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2022-12-29施爱昭
【摘要】现今,幼儿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与此同时,美术科目作为幼儿教育的关键科目,自然也受到更多关注。而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美术课堂活动中的融入,可以创建有益幼儿发展的幼儿美术课堂体系,进一步地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文章分别从意义、原则以及策略三方面,对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做出探讨,以供有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幼儿;美术;应用
作者简介:施爱昭(1989—),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首开幼儿园。
幼儿的年龄较小,同时也极为好动、爱玩。因此,教师在幼儿美术课堂中,应该发挥游戏化教学的作用,把游戏化教学融入幼儿美术课堂的内容、设计以及评价总结等方面,以点燃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美术课堂的教学成效。
一、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第一,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兼顾娱乐性与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幼儿天性好动、爱玩[1],教师创建游戏化的情境,能够点燃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幼儿在美术课堂中获得主动学习的乐趣。
第二,游戏化教学是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可以促进幼儿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在游戏化的美术课堂中学习,可以直观地感受美术知识的精彩,从而确保幼儿认识和理解美术知识。
第三,游戏化教学可以为幼儿和教师构建交流互动的良好渠道。因此,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美术课堂中的应用过程,是幼儿和教师之间进行良性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开展游戏化教学,支持幼儿主动探究、体验、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够让幼儿积极地融入美术课堂,也能够让幼儿体验美术的魅力和精彩,从而切实提升幼儿美术课堂的效果。
二、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原则
(一)注重内容的游戏化设计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等方面的心理需求,而且一些具有教育性、益智性的游戏可以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幼儿美术课堂内容的游戏化设计,保证幼儿美术课堂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此,才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美术课堂的兴趣,让幼儿更容易地接受美术知识的熏陶。教师需要在美术课堂内容方面注重游戏化的设计,为幼儿加入更多的游戏环节,让幼儿在充满趣味性的游戏中,充分释放爱玩的天性,享受美术学习,从而让美术课堂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注重材料的游戏化设计
美术课堂的教学材料来源其实非常广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资源,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游戏化材料。比如,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游戏化的教学内容准备彩纸、海绵、棉棒、树叶、稻草、旧牙刷、玻璃球等游戏化美术创作材料。或者,教师可以直接带领幼儿到室外,让幼儿自己寻找更多的游戏化美术创作材料。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画、印、贴、撕等不同用途的游戏化美术创作材料,既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能够锻炼幼儿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环境的游戏化设计
环境会潜移默化地给幼儿带来影响,良好的环境会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教师需要注重环境的游戏化设计,创设能够符合幼儿审美需求、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给予幼儿审美享受的游戏化教学环境,切实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成效。比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结合“喜迎春节”的主题,设计形式多样的美术游戏。同时,教师把灯笼、贴画装饰在教室的门上;把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剪纸美术作品、幼儿画的年画作品装饰在教室的墙上,创设喜庆的、游戏化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喜庆欢快的节日气氛。幼儿在喜庆的、游戏化的环境中,体验制作花灯,猜灯谜;写福字,沾福气等游戏。如此一来,不但增强幼儿的审美体验,而且唤醒幼儿的审美追求。
(四)注重评价的游戏化设计
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如果想要保证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美术课堂中的应用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在游戏化教学期间,注重评价的游戏化设计。而且,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以及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为评价目标,科学合理地评价幼儿的美术学习。
教师可以使用游戏化的语言来评价幼儿,增强幼儿的体验感,从而促进幼儿的成长。比如,教师基于幼儿美术创作的过程,关注幼儿的兴趣点以及幼儿作品的思想感情加以评价,并将肯定、鼓励的积极情感融入游戏化的语言,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欣赏和认同。
与此同时,教师如果想要融入幼儿的世界当中,就需要用幼儿纯真的视角去发现和理解事物。而且教师需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成人观念,关注幼儿可能感兴趣的事物,进而实现评价的游戏化设计。如此,有利于教师真正地走进幼儿、了解幼儿,真正成为幼儿美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
三、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从本质来看,游戏化教学是将游戏与具体学科知识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这也与幼儿的学习特点相符,可以让幼儿的学习过程更加有趣。但是,教师开展游戏化教学并非以游戏来取代知识的教学,而是借助游戏化的方式来进一步展现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做好游戏化的导入,点燃幼儿的兴趣
