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德育有效实施路径探究

2022-12-29黄海霞

教育界·A 2022年24期

【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小学德育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将德育教育放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推进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德育;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黄海霞(1987—),女,广东省广州市钟村育英小学。

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1]。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了小学德育教育要抓住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通过正面、积极向上的内容塑造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生德育教育实施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教学指导,在课程教育、文化教育、活动教育等多种育人场景中进行合理渗透,帮助小学生感受德育内容,践行德育理念,从而实现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小学生提供了正面、积极的教育素材,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渗透与指导。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进课堂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指导,利用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优势开展德育教育,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并以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为引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等,以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

(三)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心理教育需从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及适应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开展,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生德育教育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渗透德育

课程育人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程育人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德育的教育优势,帮助小学生了解德育内容,并以课程渗透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的具体指导,从而帮助小学生感受德育内容,树立正确价值观。

课程育人要注重学科渗透,坚持全学科共同育人的思想。结合小学生的学科实际,语文、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发挥骨干学科的作用[4]。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色彩,在德育教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的德育素材,利用语文学科的内容展开积极的讨论。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就有德育教育的思想,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道德、法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德育教育示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骨干学科。

数学、科学等学科中实施德育教育思想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学科的价值,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入手开展德育教育,逐步帮助小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观念,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美术、音乐学科具有很强的美育功能,可以丰富学生对美的认识,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德育教育的挖掘可以实现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目标,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劳动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树立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等等。总之,课程德育要形成合力,在充分尊重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每个学科都应该行之有效地跟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二)文化育人,渗透德育

文化育人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文化育人包括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等内容,在学校德育实施的过程中,文化建设要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文化的渗透力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文化的建设要贴近小学生的成长实际,突出德育特点并巧妙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体现文化德育的优势。

文化育人要坚持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两部分。在校园文化方面,基于德育教育实际,学校应积极开展学校博物馆建设,在博物馆中介绍学校的发展史等内容,通过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学校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生对校园的了解与认同;在学校的公共区域,包括走廊等开展德育教育宣传,展示学校校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此外还应单独设置一块区域供学生创造,每个班级都可以将自己创作的关于德育内容的板报展示出来,以此让学生围绕德育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校园广播中,也需要做好德育教育渗透计划,加入革命、爱国等歌曲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因此学校应定期为班级文化提供德育主题,每一个主题都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如“如何防沉迷网络游戏”“如何抵制校园暴力”等,通过主题德育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合力,共同探讨学习、成长路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班主任要积极利用班级文化开展德育活动,如建设书香校园,鼓励学生阅读革命书籍、自主设计班训等[5]。总之,文化育人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要与班级文化形成合力,为小学生营造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实现学生德育的有效培养。

(三)活动育人,渗透德育

活动育人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包括传统文化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等,开展育人工作,发挥活动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并实现合理的德育教育渗透,丰富小学生的德育学习体验。

活动育人要坚持活动的特性,增加活动的灵活性。以节日为主的活动,教师可以利用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开展以传统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德育教育,组织的活动可以是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以此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具体的节日当中,丰富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以仪式教育为主的活动,包括入学仪式、毕业仪式、入团仪式、入队仪式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仪式教育让学生接受不同内容的德育教育,如入团仪式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团员的责任与义务,入队仪式让小学生认识到少先队的模范先锋作用。如此通过活动渗透的方式,可积极实现德育教育渗透的目标。

(四)实践育人,渗透德育

实践育人为小学生的德育提供了积极、正面的案例,教师应该通过具体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内容。同时,每一个实践都是小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利用实践的方式可以发展小学生的德育能力,拓展小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实践育人的德育教育目标。

德育教育单纯依靠理论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小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感悟德育,才能使其形成深刻印象。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在参观的过程中需要配备专职的讲解老师,向学生讲解革命先烈的故事,让学生从简单的陈列物品中,了解到其背后的故事,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慢慢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进而实现德育教育[6];除了革命纪念馆,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等单位实地学习,让学生在参观学习中接受法治教育,了解到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教师可围绕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欺凌、辍学案件,以及家庭酒后驾驶、醉酒驾驶的危害等展开详细地解说,通过此种宣传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法治的认识。总之,学校要围绕学生德育做好具体活动的设计,从文化、价值观、法治、心理等多角度设计不同的德育实践内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丰富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并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实现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目标。

(五)管理育人,渗透德育

管理育人是德育教育渗透的主要策略,对小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管理问题,包括学校的管理、班级的管理、学校周边的管理等。而在这些管理教育中,如何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完善管理制度,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需要做好的工作。

管理育人实现德育教育渗透就要做好制度建设,包括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以及学生的管理工作。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德育教育能否实现。在师德师风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师的思想指导工作,宣传德育标兵,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效应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正面、积极的影响,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得更多的成长,逐步完成优秀骨干教师、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此外,师德师风建设中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只要违反了师德师风的行为准则就应该在职称等多个教师考核中进行全部否决,以此强化教师德育的底线思维;另一方面学校要做好管理制度的建设,包括校园管理、学校周边治理等,确保通过这些制度有效改善小学生周围的德育环境,为学生营造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学习场所;同时,班主任还要加强班级的制度建设,建立起民主管理的模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到管理当中,让班级自我管理成为一种制度和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管理育人对学生、教师、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以德育教育为主导,积极做好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制度建设,就可以有效实现管理的目标,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六)协调育人,渗透德育

协调育人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思路,旨在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引导家长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呼吁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与学校共同助力学生的德育教育。协调育人需要构建起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三方需要明确各自责任并共同围绕德育做好环境建设。

协调育人主要是发挥学校德育的纽带作用,将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资源融合在一起。在家庭德育教育方面,学校应定期将学生德育的主题、德育计划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围绕德育主题展开具体指导。如在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基地时,就可以邀请家长一起陪同参观,有能力的家长还可以担当讲解员的角色,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实现爱国教育的实施目标。此外,在家庭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家长通过亲子活动开展德育活动,如亲子共读一本书实现文化德育渗透,亲子共学一件事实现价值观渗透,亲子共解一个问题渗透思想、心理教育等。

在社会德育方面,主要是尽可能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德育,如组织学生到所在社区的普法部门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组织学生到相关的高科技企业进行学习,了解科技的发展进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吸纳本地区的德育资源,如邀请抗战老兵到学校讲述抗战故事,通过宣讲的方式渗透德育价值。总之,协调育人就是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做好统一、协调的德育教育工作,为小学生德育渗透搭建起全面、良好的环境,丰富小学生的德育体验。

结语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要抓住立德树人的本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等方式有效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真正发挥德育对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林燕.让德育之花有效绽放:浅谈小学生德育的有效开展[J].文理导航(上旬),2021(09):82-83.

[2]蒋智春,柏永志.基于“智慧评价”数据的小学生德育评价变革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09):52-55.

[3]王霞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构建分析[J].新课程,2021(13):13.

[4]郑红娟.“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德育中的自我教育探析:以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小学学生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21(Z1):21-23.

[5]李作林.信息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措施分析[J].考试周刊,2021(04):153-154.

[6]许向霞.浅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落实民主思想: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模式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