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022-12-29袁靖
【摘要】教师应当本着“重过程,轻结果”的原则,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根据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点点滴滴生成一系列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需要担任材料的准备者、活动的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一旁鼓励幼儿利用合适的观察工具,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引导幼儿充分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将零散的表述进行总结,运用具体、形象而又准确的语言阐述科学原理,从而激励幼儿不断进行科学探究。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兴趣;裨益
作者简介:袁靖(1980—),女,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幼儿园。
幼儿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对自己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事物的变化,产生疑问,并且会主动开动脑筋想要弄明白。这样的活动几乎来自幼儿的本能,幼儿园教师可以基于此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科学探究活动,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科学问题。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断激励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和创造呢?笔者以为,可以从创设适宜的科学探究环境和根据幼儿兴趣组织科学探究活动两方面着手。
一、创设适宜的科学探究环境
(一)鼓励幼儿观察生活环境,让幼儿产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幼儿对自己生活里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都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而且很喜欢向教师和家长提问,教师和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幼儿回应与鼓励,从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此时的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像是在等待成长的种子,教师和家长需要不断给予幼儿回应与鼓励,种子才能够吸收到充足的养分,从而不断地茁壮生长[1]。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性格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性格活泼外向的幼儿往往乐意于将观察或者思考到的事拿去询问,在回答这些幼儿的疑问时,教师可以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进行探究;而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可能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引导这类幼儿时教师需要在一旁提醒与鼓励,提供幼儿可以用于观察和探索的材料与工具,让他们能够继续探索与研究,并且逐步习惯进行科学探究,有兴趣进行科学探究。
(二)引导幼儿积累日常生活经验,掌握科学小常识、小规律
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会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以及生理、心理发育不断丰富。幼儿在小区的花坛里看到的各种不同颜色的花、马路上行驶的各种交通工具、天空中闪亮的星、浩瀚的大海里遨游的各种生物等,都可以变成科学探究的起点,许多不起眼的小常识里蕴含了有趣的科学道理。教师应当引导幼儿睁大眼睛使劲地看,竖起耳朵仔细地听,开动脑袋努力地思考,这样幼儿才能获得科学思维成长需要的肥沃土壤。当然,单单依靠幼儿自身感官积累知识经验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将幼儿发现的这些事物、现象所涵盖的复杂、深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简单的科学小常识和小规律,为幼儿继续进行自主科学探究提供条件。
(三)在班级区角创设科学区,提供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
作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当一名细心的观察者,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创设出适合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班级科学角,确保幼儿能够不断进行各类科学探究活动。为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及时且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兴趣点,真正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为幼儿准备科学探究材料。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准备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的丰富的实验操作材料,然后将其摆放在科学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萌发动手操作的欲望[2]。此外,教师还应当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并鼓励幼儿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大胆地猜测、积极地验证猜想。
(四)接纳幼儿的差异,提供幼儿独立探究的空间
因为存在种种差异,不同幼儿在进行相同的实验操作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教师应该充分接纳这种差异,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在操作表格中,并给予幼儿充分的鼓励与肯定,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即使幼儿当时探究的结果与科学原理有所不同,教师也不必追着幼儿纠正其想法,这种暂时的不同步,可留待幼儿日后慢慢理清、调整。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在幼儿进行自主操作实验的过程中,不宜过多干涉幼儿的操作,这样做容易扰乱幼儿在科学探究时的思路,影响幼儿的自主学习。在幼儿的探究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先在一旁安静观察,并将幼儿操作的步骤和对操作材料的使用方式记录下来,将此作为后期增加、减少和更换相应材料的依据,方便幼儿在下次实验操作中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法。
二、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组织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