以往,部分教师常用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以致美术课堂过于枯燥。如此,幼儿便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应用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美术课堂氛围中学习,打破以往枯燥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2]。另外,教师在设计游戏化教学期间,就需要考量如何融入游戏化的元素,确保能够让幼儿十分有兴趣地参与美术课堂的所有环节,从而提升幼儿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绘画颜色的区分”的教学中,教师借助一些小动物的形象来完成游戏化的课堂导入。具体来说,教师设计“我说你画”的游戏,由教师用语言来描述画面,幼儿根据教师的描述进行绘画。教师说道:“在一片草地上,黑色的小狗、白色的小羊、黄色的小鸡在一块嬉戏玩耍,草地旁边的湖畔中,有一片荷叶,一只绿色的小青蛙正坐在荷叶上呱呱地叫,好像也想参与其中。”随后,教师引导幼儿将画面画出来。通过这样的游戏化导入,既可以点燃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起到点明美术课堂主题的作用。
(二)创建游戏化的场景,活跃课堂的气氛
一方面,游戏化的场景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沉浸感。另一方面,游戏化的场景有利于幼儿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让幼儿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围绕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加大游戏化场景的创建力度,活跃美术课堂的气氛,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游戏化场景中更好地调动积极性,获取更多的美术知识[3]。
幼儿通常都会比较喜欢看动画,教师根据这一特征,将一些常见的动画内容融入美术课堂之中,以此来创建游戏化的场景。例如,教师在“模仿绘画”的教学中,融入《小猪佩奇》的动画内容。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小猪佩奇》的动画内容,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气氛。其次,教师暂停播放动画,让幼儿根据画面中的动画内容进行模仿绘画,同时完成颜色的填充。最后,教师使用游戏化的语言评价幼儿的绘画成果,并给予幼儿一定的奖励。教师将幼儿喜欢的、熟悉的动画内容作为媒介创建游戏化的美术课堂教学场景,既活跃课堂的气氛,又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到美术课堂学习之中。
又如,教师创建“我们的晚餐”的游戏化场景,让幼儿发挥创造力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随后,教师让幼儿用绘画来表现游戏化的场景。有的幼儿根据实物的样式,画了锅碗瓢盆、蔬菜水果等静物。有的幼儿发挥想象,画了五颜六色的餐厅平面图。有的幼儿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画了和爸爸妈妈在餐厅用晚餐的场景。可见,游戏化的场景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幼儿的美术创作思维,提升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增加游戏化的材料,增强课堂的趣味
材料是游戏化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教师需要适当增加游戏化的材料,以增强美术课堂的趣味性。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材料主要以水彩画笔为主,教学材料比较单一,教学效果欠佳。因此,教师需要坚持与时俱进,适当地挖掘游戏化的材料,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有效促进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泡泡画”的游戏化美术课堂教学。首先,教师为幼儿准备清水、一次性水杯、洗洁精、吹管、彩色颜料、白纸、笔等游戏化材料,引导幼儿制作色彩斑斓的泡泡水。其次,教师引导幼儿在水杯表面吹出来一个个泡泡,再把白纸盖在水杯表面,印出来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泡泡。最后,教师引导幼儿用笔在印有彩色泡泡的白纸上发挥想象力,画上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或者其他的画面。如此,游戏化的材料充分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欲望,让幼儿充分体验创作的乐趣。
(四)注重游戏化的指导,增强幼儿的自信
从幼儿美术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美术学习对幼儿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教师的指导不到位,一些幼儿对美术学习的信心比较低,幼儿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4]。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切实有效的游戏化指导挖掘幼儿的潜能、增强幼儿的自信,从而确保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幼儿美术课堂教学中,彩纸的裁剪与粘贴是一项常见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幼儿用笔在彩纸上画出小动物头像的轮廓线,再引导幼儿用剪刀沿着所画的轮廓线将小动物头像剪下来,粘贴在卡片上。接下来,教师引导幼儿小组合作玩翻卡片小游戏,既幼儿先观察粘贴有不同小动物头像的卡面,再将卡片翻过去,然后一名幼儿说某个小动物,另一名幼儿判断卡片的位置并翻开相应的卡片。教师在翻卡片小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游戏化的指导与幼儿进行互动,鼓励、启发幼儿,帮助幼儿完成游戏。
又如,教师引导幼儿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地用彩纸、剪刀、胶棒、水彩笔等游戏材料创作美术作品,开展“作品大比拼”的游戏。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幼儿选取的彩纸颜色、水彩笔颜色、裁剪方式、粘贴方式有所差异,最后创作的作品也会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教师让幼儿对比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自主分析作品有哪些特色。随后,教师充分肯定、鼓励幼儿的作品,并发挥指导作用向幼儿讲解如何运用色彩搭配等美术知识。
发挥游戏化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善于观察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态度能力,特别注重游戏化的指导,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并促进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结语
教师如果想要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动手能力,就需要充分发挥美术课堂教学的作用。但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较弱,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因此,教师需要将课堂与游戏相结合,应用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美术知识,发展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倩琴.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家长,2020(35):141-142.
[2]周姗琳.游戏化教学在低龄段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0(12):104-105.
[3]朱莉莉.新课改下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科普童话,2020(24):168.
[4]林蓓.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幸福家庭,202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