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外国油轮订单
2022-12-29肖建平
1999年8月20日,大连造船新厂(现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伊朗国家油轮公司(NITC)建造5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当双方在那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同书上落笔的时候,它宣告了少数几个造船强国在该领域垄断历史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中国造船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较量德黑兰
1998年9月10日,在北京飞往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国际航班上,有3个年轻人看上去与其他乘客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是时任大连造船新厂的副总设计师蔡诛一、船研所的羊维瓒、营销部的胡日强。
这3个年轻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4岁,而他们此行所肩负的使命与他们的年龄却并不相称。他们与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的另外两人组成洽谈小组,将在德黑兰就5艘超大型油轮的建造同伊朗国家油轮公司进行接触、商谈。
望着舷窗外掠过的缕缕流云,他们的心也开始翻腾起来。此时,他们无法预知此行能够取得怎样的结果,但却记得,就在1997年年初,他们曾与这家公司就建造5艘15万吨油轮合同有过几轮接触。可当我国的两名谈判人员还在北京等待出国签证的时候,韩国大宇造船厂已捷足先登,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笔订单被人从眼皮底下拿走。
德黑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间站,这块曾经连接起东西方文化的神秘之地,此次能给我们的超大型油轮洽谈小组带来好运吗?
航班降临在德黑兰机场时已是深夜了,机场四周布满了铁丝网,城市主要街道上布满了荷枪实弹的士兵。
此情此景更让中国洽谈小组的成员感到,这里将会摆开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果然不出所料,当他们第二天兴冲冲地赶到伊朗国家油轮公司总部的时候,与日本三菱,韩国大宇、现代、三星、汉拿公司的代表不期而遇,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拿下这5艘超大型油轮的订单。中国洽谈小组惊叹,世界很大,造船的圈子却很小,真是冤家路窄。
其实从最初参与这个项目招标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我方的劣势,其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中国在超大型油轮建造上没有任何业绩。而就在竞标伊朗超大型油轮项目之前,我方还曾与瑞典一家公司就建造5艘“未来型”超大型油轮项目紧锣密鼓地接触过。该公司主席对在中国建造这批超大型油轮情有独钟,可几个月时间下来,商谈以失败告终。不久后,我方就接到该公司主席的一封亲笔信,称双方之所以没能将洽谈结果变为一纸合同,是董事会经讨论认为中国没有建造超大型油轮的经历,因此,他们不愿冒这个风险。
时任大连造船新厂总经理沙均刚,是1958年亲睹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跃进号”下水的盛况而决定投身造船事业并报考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三十多年来,他亲身参与建造过的大小船舶不下几十艘,然而从他收到那封信起,他和所有参与超大型油轮项目的人员都意识到:能不能拿到这笔订单,已经不是工厂自己的事,还关系到中国造船业的荣誉。从此他们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拿到超大型油轮订单。
蹚过荆棘见曙光
历史是已经铸就的事实,而未来却是可以改变的。但为了这种改变,不但要改变船东的既有认识和观念,更要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以往我们向国外进行设备询价时,对方都非常主动和殷勤。可此次对方知道是为超大型油轮项目订货,大都是避之不及。这也难怪,因为人家不愿在超大型油轮市场上遇到一个半路杀出同自己分一杯羹的竞争对手。正是由于国外厂家的层层封锁,我方与船东的谈判时常中断。
1998年的月历还剩下最后一张,当人们迎接新年的时候,船厂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伊朗国家油轮公司派来的技术代表。这是我方组团4次赴德黑兰“客场作战”之后,第一次迎来“主场作战”。连续4天时间,双方都是从早上8点一直谈到半夜。船厂组成了包括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闻孙,副总工程师郭程新,副总设计师蔡诛一等17人在内的老中青结合的强大谈判阵容。双方就有关超大型油轮建造中的技术、商务问题等进行了艰苦的商谈,并达成了共识,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两位伊朗代表在此之前对中国、对中国造船业知之甚少。马亚先生是伊朗国家油轮公司的技术部经理,他是受命从韩国特意来洽谈这个项目的。技术问题一个个解决了,他们也拥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中国造船业。临行前他们说了“3个没想到”——没想到中国有这么现代化的船厂,没想到大连造船新厂有这样一批精明强干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商务谈判人员,没想到中国有大连这么一座美丽的城市。他们的结论是:中国大连造船新厂完全有能力设计建造超大型油轮。
1999年1月26日,伊朗国家油轮公司正式发文确认:超大型油轮项目交由大连造船新厂建造。
身后有祖国
大连造船新厂从出击超大型油轮项目起,中国在关注,世界也在关注。所有参与该项目的人员打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不是在孤军作战,因为他们身后有30万造船大军,更有强大的祖国作为坚强的后盾。时任总经理沙均刚事后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这笔合同将化为泡影。
还是在中国洽谈小组第三次赴德黑兰的时候,由于局势并不明朗,我方急需直接面见伊朗国家油轮公司总裁苏里先生。可同时兼任伊朗国家石油部副部长的苏里先生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这时,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的同志听说后,立即出面联系,使洽谈小组很快与该公司高层领导人接触上,对推动项目进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之后,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的同志还多次提供伊朗方面的消息。
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委及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及辽宁省、大连市地方政府,都为超大型油轮大开“绿灯”。正是因为有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大连造船新厂才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坚定地走了下去,同时也给伊朗方面增添了信心。国家有关部门的人士评价说,一个企业项目能惊动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各级地方政府,实属罕见。
梦想终成真
超大型油轮合同的承接和签订来之不易,而要把一纸合同变成一艘完整的超大型油轮就更难了。因为这不仅对从未涉及过这个领域的大连造船新厂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而且也对企业的设计能力、建造水平、组织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大连造船新厂把建造超大型油轮当成是一场为中国船舶工业争光、为中国造船工人争气的“战役”来打。这场“战役”一打就是3年。
2002年8月31日,中国第一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伊朗·德尔瓦号”签字交工,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在超大型油轮的设计建造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打破了世界造船强国在该项目上的垄断。该船的建造质量得到了挪威船级社和NITC船东的高度评价。船东称30万吨超大型油轮1号船为“中国先锋”。
(摘自大连出版社《大造船:共和国海军舰艇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