(一)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如倾听幼儿之间的日常交谈和讨论的内容,关注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临时发现的小问题,又或者向幼儿家长询问幼儿近期最感兴趣的事物等。从这些小小的点切入,寻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探究内容,并生成各种探究主题,可以让科学探究活动真正源于幼儿,而不仅仅是教师刻意的安排[3]。例如,有幼儿向笔者提出,其发现空瓶子刚被放入水中的时候,瓶子会漂浮在水面上,可是随着水慢慢进入瓶内,瓶子就会逐渐下沉,最后落到底部。笔者抓住这个机会,从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水的科学探究活动,如“神奇的瓶子”“会跳舞的葡萄干”“小鸭冲冲冲”“水往上流”“有趣的钱币”等,将水的浮力、张力以及虹吸现象等展示在幼儿面前,引导幼儿动手进行科学实验操作,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关于水的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神奇力量,为幼儿今后深入、系统地了解有关水的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
1.明确科学探究活动的逻辑性
科学探究活动不同于其他探究活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需要以积累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探究,并经历从科学现象推算科学原理的过程。在进行科学探究的初期,幼儿可以有各种的设想、猜想,但是幼儿最终得出的实验结论应当是从反复的实验操作中推理出来的,不能是凭空想象的。因此,要让科学探究活动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应当让幼儿明确科学探究的逻辑性原则,了解实验操作才是得出科学原理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引导幼儿在思想上感知科学的逻辑性。
2.规范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顺序
幼儿年龄较小,他们的科学探究受到自身知识和经验水平的限制,且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要求的操作规范了解得不够深入,无法体会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因此,在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前及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严格按照实验操作顺序进行探究,保证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逐渐让幼儿在行为乃至思维逻辑上变得依照步骤、依照次序、有条理。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教师应提醒幼儿,在自主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这些变化,并快速、真实地将这些变化记录在观察表中,不可以忽视实验中物体产生的细微变化,从而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应当让幼儿明白,只是通过自己感官猜测的结果,与通过科学实验观察和推理的结果,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这样的教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明白,要得到真实的科学实验结果,应尊重客观事实,切不可通过简单、肤浅的主观猜测来妄下结论,幼儿会由此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4]。
(三)引导幼儿遵循计划进行科学探究
在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前,教师需要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预测实验的结果是怎样的,并将自己的猜想用笔记录在表格上,方便与后面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在幼儿开始科学探究后,教师则要鼓励幼儿遵循计划,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幼儿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材料在颜色、大小或状态等方面的改变,并提醒幼儿及时将变化记录在自己的观察记录表中。在幼儿的科学探究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幼儿通过对比观察记录表中的结果,判断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并得出科学的原理。此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得到的结论分享出来,让幼儿清楚不同人进行实验可能产生的结果差异。对于实验后产生不同结论的幼儿,教师也应该给予肯定,不可武断地否定幼儿,打击幼儿探究信心。“总过程,轻结果”应是整个幼儿时期科学探究活动的宗旨,教师应确保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幼儿能顺利理解事物变化的科学原理,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各项能力。
在这样规范的科学探究中,幼儿需要调动眼、手、耳、脑多种感官,这样的实验、认知方式符合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够显著加深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与此同时,让幼儿自己亲手完成科学观察记录表,也可以促使其将感官感受到的东西逐渐转变为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从而促进其判断、逻辑推理、分析等能力发展。
(四)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简单了解科学原理知识
科学原理相对抽象,单纯讲解科学原理幼儿会不太容易接受。因此,在需要介绍一些基础的科学原理时,教师应利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将不同事物的科学变化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幼儿用肉眼就可以直接观察到,这样的方式形象生动,幼儿较容易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考虑到幼儿各方面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初始阶段,幼儿教师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应更加关注幼儿动手实验操作的过程,鼓励幼儿用简单符号将实验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中,并进行简单的分类与归纳。
结语
总的来说,要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当先为幼儿创设合理的探究环境,然后鼓励幼儿充分观察、利用周围的环境,调动幼儿主动探索世界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操作、实验、记录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科学经验,发展智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越祖霞.浅谈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175-176.
[2]朱裕芬.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16(02):31.
[3]孙英敏.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07):61-63.
[4]李爱东.幼儿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技能培养与实践反思[J].教育观察,2019,8(03):86-8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