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盂兰盆节:寓教于乐的“国民礼教”

2022-12-29卢尤

现代阅读 2022年10期

黄瓜马,鬼灯,茄子牛,河灯,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它们会把盂兰盆节的意义传递到孩子们心里,让他们懂得感恩和寄托情感的方式。

对传统习俗和文化的挚爱是构成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一大要素,而在传承传统习俗和文化方面,日本人也是不遗余力的。只是,拥有将视点放在细微事物、寓理于事这一思维模式的日本人,往往采取多说不如多做的“直观教育法”,把各种理念拆分成细节,一点一点灌输给后人。他们认为“单凭细部的聚合也有生成整体的可能性”,了解了各个细部,就可以包括和反映整体。

在对习俗及传统的展现和继承上,这种思维模式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用细致具体的行为而不是教条引领下一代,从“玩儿”起步,刺激孩子们的兴趣、求知欲及模仿欲,循循善诱地将他们带入传统文化的世界里感知、感受,最终透过行动让其成为自身主体性的一部分。

日本有一句谚语:“春夏秋冬,盂兰正月。”意思是说,盂兰盆节和新年就像四季一般左右着人的生活,也像四季一样缺一不可。由此可见,在日本,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就是盂兰盆节和新年了。

“盂兰盆”其实是梵语,“盂兰”意为“倒悬”,“盆”意为“救赎器皿”,“盂兰盆”的意思就是“用以解救倒悬之苦的器皿”。对于祭祖、供养观念极强的日本人来说,大规模的盂兰盆节活动是今人与故人一年一次的“跨界勾连”,而这种勾连的主角,少不了孩子。

盂兰盆节在中国被称为七月半,固定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七是一个玄数:北斗有七星,一周是七日,人有七窍,净土有七宝,中阴有七七;而正七角形,被德国天才数学家高斯证明无法用圆规和尺子画出,“七”也因此被西方人始终敬畏。

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七月半在中国有着神秘乃至沉重的面目。但在日本,它的“表情”和中国却截然不同,到处呈现着温馨、欢快及祥和。那时全国放假,无数人回到故乡,迎接先祖魂灵归来,与他们欢度几日,再送他们归去。节日的时长也与中国不同,要过三四天,直到圆月不圆。

因此,每到盂兰盆节,先祖的牌位就会被从佛龛中请出,供在一张大大的桌上,连同装满百味五果的盆盆盘盘,以为供养。除了摆放贡品以外,日本还有一些独特的礼法迎送先祖,这些礼法大多由家中孩子负责,通过精心的手工来表达虔诚。

首先,用黄瓜做成马形。大人们会告诉小孩:先祖归程遥远,归心似箭,所以,要让他们乘马而回。把黄瓜做成马,瘦长的马身,一次可以乘好几个人吧。那么马腿用什么做呢?用竹筷。折成四段,黄瓜的前边插两段,后边插两段。前边就是有瓜蒂的部分,它必须朝着先祖的牌位,以便魂灵知道家的方向。

此外还要燃灯笼、插鬼灯,点亮先祖的归程。鬼灯即酸浆果,它形如灯笼,色若焰火,内有一颗柔柔的橘色果实心。这颗“心”还可以掏空来做成“鬼灯笛”,放在嘴上吹出一种类似夜风的声响,告诉先祖“家在这儿呢”。“掏心”可是个技术活儿,很难成功。所以,每到盂兰盆节,就会有不少孩子很努力地做这件事,生怕先祖听不到来自他们的呼唤。

待几日过去,宴席将散,先祖就该踏上回极乐净土的归程了。这时,大人们又会告诉孩子:归时骑马去时牛。先祖的魂灵回去时是一步一回头的,所以,不要让先祖骑马,最好是骑牛。

牛……黄瓜是马,什么是牛呢?

茄子。肥肥的茄子身体重,走不快,用它代牛最合适。于是,虔诚的孩子会跑到超市,挑选最肥的茄子,按照做黄瓜马的办法将它变作一头牛。这回,牛头——茄蒂要背朝牌位,因为要离去了。

圆月开始缺,就是先祖在告诉家人:我们已离家,回到净土,那些祭品撤了吧。

这时,孩子们会跟大人一道,将完成使命的马牛放进大海或埋进土里,算是对它们的感谢和祭奠。

有的地区还沿袭着来自中国的习惯:放河灯,日本人称之为“送火”。孩子们照旧会在大人的循循善诱下,仔仔细细制作河灯,写上自家的姓,将它们放入河里,为先祖燃亮黑夜,让他们的魂灵在返程的路上不迷路、不孤单、不慌张。

黄瓜马、鬼灯、茄子牛、河灯,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它们会把盂兰盆节的意义传递到孩子们心里,让他们懂得感恩和寄托情感的方式。虽说我并不认为先祖的魂灵会骑马来、骑牛归,但在日本每到盂兰盆节时,我还是会跟孩子一道祭奠先祖,寄托情思。这,大约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如是这般,盂兰盆节也成为日本小孩最喜欢、最乐于参与的国民节日。

(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日本的细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