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老大”之小说写手
2022-12-29黄桂元
小说写手的“老大”地位,并非什么天王老子的恩准册封,也不曾经过文坛的公决推举,很像是事实上的一种文坛“潜规则”。只要看看文学大舞台,诸如版权交易、编辑法眼、媒体追猎、研讨取向、阅读潮流、争鸣焦点等聚光灯,一齐明灿灿打向了小说写手们的斑斓容颜,大家也就心照不宣了。
在许多相关场合,缺席了声名显赫的小说家,就如同一道没有主流的溪水,一处没有命名的荒岭,无论如何弘扬都会价值有限。君不见最著名、最堂皇也最具社会地位的圈内人,基本上都是小说家一族吗?
位尊“老大”,当然不是小说写手的刻意为之,却架不住起哄架秧子的众星捧月,人家也就盛情难却、当仁不让了。近些年文坛排行屡屡张榜,次次少不了各路神仙高朋满座,但无论如何翻着花样洗牌,以小说成就判定其身价几何是不变的法则。尽管标志一个时代文学最高水平的并不一定就是小说,但小说家永远是文坛冰山的隆起部分,是“立”于作家“鸡群”中的“鹤”,是出版商疲于奔命的码洋、媒体追逐的光环、评论家饶舌的源泉、读者蜂拥的明星,却为不争事实。
就说那支被推举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的“梦之队”,50个名额不能算少了,然而小说领域之外的任何一位诗人、散文家或端批评饭碗的,居然硬是挤不进一席之地,就连点缀的资格都没有,且这种匪夷所思的评估标准从无任何质疑。极度倾斜的背后,呈现出的便是一种奇特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文坛马太效应:一方,小说写手所得的有形无形,多多益善且变本加厉;另一方,则是其他文坛营生屡遭盘剥,几至穷途末路,难以为继。最后大家不得不习惯了这样一个现实:小说家举足轻重,其他的则可有可无。
混迹于勾栏瓦舍的日子早已成岁月遗响,如今是一个青睐叙事、漠视诗意、热衷时尚、追捧市场的蓬勃年代,它为催生和速成一批批浅薄烂俗的小说写手提供了肥料、土壤和空气。
如今,当人们为文学被越来越边缘化了的事实而日益忧思的时候,小说
写手的地位不降反升却是不争的事实。宠幸至此,即使二三流的小说家也跃跃欲试,油然而生“一览众山小”的融融快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阅读是最好的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