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的初中音乐美育教育研究

2022-12-29王晓华

教育界·A 2022年24期

【摘要】“双减”视域下,初中音乐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音乐审美教育对于提升中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双减”视域下的初中音乐为研究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的美育教育策略。

【关键词】“双减”;初中音乐;美育教育

作者简介:王晓华(1978—),女,甘肃省金昌市第三中学。

“双减”视域下,如何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当下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的教育重点和教学模式也随之调整和优化,逐渐从原来的“知识型”育人模式向“能力型”育人模式转变,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智育,开始重视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等的发展,旨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但是受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的初中音乐课堂依然存在诸多弊端。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提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如何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音乐的美育功能出发,对“双减”政策下初中音乐美育的教育路径展开研究。

一、初中音乐美育概述

最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唱歌技巧,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带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促使其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美育就是借助艺术教育这一载体进行教育;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美育与智育、体育、德育、体育同等重要,主要是运用一切教育形式,美化教育者的心灵,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养。同时,美育又与其他的教育不同,它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和精神境界,是落实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关键[1]。

首先,加强初中音乐审美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音乐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精神力量,还能开阔人们的视野。在传统的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来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感受到音乐课堂的趣味和价值。而音乐美育教育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使其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真正发挥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价值。

其次,加强初中音乐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反映。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美育教育可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并对音乐展开联想。而这一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强化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和体验能力。

最后,加强初中音乐审美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任。然而学生的审美素养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才能达成这一目标。而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对音乐内在的情感、精神层面进行深层次挖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与音乐形成情感共鸣,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2]。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策略研究

(一)以生为本,构建良好的美育教学氛围

“双减”视域下,要想真正提升初中音乐美育效果,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重视音乐美育教育,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美育课堂氛围。为此,教师必须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学生营造一个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师可选择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不同类型音乐的对比中,真切感受到不同音乐类型所蕴含的美感。例如,可选择《好汉歌》《让世界充满爱》两首歌曲,引导学生在对比赏析中,感悟两首歌曲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同时,教师还可灵活开展音乐美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听、看、思中,感悟音乐作品的内涵。

此外,学校和教师在营造良好美育教学环境的过程中,还应加强校园环境和课间美育环境的营造,促使学生在浓厚的音乐课外环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品格和音乐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可在课间给学生播放经典名曲,或者借助广播为学生介绍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知识,还可以在课外以音乐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音乐课外氛围中,感悟音乐蕴含的美感[3]。

(二)制订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

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音乐审美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下解放出来,指向音乐美育要求,重新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初中音乐核心素养教育。

一方面,以往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重点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技能进行教学。而在开展美育教学时,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等,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生死不离》这首音乐作品时,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进行歌唱训练,还应带领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次的赏析,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

在明确的审美学习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在开展音乐美育教学时,可通过各种形式引入音乐作品,并将该音乐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对音乐节奏、音乐旋律、音乐情感的赏析中,深刻感悟作品蕴含的情感,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美育目标时,还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音乐知识掌握情况、音乐素养、接受能力、生活背景等,设计出与其认知发展区相契合的音乐美育目标。否则,一旦忽视了这一点,所设计的美育目标超出或者低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就会影响美育目标的达成[4]。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初中音乐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还应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结合初中音乐美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灵活开展音乐审美教育。

1.强化歌唱教学

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方式。基于初中音乐美育的目标,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歌唱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包括收腹、抬头、身体放松、注视前方。同时,在指导学生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借助生动的演唱教学方式,将歌唱技巧传递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在演唱期间,带领学生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以便学生在分析中精准把握作品蕴含的美感,最终达到音乐美育的目的。

例如,在《渴望春天》这首歌曲的教学中,为达到音乐美育的目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赏析这首歌曲;接着,引导学生走进歌曲的旋律中,感悟音乐作品传递的愉悦情绪;之后,教师演奏钢琴,让学生在跟唱的过程中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实现对这首歌曲的深层次感悟。

2.结合形体律动

当前,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美育时,应结合音乐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身体律动体会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形体律动时,应确保学生形体律动的速度和身体节奏等与音乐作品相符合,能够将音乐作品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

例如,在教学《春节序曲》这首作品时,为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借助了形体律动模式开展教学。由于该首歌曲主要反映的是春节期间的热闹场面和热烈的歌舞气氛,因此,在该歌曲A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就带领学生伸出手指、举起手臂,运用一定的形体节奏,将音乐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在B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又增加了一些身体动作,使学生全身都进行有节奏的律动[5]。如此,学生在形体律动的过程中,就能够深刻体验到音乐中蕴含的美感,实现美育目标。

3.信息技术教学

与传统的教师领唱、学生跟唱的教学模式不同,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可适当、合理地融入信息技术,结合音乐内涵给学生创设不一样的音乐意境,最终促使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意境中,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最终达到美育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歌唱祖国》这首音乐作品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教师就借助了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了黄河、长江等相关视频,展示了祖国的壮美山河,使学生在视听双重感官的刺激下,感悟音乐作品中呈现的祖国山河之美,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

4.优化鉴赏教学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鉴赏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音乐鉴赏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并在欣赏的过程中按照主观情感对音乐作品进行评价,最终促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审美素养的教育形式。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在开展音乐鉴赏教学时,就应结合音乐作品的内容,创设相关的鉴赏情境,并结合音乐作品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最终在深层次的鉴赏和解读的过程中,深刻、细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例如,在《大海啊,故乡》这首音乐作品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就借助了这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身体动作将大海的平静、波涛翻滚等状态展现出来。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促使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发展发现美、挖掘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为真正提升初中音乐教育的美育效果,教师不仅要关注音乐课堂教学本身,还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音乐第二课堂”中,品味其中蕴含的美感,获得情感共鸣,最终实现美育目标。

基于此,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应结合具体情况积极开展音乐鉴赏会、文艺汇演、音乐剧、合唱比赛等活动,促使学生在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另外,教师还可在完成某一音乐作品的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音乐创造能力,运用其他的乐器将其演绎出来。最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下围绕音乐作品展开调查,了解其蕴含的民俗文化以及创作背景等。只有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音乐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6.加强师生互动

为了提升美育效果,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借助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逐渐走进音乐作品深处,感悟作品美感。

同时,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应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感受和体验,最大限度落实审美教育的要求[6]。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视域下,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审美素养的关键。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下,教师必须要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树立审美教育目标,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等,从而提升初中音乐审美教育效果,最终实现初中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添华.情感教学背景下落实音乐美育价值的探索[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10):79-80,48.

[2]汪天祺.试论美育视域下初中音乐素养的培养[J].科幻画报,2021(10):257-258.

[3]赵汝娟.试论美育视域下初中音乐素养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9):265-266.

[4]路萧菡.音乐课程标准视域下美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发展与实施建议[J].中国文艺家,2021(08):129-130.

[5]汪亚睿.美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践行[J].时代报告(奔流),2021(05):155-156.

[6]戈德蓓.初中音乐课堂美育渗透策略研究[J].大观(论坛),2020(04):138-139.