“站在热闹的西安街头,遥想千年前的长安,也当是这般繁华吧!”
在内蒙古大草原,诗欣爱上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眼前仿佛出现了成吉思汗带领将士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奔驰的身姿。最近,她还去了一趟位于珠海的三灶岛,在那里,她实地考察万人坟遗址,更加真切地了解了当年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军侵华历史。
“每一回实地考察我都收获满满。现在,只要看到或听到某个地方又有新出土文物,或者有什么新的发掘成果的消息,我就很想知道这个地方、这座城市的历史。”诗欣总会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历史小宇宙”:这座城市千年前是什么样子呢?街上是不是有很多帅哥美女穿梭往来?
原来,小学时的诗欣就对常识课课文里的历史小知识特别感兴趣,夏日的夜晚,在蝉鸣的“伴奏”下听哥哥讲历史故事是她最喜欢的事情。因此,一上初中,她便加入了历史学会。“现在有机会外出交流,感觉我的视野更加开阔,跟看书听故事很不一样。”
“我喜欢抄写碑文,如果能去西安碑林博物馆看一看就好了,这是我最大的梦想。”机灵的海晴有双会说话的眼睛。
现在,海晴最渴望的事情是到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去考察学习一番。“因为我总是念叨,现在连妈妈也想去了!”说着,海晴偷偷地笑了起来,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能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祖国发展的历史,还“培养”了妈妈的兴趣,这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一件事呀!
说到历史,两个小姐妹侃侃而谈。“我发现处于不同人文地理环境下的城市,人们的饮食、衣着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比如四川人喜欢吃辣的,而广东人口味清淡……当我们把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相连接,就好像展开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不但能全面了解中国历史、人文发展的脉络,还能看到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面貌。”
“中国历史就是有吸引力!”诗欣说。每到一座城市,她俩就会长时间泡在博物馆里,看各种各样的文物、展品和资料,还不停地做笔记,十分认真。
能亲眼看一看几千年前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陈诗欣和叶海晴觉得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深入了,对祖国的热爱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这次,她们一起带着《中国历史》课本到祖国内地游览学习。坐在行驶平稳的高铁列车上,一边感受“中国速度”,一边欣赏窗外景色,这让她们兴奋不已。
“祖国最大的变化是交通更发达了。”诗欣比画着,“我们想去哪里都很方便,高铁就像一张四通八达的网。”
“我的梦想是成为历史学家。”海晴说,“报考内地的大学是我的奋斗目标!”
陈诗欣和叶海晴说,她们喜欢上历史,全是课本《中国历史》的功劳!课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而学校历史学会组织的实地考察又将这些历史知识立体地呈现在她们眼前,加深了她们对祖国山河和文化的热爱……
有什么样的课本,就会塑造什么样的青少年
澳门学生、视频博主向映岚制作过一期短视频,展示自己在澳门镜平学校读书时使用过的人教版教科书。
《中国近代现代史》《地理》等课本自带光芒,网友们一下子激动不已。
“哇!原来大家的课本一样!”“太熟悉太熟悉了!”“没想到我们是和澳门同学复习同样考点的人……”
一直以来,澳门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组织编写全澳中小学生统一的教科书,只编写与澳门地理、历史、社会、生活相关的辅助材料,学校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教材。
尽管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澳门的中小学课程设置仍有一定的规范。这些课程大致可以分成4类:第一类是品德教育,包括道德、公民、宗教、性教育等课程;第二类是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包括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第三类是常识教育,包括社会、自然、历史、地理等课程;第四类是修养教育,包括音乐、美术、体育、劳作等课程。
从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澳门基础教育十分扎实。即便是澳门回归后,每所学校依然能按各自所需选用教材。
“在澳门,除去一些教会学校、国际学校,大部分普通学校会使用人教版的教科书。”映岚说,从幼稚园到高中毕业,她自己一直在澳门上学,直到考上大学才离开澳门到内地读书。
映岚笑吟吟地说:“我的小学知识和内地同学‘无缝衔接’,也是从拼音开始学起。我初中阶段的代数、几何、物理、生物、化学、音乐、地理和历史用的都是内地人教版课本,到了高中,数学、地理、历史、生物、化学和物理的教科书也是人教版。”
教科书作为文化传承、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意义重大。尤其是历史课本,倘若不同地区的出版物对历史事件的摘述和观点南辕北辙,对学生来说,不但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知识上的混淆,而且难以通过学习建立国家认同感。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对自己的中小学教材采取放任的态度。如果我们放任教材的编写、改编,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会把我们的青少年引向迷途和歧路。”时任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局长的老柏生说,“小朋友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一样的,学的都是同一个知识点。因此,给学生们提供什么样的教材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承担的重任,也是学校和老师们的职责。”
老柏生介绍,2006年,澳门颁布《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其中明确提出:“相关实体致力于培养及促进受教育者爱国爱澳、厚德尽善、遵纪守法的品格,使其有理想、有文化及具备适应时代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并养成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强健体魄。”“使其能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认识、尊重澳门文化的特色,包括历史、地理、经济等多元文化的共存,并培养其世界观。”
中华文化的源流和重大文明成就,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和战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家发展……这些都被明确列为澳门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017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现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编写《中国历史》等教科书,将澳门史置入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中,让学生理解澳门与祖国血脉相连的发展历程。
“历史教育非常重要,学好历史,才能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老柏生说。
一套教材,推动爱国爱澳的幼苗茁壮成长
国情教育是澳门中小学品德与公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编写的《品德与公民》教科书将“爱国爱澳”教育编入其中。认识国家及澳门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公民必备素质等内容都包含在这本书中。
所有澳门学生都要学习这本书。翻开《品德与公民》,9个单元内容清晰,包含法律诚信、制度建设、中国发展、传统文化等内容。“主权回归与‘一国两制’方针”一部分,介绍了澳门回归的历史经过,以及“一国两制”方针的特定内涵。
课本中有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不仅为澳门发展开创了历史新纪元,也为澳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回忆起2019年12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礼堂观摩以“‘一国两制’与澳门”为主题的中国历史公开课,当天的授课老师周炼齐激动地说:“习近平主席鼓励更多学校使用新课本,让老师们把教科书讲好、讲活、讲得深入人心。”
濠江中学初三学生李芮珊说:“这些课本,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身为中华儿女,我为中国骄傲,我为民族自豪。”从一本教材、一堂课,到法律的推行、制度的完善,爱国爱澳的种子就从这里萌芽、生长。
根据“澳门中小学生中国历史文化认知指数”调查显示,澳门中小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认知处于中上水平。
“澳门青年指标2018社会调查”反映,超过九成的受访青年“为国家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并认同“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摘自新蕾出版社《中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